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64|回復: 0

[文化反思] 刘梦溪论国学(四)国学即固有学术?马一浮重新定义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2-17 09: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国学一词,从古代到近现代,涵义发生了很大的转换。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七卷第1号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大声呼吁整理国故。三年后,他为北大〖国学季刊〗撰写发刊词时,对国学给出了一个定义: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问题是,定义国学为研究国故的学问,亦即研究中国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其内涵是不是过于宽泛呢?哪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能说研究本国之历史文化就是这个国家的国学吗?

胡适所提国学即国故学的定义,事实上后来人们也很少提及。大家不约而同地认可另一个关于国学的定义,即国学是指中国的固有学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术界大都是这样的看法。那么,这个定义是不是对现代意义的国学做了最精准的表述呢?

刘梦溪论国学(四)国学即固有学术?马一浮重新定义

刘梦溪论国学(四)国学即固有学术?马一浮重新定义

现代大儒马一浮(1883~1967),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三十年代末期,就已经有重量级的学者对当时流行的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的定义,给以深刻的检讨了。这位学者在20世纪初,被友人称为读书最多的人,我则称他为儒之圣者,他是马一浮。

马一浮是浙江绍兴人,因为父亲在四川做县丞,他出生在四川。但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不愿做官了,全家又回到上虞县长塘乡老家。他天赋极高。家里请的教师,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举人,没过多久,这位举人就说这个学生我教不了。马一浮的父亲以为孩子对老师有什么不礼貌之处,后来见老师讲的恳切,只好同意其辞馆。马一浮十六岁的时候参加绍兴府的科考,他考取了第一名。同考的有鲁迅和周作人昆仲,都远远在马的后面了。结果被在当地很有影响的浙省贤达汤寿潜(民国后曾担任浙江总督及交通部长)看中了,把女儿许配给了马一浮。

马一浮母亲早逝,父亲在他和汤女结婚后不久也去世了。更奇的是,一年多以后马一浮的新婚妻子也离开了人世。此后马一浮终生未娶。他1883年出生,1967年辞世,享年八十四岁。年轻时一度在上海学习英文和办翻译刊物。1903年二十岁的时候,赴美担任清政府驻美使馆留学生监督公署的秘书,地点在美国北部的一个城市圣路易斯。1904年在日本停留半年。然后回国,专意读书。

他读书之多,据说无人能及。他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有学问的人。但他不轻易著述,也不入讲舍。1912年蔡元培主掌民国教育部,聘请马一浮担任秘书长。由于在读经和废止读经的问题上两人观点相左,马赞成读经,蔡主张废除读经。在教部任职不到一个月,马一浮就辞归杭州。1917年蔡元培就任当北京大学校长,又想到了他的这位学问好的绍兴同乡,函请马一浮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马一浮回了一个电报,说古有来学,未闻往教,婉拒了。蔡元培这才另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同时聘请胡适作北京大学教授。都是在1917年这一年。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都跟这些人事布局有直接关系,这是后话。马先生不入讲舍,很少写文章,也不著书,但是没有哪个人不知道他的学问是最好的。

刘梦溪论国学(四)国学即固有学术?马一浮重新定义

刘梦溪论国学(四)国学即固有学术?马一浮重新定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摄于西湖

这种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1936年4月,大气物理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竺可桢受命担任浙江大学校长,4月25日接任,5月6日就注意到此间有马一浮其人,知道马先生是杭州的瑰宝。于是决定立即请马先生来浙大任教,并接连三次登门拜请。

本来马先生后来有所松动,由于名分问题发生了周折。马先生做事情,是讲究名分依据的。你请我到浙江大学开讲座,那么我是谁呢?既不是博士,也不是教授,突然去开一个讲座,他觉得名分不够清楚。所以马先生提出来可不可以国学大师相称,以及授课的名义可否采用国学研究会的名称。此两项浙大方面包括竺可桢校长,都觉得不妥,认为大师之名有类佛号,而研究会更麻烦,需要呈请党部核准。竺可桢请联系的人不妨与马先生再行商量。但第二年就是1937年,日本人打来了,侵略势力渐及浙省,为避寇,浙江大学1937年年底内迁到江西泰和。马一浮也在逃难,几门亲戚,几个学生,百余箱书,一站一站的转徙。先逃至桐庐,再逃至开化,不堪其苦。这时想到,如果跟浙江大学一起逃难,是不是会方便一些呢?

于是马先生给竺校长写了一封信,文言写的,婉转得体。开头几句是在杭承枉教,忽忽逾年。野性疏阔,往来礼废,幸未见责。然后说自寇乱以来,乡邦涂炭,听说贵校已经迁江西,而且誸诵不缀,可见应变有余,让人钦佩。接着说自己年迈力衰,已不堪流离之苦。而平生所需,但有故书,一路辗转,或遗或弃,即使不为劫灰,也会被老鼠吃掉,这是我最感难过的。下一步局势如何,不好预期,如果日人大举占领浙江,逃难的方向只有江西。但自己一向于赣中人士,缈有交旧,不知可否借重鼎言,代谋椽寄,使本人免失所之叹,得遂相依之情 。[1] 这些虽是以私相扰,但推己及物,实所望于仁贤。

竺可桢校长得信,知道是不请自来,立即安排专人专车把马一浮接到泰和。

刘梦溪论国学(四)国学即固有学术?马一浮重新定义

刘梦溪论国学(四)国学即固有学术?马一浮重新定义

马一浮书法作品

马一浮先生的国学讲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浙大开讲的。首讲在1938年5月14日下午三时,竺可桢校长亲临听讲。他先讲横渠四句教(即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然后就以楷定国学名义为题,讲到底何谓国学。楷定是佛学的概念,就是范畴界定的意思。马先生说:

楷定是义学家释经用字。每下一义,须有法式,谓之楷定。楷即法式之意,犹今哲学家所言范畴,亦可说为领域。故楷定即是自己定出一个范围,使所言之义不致凌杂无序或枝蔓离宗。老子所谓言有宗,事有君也。何以不言确定而言楷定?学问,天下之公,言确定则似不可移易,不许他人更立异义,近于自专。今言楷定,则仁智各见,不妨各人自立范围,疑则一任别参,不能强人以必信也。[2]

又说:

楷定异于假定。假定者,疑而未定之词,自己尚信不及,姑作如是见解云尔。楷定则是实见得如此,在自己所立范畴内更无疑义也。[3]

马先生虽使用佛家义学的楷定一语,以明自己断判的义定而不自专,但绝非疑而不能自信;而是斩钉截铁,充满学理的持守精神,称在自己所立之范畴之内不存疑义。接着便追溯国学概念演变的历史,写道:

照旧时用国学为名者,即是国立大学之称。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意思是别於外国学术之谓。[4]

所以他说这个概念是依他起,即有了外来学术之后,才有国学的提法。以致于马先生认为,严格地讲,国学这个名称其实不甚适当,本不可用[5] 。但大家都这样讲,他也只好随顺时人语,不另外立名目,也使用国学的名称来讲论。

不过对已往的国学的定义,他不能认同。国故学即国学的定义不必说了,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的定义,他也觉得太宽泛。他说:依固有学术为解,所含之义亦太觉广汎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6]

所谓中国固有学术,就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学术思想,譬如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的学术思想等等,一般称作子学。两汉行时的是经学。秦火之后,汉代重新搜集图籍,各种版本简错百端,六经之文的书写,文字也多有歧异。于是便请一些学者整理、研究、注释,并且授予五经博士的职称,经学由此兴盛起来。魏晋时期知识人士喜欢思辨,又出现了玄学。隋唐时期佛学的中国化过程进入佳境。宋代有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明代有王阳明的心学。清代乾嘉时期流行的学术思潮是朴学,主要通过考据的方法整理研究古代学术。晚清则是传统学术走向现代学术的转折期和过渡期。

按照通常的理解,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学术思想的出现及其流变,就是中国的固有学术。研究固有学术的学问就是国学,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学术界的许多人都是这样看的。但固有学术牵涉的范围实际上也非常广泛。所以马一浮不赞成如此定义国学。他说这个解释也太过于笼统宽泛,中国固有学术的方面、家数、类别仍然很多,是指哪一个类别,哪一家的学术呢?至少作为主要流派的儒、释、道三家,分明地摆在那里,如果说国学是固有学术,那么是指单独的某一家还是全部包括?至于有人以经史子集四部立名,马先生说,四部之名本是一种目录,就像后来的图书馆图书分类一样,涉及的每一专门学问,皓首不能究其义,毕世不能竟其业[7] ,如此的国学怎么研究呢。

为此马一浮先生提出了自己关于国学的定义。他说:

今先楷定国学名义。举此一名,该摄诸学,唯六艺足以当之。六艺者,即是〖〗〖〗〖〗〖〗〖〗〖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馀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於此,其馀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8]

也就是说,在马先生看来,所谓国学,应该指六艺之学。也就是〖〗、〖〗、〖〗、〖〗、〖〗、〖春秋〗,孔门之教的文本典籍系统,有别于礼、乐、射、御、书、数,后者我认为是孔门之教的实践课。六艺后来亦称作六经。但〖〗这一经不传,论者也有的谓没有形成文本,可备一说。所以习惯上又称五经。但六艺之名,汉代仍在使用。郑康成(郑玄)就写过〖六艺论〗,原文散佚,经注中残存一些段落。马一浮年轻时也有撰写〖六艺论〗的想法。

把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是马一浮先生的学理发明,是大学者的高明之见。因为六艺或曰六经,是中国学术的经典源头,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型态,定义六艺之学为国学,可以使国学成为中国固有学术的经典之学。

【引文出处】

[1] 马一浮:〖致竺可桢〗,〖马一浮集〗第二册,第579页。

[2] 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马一浮集〗第一册,第10页。

[3] 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马一浮集〗第一册,浙江教育出版社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4] 同前。

[5] 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马一浮集〗第一册,第9页。

[6] 同前。

[7] 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马一浮集〗第一册, 1996年,第9页。

[8] 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马一浮集〗第一册, 1996年,第10页。

【延伸阅读】:

刘梦溪论国学(一) 国学一词溯源古今之义差别大

刘梦溪论国学(二) 梁启超和现代国学概念的演变

刘梦溪论国学(三)胡适对国学概念的分梳

*本文选自刘梦溪〖论国学之内涵及其施教马一浮国学论的立教义旨〗,将刊于〖文史哲〗2017年第2期,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