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45|回復: 1

[武術視頻] 一代武术大师于承惠的剑法表演,真是有一代武林宗师风范!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8-28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沙坡 發表於 2025-4-7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剑道与天道:于承惠剑法中的东方哲学意蕴

观于承惠先生剑法表演,其形神兼备、刚柔相济之态,非止武术技艺之展示,实乃中华武道哲学之具象化呈现。剑之为器,自古即为君子之佩,承载着"剑道即人道"的深刻文化内涵。于先生一招一式间,无不透露出对传统剑术精髓的深刻领悟与东方哲学智慧的生动诠释。

其剑法之"形",可见三昧:起势如泰山凝重,行剑似流水绵长,收式犹回风舞雪。这种动静相生的节奏把握,恰是《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思想的身体表达。细察其腕转锋回之际,刚劲处如龙翔九天,柔婉时若柳絮随风,将"过刚易折,过柔则废"的中庸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剑锋所指,非为伤人,实乃画出一道道气韵生动的哲学轨迹。

于承惠剑术之"神",更得传统武学真传。其眼神如炬而不露锋芒,身姿挺拔而含敛内劲,正是"大勇若怯"的至高境界。剑未出而已摄人心,招未发而气势先至,此乃《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武道智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剑路虽变化万千,却始终保持着"立身中正"的基本态势,这恰是儒家"正心诚意"功夫在武术中的投射。

剑道之"意",在于承惠手中升华为一种生命美学。观其剑锋游走,既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修为,又见"挥剑决浮云"的洒脱气度。这种将技艺内化为生命境界的过程,正是庄子所谓"技进乎道"的生动体现。剑不再仅是兵器,而成为修行者与天地对话的媒介,每一式都暗合"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回望中华剑术发展史,从越女论剑到李白舞剑,从公孙大娘到近代武术大家,剑道始终与文脉相通。于承惠先生的剑法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正因其不仅延续了这一文脉,更以当代艺术语言使之焕发新生。其剑法中蕴含的"止戈为武"思想,在当今喧嚣世界尤显珍贵——最高明的剑术,终究是为了放下手中的剑。
无中情 發表於 2025-4-22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剑道与心法:于承惠武学表演中的传统精神探赜

观于承惠先生剑法表演,其动静之间,刚柔之际,实非徒具形式之技击演示,乃中华武道精神之活态呈现。剑之为器,自古位列"百兵之君",非仅杀戮之具,实为君子之佩。于先生一招一式,皆暗合《吴越春秋》所载越女论剑之道:"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此般气度,正是传统武学"形神兼备、内外合一"之至高境界。

细察其剑路轨迹,可见"圆活连贯"之太极要义。剑锋所向,非直来直往,而是"如环无端"的弧形运动,此即《周易》"曲成万物而不遗"的哲学体现。每一式看似随意,实则暗藏九宫八卦方位,起承转合间遵循"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阴阳相济之理。这种运动模式,与庄子所述"庖丁解牛"之"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境界异曲同工,非经年累月"坐忘"之功不能至此。

尤为可贵者,于先生剑法中流露的"中和"气象。《礼记·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观其演练,无过激之刚猛,亦无软弱之迟疑,劲力收发恰在"至大至刚"与"至柔至顺"间找到精妙平衡。这种控制力非肌肉训练可达,实为心性修养之外显。昔年庄子谓"至人之用心若镜",于先生剑锋所映,正是这般物来顺应、过而不留的清明心境。

今人观武,多注目于腾跃击打之形,鲜有探究其中承载的文化密码。于承惠先生的剑法,实为行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其起手式蕴含"礼"的精神,攻防转换体现"义"的取舍,劲力控制彰显"智"的运用,整套演练更透露出"不以力胜而以德服"的武道本质。这种修炼,已超越单纯技击层面,臻于"以武入道"的境地。

当代武术日趋表演化、竞技化之际,于先生以其深厚的修为向我们证明:真正的传统武学,永远是身心合一的修行法门,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身体表述。其价值不在眩人耳目,而在通过肢体语言传递的文化基因与生命智慧。此乃中国武术最为珍贵的本质,亦是我们今天仍须潜心体认的文明精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