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81|回復: 0

[講古] 項伯為何要救劉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6-12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形勢嚴峻,張良也沒客氣,先批評了劉邦不該擅自派兵把守函谷關,阻止諸侯兵馬入關,這等於給項羽以攻打自己的藉口和理由。然後和劉邦計議,就以項伯為突破口,化解這場劫難。

劉邦不愧為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為了活命,對項伯是百般殷勤,極度恭敬的以兄長的禮節接待項伯,飲酒期間,為了徹底拉攏住項伯,還主動提出,兩家結為親家。劉邦表示,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項伯的兒子為妻。

不管口才,還是謀略,項伯哪是張良加劉邦的對手,沒用一會,項伯就被說的暈暈乎乎了。在張良的撮合下,項伯稀裡糊塗的也就答應下來。

這下好了,成一家人了,劉邦心理踏實多了。

這裡有個小問題,劉邦和項伯的輩分不對啊。怎麼?劉邦和項羽有口頭約定,是兄弟。也就是說,項伯的兒子也是和劉邦一輩的,現在卻成了劉邦的女婿了。

不過,在性命面前,在霸業面前,這小小的輩分差距,當然無人在意了。

不過,這門親事最終並沒有真的成功,後來,劉邦並沒有將女兒真的嫁給項伯的兒子。所以說,這裡,劉邦純粹在利用項伯而已。

而在劉邦和項伯對立的時候,張良毫無疑問的拋棄了自己這位老哥哥,選擇和主公劉邦站在一條戰線上。

拉攏項伯後,劉邦開始和項伯解釋自己的行為:『我進關之後,之所以秋毫無犯,封存府庫,這是因為我是項羽將軍的手下,我怎麼敢私自做主呢?我是在等待項羽將軍來決定這一切。至於派兵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有盜賊和秦軍亂軍之類的意外事故發生,是擔心有人破壞了關中之地。要知道,這些地盤現在可都屬於項羽將軍了,我怎麼能不認真的替將軍守護好呢?我日日夜夜都在盼著項羽將軍到來,怎麼敢謀反呢?』

劉邦的話,打動了項伯,項伯徹底相信了劉邦,當即拍著胸膛承諾,自己立刻回去,向項羽解釋,這一切都只是個誤會,阻止項羽的大軍前來。

同時,項伯也要求劉邦明天一早,主動到項羽的大營,和項羽當面解釋一下。

劉邦當然是立刻答應。

項伯當即又連夜趕回鴻門項羽的大營,直接來見項羽,將劉邦的話,原原本本向項羽彙報,最後總結:『劉邦不但沒有錯誤,反而有很大的功勞。如今人家有了大功,你卻反而要去攻打他,這是不義的做法。應該好好對待劉邦。』

項羽本來就耳軟心活,加上這話是自己的親叔叔說的,也就順勢答應下來。

一場差點發生的數十萬人馬的大戰,就這麼稀裡糊塗的還沒開始,就落下了帷幕。

至於范增如何暴跳如雷,氣得要死,項羽和項伯就不管了。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就率領著百餘人馬,來到項羽大營前,求見項羽。

見到劉邦,項羽還是陰沉著臉,大聲斥責。雖然已經沒那麼大脾氣了,但怎麼著也得繃著點,總不能主動認錯吧?而且畢竟還是有點餘怒未消的。

劉邦呢?在項羽面前,劉邦是唯唯諾諾,甚至可以說是卑躬屈膝,好一頓解釋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以臣子對待君主的態度,對項羽是極其尊重。

劉邦的做派,搞得項羽心中剩餘的那點怒火也隨之煙消雲散,甚至還覺得自己確實有點過分了,於是也展開笑顏,對劉邦和顏悅色起來。

為了給自己找個臺階,項羽非常痛快的告訴劉邦,這件事的主要起因,就是那個曹無傷的告密引起來的,錯誤主要在他身上。

可憐的曹無傷,這下弄得自己裡外不是人了。

劉邦一面心裡恨得暗暗咬牙,一面滿臉笑容的表示自己並不介意。

既然問題已經解釋清楚,雙方就還是一家人啊,劉邦到了自己的大營,怎麼著,也得招待一番呐,於是,項羽吩咐,大排筵宴,款待劉邦。

就在宴會準備期間,范增還在勸說項羽,一定要除掉劉邦。項羽呢,猶豫不決,含含糊糊的答應下來。

參加這次宴會的,項羽這邊主要有項羽,他的叔父項伯,亞父范增;另一面是劉邦和張良。

宴會開始後,項羽倒是挺痛快,不斷的舉杯暢飲。但其他人可都是各懷心腹事。酒宴上的氣氛非常微妙。

酒宴上,范增不斷的以目示意,暗示項羽儘快傳下命令,殺掉劉邦。但是項羽一直是視而不見。

范增無奈,解下身上佩戴的玉玦,不斷對著項羽舉起,提醒項羽,你倒是看看我啊,我這正向你傳達信號呢。

項羽呢,依舊是裝聾作啞,就是不下命令。

史向 發表於 2025-3-31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项伯救刘邦一事,实为楚汉相争初期关键转折,其中涉及政治谋略、人情利害与宗法伦理的多重纠葛。今试析其要:

一、项伯救刘之动机
项伯夜访张良,本为报私恩(张良曾救其性命),然其最终选择调停楚汉冲突,实因三重考量:其一,受"义"之驱使,不忍见故交罹难;其二,刘邦以"约为婚姻"之策进行政治捆绑,使私人情谊升格为拟制血缘关系;其三,项伯作为楚军核心成员,亦存制衡项羽暴戾之隐衷。太史公谓"项伯常屏蔽之",正见其政治缓冲作用。

二、辈分错置之实质
表面观之,刘邦与项羽约为兄弟,却以女妻项伯之子,确属伦理悖乱。然考其时情境:鸿门宴前夜乃生死存亡之际,刘邦集团采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礼"的实用策略。这种拟亲缘关系的建立,实为上古"盟誓文化"的变体,其效力仅存于特定政治周期。后世班固《汉书》不载婚约履行,恰证此乃权宜之计。

三、张良之政治抉择
子房弃项伯而佐刘邦,非背信弃义,实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典范。其先劝刘邦"不敢背项王"示弱,复借项伯为媒介传递诚意,终以"举玦"暗示脱身,整套谋略层层递进。宋代吕祖谦评曰:"良之筹策,尽天人之际。"其选择根本在于对天下大势的判断,非私谊可移。

要而论之,鸿门夜议实为楚汉政治智慧的首次交锋。项伯之救,既暴露楚国统治集团内部裂隙,亦彰显刘邦集团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这段公案启示:乱世之中,伦理秩序常让位于现实利害,而真正的大谋略家,必能在人情与事理间把握微妙平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