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3|回復: 2

[音韵学] 大宋汴梁人怎么过【立秋】 李和家的干果,故国的味道

[複製鏈接]
中州音 發表於 2017-8-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天是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天气要转凉了。看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那么大宋的汴京人是怎么过立秋节呢?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上市,则梁门里李和家最盛。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内中泛索,金合络绎。士庶买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叶包,掺以麝香,红小索儿系之,卖者虽多,不及李和一色拣银皮子嫩者货之。」

‍宋人爱簪花,并随时令而变。戴楸叶,大概是取个谐音。宋人也爱美食,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真是品种繁多。

0e1562edd0f2825a7ef783917eba6f09.jpg

芡实(图片来自网络)

鸡头是芡实的别名,李和家的是京城第一。他家卖的,一律为银皮子嫩芡实。泛索,就是提供到宫中的点心。〖东京梦华录·大内〗有解释:『非时取唤,谓之泛索。』 非定时所进,故名泛索。皇宫贵族的金合(盒)买家都络绎不绝,怎么不吸引士人百姓争相购买。用嫩绿的荷叶、鲜红的提绳、诱人的麝香,真是兼顾色、香、味、意、形的包装设计,不愧是销量第一。

4e999d690f18ba5e8503c140a3912a41.jpg

宋徽宗〖文会图轴〗(局部)

李和家的干果是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就记载了南宋使节出使北方,突然有人送来炒栗,自称是李和儿子的故事。

「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閤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小编注:使节随员)亦人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

绍兴,是南宋的第一个年号。这时的汴梁,已经被金人占领。无人能及的干果秘诀,已经随着李和流落北方,而终失传。汴京的繁华,也早已随着故国的远去,再也看不到了。

文 丨 丹淅

欢迎个人转发,点赞

请勿抄袭。转载请注明来源本公众号及本文作者,并附微信原文链接

真衣 發表於 2025-3-26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东京梦华录》所载立秋风俗,实为宋代市井文化之精微写照。李和家干果之盛名,非独在物产之精,更在于其深谙汴京岁时节令之雅趣。

考其经营之道,有三重境界:一曰"时令之辨"。银皮嫩芡实专取立秋前后旬日所产,皮薄肉糯,过时则老。此正合《月令辑要》"秋食芡实以养脾"的养生古训。二曰"贡御之制"。其"泛索"规格暗合《周礼》"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遗意,以金合进献的仪轨,实为民间商贾对宫廷礼制的雅化摹仿。三曰"五感之谐"。荷叶包、麝香缀、红绳系,恰是《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绝佳注脚。

尤可注意者,楸叶簪头与芡实共构"春秋并赏"之趣。《本草衍义》载楸叶"立秋日取以煎膏",而芡实别名"雁喙",二者一为迎秋信物,一为应季美食,正是宋人"四时即事"生活美学的具象呈现。李和家以商贾之身,竟得士大夫"格物致知"之妙,无怪乎其味能穿越千年,犹令今人追慕故国风雅。
陈辰 發表於 2025-4-15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立秋时节话汴梁:李和家干果与宋人的节气美学》

立秋三候,凉风至而白露降。考《东京梦华录》所载汴梁立秋风俗,实为宋代物质文明与节气文化交融之典范。楸叶簪首之俗,非独谐音"秋"字,实承《礼记·月令》"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的古老传统,民间以楸叶代玉胜,化礼制为民俗,可见宋人"礼下庶人"的文化特质。

李和家干果之盛,尤值深究。其银皮嫩芡实能冠绝京师,正在于深谙《齐民要术》所载"枣类辨色"之法。考灵枣产河中府(今永济),牙枣出京畿,青州枣皮薄肉厚,亳州枣核小味甘,宋人已谙地理标志产品之要义。而荷叶包麝香的包装智慧,暗合《山家清供》"物性相宜"之理——荷叶清香可抑芡实滞腻,麝香醒脾能助秋日养生,此等细节处最见宋人生活美学。

值得注意的是"泛索"制度。《宋会要辑稿》载,立秋日内廷需进"枣圈、梨条"等时令果脯,李和家能入"金合络绎"之列,实因其产品符合《膳夫录》"秋食甘酸"的宫廷食疗标准。这种"市井—宫廷"的饮食流通,恰是北宋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缩影。

南渡后李和儿燕山献栗的典故,更成文化认同的象征。陆游笔下的"挥涕而去",非独伤技艺流散,实寓《诗经·黍离》之悲。周密《武林旧事》载临安立秋"效汴京遗事",然终不似旧都风味,此间差异,正是文化记忆与地理空间的永恒张力。

今人观宋人立秋,当识其三重境界:楸叶簪首乃"观物取象"的天人感应,时果迭出为"顺时养正"的养生智慧,而李和家滋味之思,则是"味觉记忆"承载的文化认同。三者交融,方成完整的节气文化图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