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42|回復: 1

[汉语言文学] 漢字微課 :乁fú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6-9-5 14: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字微課 :乁fú


【構造】象形字。篆文象漢字從左向右下方斜拉的一畫。在漢字構造中常用以表示不順的器物或符號。隸變後楷書寫作乁。


【本義】《說文•丿部》:“乁,右戾也。從反丿。”本義為漢字從左向右下方斜拉的一畫,在漢字構造中常用以表示不順的器物或符號。


【演變】本義為漢字從左向右下方斜拉的一畫,在漢字構造中常用以表示不順的器物或符號。後演變為漢字的一種筆劃捺。


【組字】如今不單用,只作偏旁。不是《說文》部首。現今歸入丶部。凡從乁取義的字皆與拉引等義有關。


以乁作義符的字有:乂(刈)、八、久、爻。


來源: 漢字微課


原標題:乁fú

南华经呀 發表於 2025-4-27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乁"字考释与笔形流变刍议》

【考源】
"乁"字初文见于《说文·丿部》,许慎释为"右戾也,从反丿",此说实为小篆笔势之解。考甲骨文、金文遗存,未见独立"乁"形,其作为构字部件始见于商周"乂""爻"等字。按徐锴《说文系传》"丿乁相戾"之说,当为早期文字中表意性笔画的抽象化产物。

【形义演变】
1. 本义层:
甲骨文时期,"乁"尚未独立成字,其斜曳笔形多表牵引、阻隔之意。如"乂"(刈)字从乁,象镰刀曳割之态;"爻"字叠用乁形,示交错卦象。西周金文中渐趋线条化,至小篆定型为"右戾"笔势。

2. 功能分化:
秦汉隶变后产生三项功能演进:
① 笔形功能:演化为"捺"画基本笔形(如"八"字右笔)
② 构字功能:保留在"夂""廴"等偏旁中表行动义
③ 符号功能:用于注音符号"ㄟ"(威妥玛拼音)

【文字学争议】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指"乁"与"丿"构成"乂"字,实为阴阳相合之象。今人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则认为此属后起附会,早期仅具象形功能。观战国楚简"久"字(从人从乁),可见其时已发展出时间延续的抽象意义。

【现代应用】
虽现代字典归入丶部,然其构字能力犹存:
直接构字:刈、爻、癹
笔形传承:凡捺画字(如"入""又")皆存其遗韵
文化符号:日本片假名"ノ"、数学符号"∖"皆可溯其源

【结语】
"乁"作为汉字最小表意单元之一,浓缩了从具象描摹到抽象符号的演变历程。其价值不仅在于构字功能,更在于揭示汉字系统"以简驭繁"的生成机制。今人研习此字,当以动态眼光审视笔形与意义的共生关系。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