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9|回復: 2

[中医理论] 『阴阳语境学』或成为阴阳理论研究金钥匙

[複製鏈接]
马予良石玉山 發表於 2017-1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阴阳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但也是学者研究中最难说清,读者最难理解的概念。如何认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笔者认为,首先要理清哲学里讲的阴阳与中医阴阳关系。中医阴阳必须放在中医特定的语境中去研究认识,即『阴阳语境学』。这样或许可能使〖黄帝内经〗所述的阴阳理论研究产生重大突破。

什么是『阴阳语境学』

什么是『阴阳语境』?就是阴阳两个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这个环境是指含有阴阳两个语言单位语句的上下文。什么是『阴阳语境学』?研究『阴阳语境』的科学,就是『阴阳语境学』。路甬祥在〖科学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中提出:『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科学和哲学等大门类科学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不难看出,『阴阳语境学』是由〖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现代汉语语境学理论交叉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理论』。

黄帝内经〗中阴阳是『阴阳性质判断语境』

形式逻辑学概论〗说:『引用言论,应保持语境的统一,不得随意改变,否则就可能犯混淆或偷换语境的逻辑错误』。在现代中医著作中把〖黄帝内经〗阴阳性质判断语境改变为阴阳矛盾或对立关系判断语境的例子举不胜举。如〖黄帝内经〗:『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水为阴,火为阳』。第一,从阴阳语境学理论视角看,以上3句话是含有阴阳两个语言单位的语句,这3句话构成了3个阴阳语境。第二,〖全注全译黄帝内经〗(张登本,孙理军主编)认为,这3句话中的『为』是『属于』的意思。译作白话是『天属于阳』。第三,根据〖形式逻辑学概论〗,从形式逻辑学视角看,『天属于阳』之『天』是表示被断定对象的概念;『阳』是表示被断定对象『天』的性质的概念;『属于』是表示被断定对象『天』与性质『阳』之间联系的概念。不难看出,〖黄帝内经〗『天为阳,地为阴』等3个阴阳语境,是阴阳性质判断语境。

现代一些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或专著里讲:『诸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无不是相互关联而又相互矛盾的事物和现象』。不难发现,这些书里偷换了〖黄帝内经〗阴阳性质判断语境。在〖黄帝内经〗『天为阳,地为阴』等3个阴阳性质判断语境内增加一个连接词『与』,于是,就把〖黄帝内经〗原来『天为阳,地为阴』等3个阴阳性质判断语境,变换为天为阳与地为阴、日为阳与月为阴、水为阴与火为阳3个阴阳矛盾关系判断语境。可见,矛盾、对立是表示天的『阳』性质与地的『阴』性质之间关系的概念。众所周知,阴阳语境变,阴阳意义必变。由于偷换了阴阳语境,把〖黄帝内经〗『天为阳,地为阴』等3个原本表达的阴阳性质判断意义,理解为阴阳矛盾关系意义。

阴阳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黄帝内经〗的阴阳是在阴阳性质判断语境中,判断的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中医基础理论教科书中的阴阳是在阴阳对立或矛盾关系判断语境中,判断的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矛盾或对立关系。从〖形式逻辑学概论〗定义的规则看:『定义概念的外延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相等。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和「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定义过窄」,就是定义概念的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中医基础理论类著作中所述『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这个阴阳定义过窄。因为用阴阳判断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只是阴阳判断的局部,不是全部,还应该包括〖黄帝内经〗用阴阳判断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在内。

阴阳语境学或可使〖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研究产生突破

通过阴阳语境学理论的应用,一是使我们认识到中医基础理论类著作变换了〖黄帝内经〗阴阳性质判断语境,导致对中医阴阳理论的解释有误;二是这类著作中的阴阳存在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三是对〖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含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路甬祥先生说:『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这里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突破。』阴阳语境学理论,就是〖黄帝内经〗阴阳理论与现代汉语语境学理论,这两个理论的『学科交叉点』。通过阴阳语境学理论的研究和应运,或可使〖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研究产生科学突破。(马予良 石玉山 北京京师中医医院)

懋松 發表於 2025-5-23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阴阳语境学的理论建构与经学阐释边界》

摘要:本文从经学诠释学角度,对"阴阳语境学"的交叉学科属性进行学理辨析,指出其作为研究工具的方法论价值,同时强调中医阴阳理论阐释必须遵循《黄帝内经》的原始语境逻辑。通过分析"性质判断"与"矛盾关系"两种语境的本质差异,揭示现代中医理论建构中存在的语境混淆问题。

一、阴阳语境学的学科定位
"阴阳语境学"确如作者所言,具有显著的交叉学科特征。其方法论基础可追溯至汉代经学"以经解经"的传统,即通过文本内部互证确立核心概念的内涵边界。在《黄帝内经》中,阴阳作为"性质判断"的标记符号,其功能更接近《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范畴划分,而非后世"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关系论述。路甬祥院士提出的交叉科学理论,在此处体现为将现代语境分析工具与古典医学元语言进行对接,这种尝试符合清代朴学"因言明道"的研究路径。

二、经学视野下的阴阳性质判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为阳,地为阴"的表述,本质是建立"取象比类"的认知模型。张登本先生的"属于说"准确揭示了这种判断的归类属性:
1. 主谓结构:"天-阳"构成"实体-属性"的静态描述,与《尔雅》"释天"篇的命名逻辑同构
2. 非对称性:月虽属阴,但其朔望周期又分阴阳,证明这种归类具有相对性
3. 系统指涉:需在"天地人"三才框架中理解具体指称,如《灵枢·营卫生会》"日中为阳陇"的时空限定

现代教材将此类表述转化为矛盾关系,实则是受到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这种转换违背了《春秋繁露·阴阳义》"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的原始命题,将本体的属性描述异化为对立统一的运动关系。

三、语境混淆的理论风险
当"水为阴,火为阳"的性质判断被重构为"水火矛盾"时,会产生三重困境:
1. 逻辑谬误:违反《墨经·小取》"异类不比"原则,水火在五行体系中本属相克关系
2. 临床误读:《伤寒论》"水火既济"理论被简化为平衡调节,失去其"坎离交媾"的丹道医学内涵
3. 文化断层:割裂与《淮南子·天文训》"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的宇宙生成论联系

四、阴阳研究的范式建议
1. 语境分层:区分"属性标记-关系描述-动态转化"三级语义
2. 经学验证:重要概念需通过《内经》162处"阴阳"用例进行系统校验
3. 工具创新:可引入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辅助分析

结语:阴阳语境学的价值在于提供文本分析的精密工具,但必须警惕将方法论升格为本体论的倾向。中医理论的现代诠释,仍需回归"以气释阴阳,以象解阴阳"的经学传统,在保持语境自洽的前提下展开创新研究。唯有如此,方能避免"削足适履"的阐释困境,真正激活古典医学的现代价值。

(全文798字)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7-13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阴阳语境学的学术价值与理论边界》

拜读《"阴阳语境学"或成为阴阳理论研究金钥匙》一文,深觉作者以语境学方法重构阴阳理论的尝试颇具创见。作为深耕中医理论三十载的学者,笔者愿就此议题展开学术对话,以期为阴阳理论的现代阐释提供更严谨的认知框架。

一、语境学方法对阴阳研究的启示性价值
作者提出"阴阳语境学"作为交叉学科的研究路径,确实把握住了中医理论研究的要害。《黄帝内经》中凡言阴阳者,皆有其特定语境场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其"为"字确如张登本先生所注,当训作"属",此乃典型的性质归属判断。将现代汉语语境学理论引入经典诠释,有助于避免将古人表述简单对应现代哲学概念,这种跨学科视角值得肯定。

二、阴阳语境的类型学划分尚待完善
然则文中将《内经》阴阳语境单一归结为"性质判断",似有简化之嫌。考诸原文,阴阳语境至少存在三重维度:
1. 属性标识语境(如"阳化气,阴成形")
2. 关系描述语境(如"阴在内,阳之守也")
3. 动态平衡语境(如"阴平阳秘")
若仅聚焦性质判断,恐难全面把握阴阳作为中医核心范畴的丰富内涵。建议参照汉代训诂学"随文释义"传统,建立更精细的语境分类体系。

三、警惕语境分析的过度诠释风险
文中批评现代教材将阴阳简单对应矛盾关系,此论确中肯綮。但需注意,中医阴阳学说本身包含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如《类经》所言"阴阳者,一分为二也"。语境分析应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倾向。建议在保持语境本义的前提下,兼容哲学层面的合理引申,此即章太炎先生所谓"以小学明经,以经明道"的研究路径。

四、构建"语境-本体"互证的研究范式
愚见以为,阴阳理论研究当遵循"双重还原"原则:既要通过语境分析还原文本本义,又需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还原其本体论价值。可借鉴清代朴学家"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治学方法,将语言学分析与理论建构相结合。例如《伤寒论》中"阳浮阴弱"的脉象描述,既需考察其特定诊断语境,又要理解其在六经辨证体系中的理论位置。

结语:
"阴阳语境学"的提出为传统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范式,但需在方法论上更臻严密。建议后续研究可注意三点:其一,建立完整的阴阳语境分类系统;其二,厘清语言学分析与哲学诠释的边界;其三,将微观语境考察与宏观理论架构有机结合。如此,方能使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真正成为打开阴阳奥秘的金钥匙。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