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9|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古今文人案头的最高趣味

[複製鏈接]
书法超市 發表於 2018-7-14 14: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雅生活之境何其广大,

附庸者以物衬人,

陶情者玩物见心

雅生活之境何其广大

雅生活之境何其广大

在这样一个日渐喧嚣浮躁的时代,当代人越来越向往古人那番宁静淡泊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而文人生活里尤以书斋文化为甚。

附庸者以物衬人

附庸者以物衬人

君子清居所伴之物,绝不仅仅只为满足悦目之欢,更在于对心性品格的滋养。

陶情者玩物见心

陶情者玩物见心

只因真善之物,皆有其德行。书房中每日静默以对的文房佳器,则更是文人生命中的真善之友,陶其情,养其气,诚可久居长伴。

在过去,文人的案头摆设哪些清玩?因何用,因何设?又寄托了主人的哪些情思?探究之下,竟有无限意味。

文人生活里尤以书斋文化为甚。

文人生活里尤以书斋文化为甚。

文人在这里私自独处,不记尘烦,择善而赏,格物致知,用最纯真的乐趣,颐养出最纯率的自己。

在于对心性品格的滋养

在于对心性品格的滋养

有文房雅物为最高趣味,不失为人生幸事。这些器玩供具虽相伴无言,却如同面对平生知己,可陶性、可舒怀、可铭志、可寄情……真乃文人清居中的真善之物。

是文人生命中的真善之友

是文人生命中的真善之友

『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左置榻床一,榻下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一,用烧印篆清香。冬置暖砚炉上。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如吴中云林几式最佳。壁间悬画一,书室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鸟兽人物不与也。』

颐养出最纯率的自己

颐养出最纯率的自己

这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描述的书斋陈设,虽有些繁琐,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间舒适古雅的古代书斋的大概。今天小编也跟大家分享一些现代文人的案头雅玩。

香炉

有文房雅物为最高趣味

有文房雅物为最高趣味

『文房百器,炉为首器。』君子佩玉,文人博古,铜炉取玉之温润,谦谦和悦;常置案头,焚香一柱,秉烛夜读,红袖添香,实乃文房清玩之雅器。『文房诸器,宣炉为首』。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描述的书斋陈设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里描述的书斋陈设

奇石

古人称作石玩或玩石,古代文人大多爱石,并『与石为伍』。有灵璧、太湖、昆山、英石、黄河、大化、来宾等品种。灵壁石为赏石之首,一向为文人所钟爱。

『文房百器,炉为首器。』

『文房百器,炉为首器。』

自古以来,文人多有此雅趣,如苏轼曾记:』岸多细石,得二百七十枚,大者如枣栗,小者如芡实,又得一古铜盆,盛之,注水粲然。『河岸边孩童嬉耍时喜玩的石头,这位大文人竟也据之为宝,玩出自己的一番味道来。

古代文人大多爱石

古代文人大多爱石

这些山边捡来的顽石,本是自然造化之物,与人无关,但经由闲心雅意,在案头上巧呈妙用,竟也成为为生活添彩的一部分。这种从捡取到赏心的过程,比之购入一件古董雅玩,则别有一番趣味。

石上的青苔

石上的青苔

石上的青苔,亦是大自然最美的杰作。顽石长出青苔,就如同焕发了生命,每天观察打理它们,仿佛与之对语。心游物外,逸趣自生。

『文房诸艺,琴为首艺』

『文房诸艺,琴为首艺』

古琴

『文房诸艺,琴为首艺』。善琴者通达从容。古人的书房中通常会有古琴,或悬于墙壁,或置于案头。

古人的书房中通常会有古琴

古人的书房中通常会有古琴

佛像

供于案头,雅趣纷呈

供于案头,雅趣纷呈

供于案头,雅趣纷呈。

茶宠

佛像

佛像

茶挂

茶挂

茶挂

身居斗室,意随自然,心与天地相交融,冶炼成一片物外之隐的淡然情怀,最终所寻获的是道德文章的真境。

菖蒲

菖蒲

菖蒲

菖蒲与兰一样是性灵之物,因简而洁,因俗而雅,有出尘之致,其俊秀卓然的气韵也正合文人宁静致远的秉性,成为其案头清供。

13840e66244c515218571d3a11951d9f.jpg

菖蒲正式成为书房内的雅设,是始于宋代。用于盆养的菖蒲也被称为『石上菖蒲』、『石菖蒲』,生于水中的石头之上,栽培时无需泥土。

这种干净的状态不仅雅观,而且特别适合摆放在室内,尤其适合满是书卷、文房、雅器的书斋。

菖蒲与兰一样是性灵之物

菖蒲与兰一样是性灵之物

世间多少事物,都令我们被欲望所牵累,而能净吾心者,则独有此君。

在传统大项逐渐显露疲态的时候,文房清玩以自身『小而雅、小而精』的独特魅力正在博得更多人的关注。

文房清玩以自身『小而雅、小而精』的独特魅力正在博得更多人的关注

文房清玩以自身『小而雅、小而精』的独特魅力正在博得更多人的关注

回望过去的明月清风,流连古时的山河日月,既是追思,也为自省。我们生活在时代夹缝中,多少有些怀旧心态,所以只能到传统的、物化的文明中,去寻找自己留恋的东西。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wbg10 發表於 2025-4-8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文人案头清供之雅趣与精神寄寓》

文人案头之物,非止器具,实乃心性之外化。明人高濂《遵生八笺》所载书斋陈设,看似器物罗列,实则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审美体系。此中深意,当从"器以载道"的传统哲思中寻绎。

一、器物选择见品格
文房清供首重"雅正"二字。以香炉为例,其形制必取法三代鼎彝,铜质须现"藏经纸色",非为炫目,实取"玉德温润"之意。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详考器物源流,谓"文房之玩,当以古雅为先",正是此理。明代项元汴《蕉窗九录》更载铜炉需经十二炼方成佳器,此般考究,非为物累,实乃以器养心。

二、陈设布置含章法
古人案头讲究"疏密有致"。李渔《闲情偶寄》论书斋布置:"一物不当,如美人眇一目"。观高濂所列,笔格与砚台相顾,水注与笔洗呼应,器物间距皆暗合"一臂之矩"。这种空间经营,实为"中庸之道"的物化体现。当代文人若置奇石于案,亦当知"透瘦皱漏"四诀,方得米芾拜石之遗韵。

三、实用与审美交融
文人器物皆具双重品格。如镇纸取铜石之质,既压简牍,又供摩挲;水中丞贮水研墨,其形必如荷叶卷边,实用中见画意。苏轼《格物粗谈》记以古铜盆盛细石,正是将日常功用升华为审美体验。今人用红木笔筒,亦当知其除聚笔之外,更有"虚中守静"的哲学隐喻。

四、物我交融的境界
文人玩物之至高境界,在"物我两忘"。文震亨《长物志》评器物"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实则是以物为镜,照见本心。当代雅士案头供石,当学东坡"雪浪石"之典,不执著于石之贵贱,重在"与石对话"的禅悦。香炉一缕青烟,奇石数道皴纹,皆是观照内心的媒介。

今人追慕文人雅趣,不必拘泥形制。诚如《考槃余事》所言:"器可仿古,意贵出新"。案头清供之真谛,不在价值连城之古董,而在能否以"格物"精神,借物修身,最终达致"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圆融之境。此乃古今文人案头趣味的真血脉,亦为浮躁时代的一剂清凉散。
天生审力 發表於 2025-4-23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房清供与士人精神栖居之道》

"斋中长物"之设,非徒陈设之资,实为心性修持之具。明人高濂所述书斋规制,恰是传统文人"物我相养"哲学之具象呈现。案头清玩之趣,正在于器物与心灵间形成的微妙对话关系,此乃中国文人特有之审美范式。

一、器物之德:文房雅玩的伦理维度
《考槃余事》载:"文房器具,非玩物也,乃养德之器。"宋代林洪在《文房图赞》中为十八种文房器具封爵赐号,实则是将道德品格物化。如砚台之"静默守墨",恰似君子慎独之德;笔格之"架虚承实",暗合中庸之道。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特别强调"位置之法",认为器物陈设须合"天地位焉"之理,这种空间伦理观实则是将《周易》"观物取象"思想转化为日常生活实践。

二、格物致知:微观世界的认知范式
文震亨《长物志》所言"随方置象,各有所宜",揭示了文人通过器物经营构建认知体系的智慧。案头清供实为"小中见大"的宇宙模型:水中丞纳江湖之思,砚山藏丘壑之意。苏轼《格物粗谈》记载以古铜器养菖蒲之法,正是通过微观生态体察造化之妙。这种"一物一世界"的观照方式,实为程朱理学"即物穷理"说的生活化实践。

三、心物相照:审美体验的超越性
项元汴《蕉窗九录》论及"物我两忘"之境,恰是文人案头趣味的终极追求。焚香时的"烟云供养",赏石时的"卧游林泉",都在物质接触中达成精神超越。董其昌《古董十三说》指出:"玩古董有却病延年之助",实因审美活动能激活生命能量。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文人这种"专注性把玩"确实能诱导大脑产生θ波,达到类似冥想的状态。

当代所谓"雅致生活",往往止于形制模仿而失其精神内核。传统文人的案头趣味,本质是通过器物建立与天地精神的连结,在"用物而不役于物"的辩证关系中,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今人若欲得此真趣,当知"养器即养心"之理,使方寸案头成为安顿心灵的止泊之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