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605|回复: 5

概述

[复制链接]
胡不归 发表于 2010-12-10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章最后由 胡不归 于 2010-12-22 11:56 编辑   h9 s9 K. _- C( |# y$ C

3 \3 b2 Z" I; v《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有诗歌305首(另有六笙诗,即有目无辞),因此也被称为“诗三百”。$ h5 q6 r/ M0 f
自汉起被奉为儒家经典,因此被称为“诗经”。. s; `8 O  @, d" o. w
诗经中的作者大多无从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至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8 _0 k% A+ s+ D( @; y

  o2 ]4 L6 ~( s& h! t分类: z. T9 n2 B  [+ e
关于诗经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 G. m, ^2 ?# N“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4 p+ u' V  w6 P& w+ D; e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W  {: O1 Q# p( K: F
“风、雅、颂”是依据内容分类,“赋、比、兴”则是依据表现手法。
2 ~; k  e2 h  @% [" H
1 F8 t5 v5 E+ Q3 L- L+ ~# B% x5 R: y( Z; p# `4 R4 k
又称《国风》,共有15部分,故称“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 《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k$ g/ a  f. N6 X3 P: U; p8 V
3 F4 w$ ^: {1 d: p9 N! g6 x
7 g* S1 b1 K+ m# S' P! ^1 `3 ?

5 I6 W3 x7 I" ~& k* k- S* t. h8 m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 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
) o; t2 k$ @' B2 F
3 s' G) o! n2 s8 e- W1 _; k
8 q2 Y$ h( o5 P4 f. x$ }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3 C: k0 k% a+ A1 e& ?, I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6 R. K5 l- i7 S7 g+ g+ s
《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 |7 W' x7 z: \6 |9 T# e& a
《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于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 “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0 x" |$ u, v7 h9 [2 x, V
/ q' {5 ]: x; m; q. O) I. s
+ h1 J! N. d; R5 w0 \6 Z朱熹《诗集传》中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6 j2 P& F, z6 H2 D
6 n/ g& k& {0 Z) p8 s% P' G% R1 w6 Q; ?4 y
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 J! S9 {9 \2 k  F2 S7 s3 |6 _
% N/ ~5 w% M  E: p2 J& Z2 C) u8 _$ V; n
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 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Q# Q3 q- b: A+ Z  _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 C$ K/ ~8 f! q* ^9 Q3 T; g- `: Y, _; W+ b# M
, d6 g8 U5 q5 o$ L" j( I
成书' }1 J- ]( q2 |7 Z6 |6 I

* c& O6 @8 \" k* T2 x《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据《尚书》所言,《豳风·鸱鸮》是为周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 e( m# E( h6 p, g; v) |( L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选编则有“王官采诗”“孔子删诗”和“献诗说”三种说法。
0 s$ L" ^) K$ Y+ x8 W: S# d+ q$ ?) `" |' K: I4 a  I
王官采诗
" J4 _1 i8 y4 [3 c! Y$ ]2 R《孔丛子·巡狩篇》载:“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u8 ?4 e" n4 n5 A4 \!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
+ \3 U4 e) G# H% _  h3 U" M# m% J; W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刘歆《与扬雄书》亦称:“诏问三代,1 |# b8 [* r# [1 R* ?
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
; T% _# |8 m* \8 t' x, d" U
/ ~5 A" J4 Q3 n* A孔子删诗: Y( x0 u, v" x3 {4 C- Y
这种说法见于《史记》,据说原有古诗3000篇,孔子根据礼义的标准编选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诗经》。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3 G& s& L0 X& f% o《左传》中记载孔子不到10岁时就有了定型的《诗经》,公元前544年鲁乐工为吴公子季札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现在通常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
  s/ b8 d- [( b$ L8 H" F6 ]# }) J4 i* J1 ?$ @  D: v: |8 h1 a! `
献诗说+ y& `2 `3 f! {5 A
当时天子为了“考其俗尚之美恶”,下令诸侯献诗。《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曚诵。”
$ c8 ?. j- N" c5 q" H, j6 P  L* I+ M+ \, U& W! U
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6 s. U0 O0 Y- w1 O9 E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 _: c! P/ U# `
" y6 y, K% G; B8 r$ Z. e+ c  {附:  j0 t# y% T8 ?3 p6 S
上述言论部分摘自维基百科,如若言辞有误,敬请指正。谢谢。
沙坡 发表于 2010-12-13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风、雅、颂”与“赋、比、兴”同为六义?
 楼主| 胡不归 发表于 2010-12-20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章最后由 胡不归 于 2010-12-20 16:48 编辑 8 E! A1 Y5 {( v4 t7 C9 ?
1 Z; M5 h. p( G) f
回复 沙坡 的文章
. g7 e& X7 V+ x# ?" `" c5 a
. u. u5 c/ E6 I  V7 L" e, N窃以为是体用并列。
3 w& H4 Z. @/ Z7 n附:
' X. v- U2 D' j" c: d2 w《诗•大序》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 o% e* I* \/ R& h) W/ {《毛诗正义》云:“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倂为六义者。”9 t. w' e' z! g5 T

4 \' E! m. P! K: V不知这样的解释你满意否
沙坡 发表于 2010-12-28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满意,不过“体用并列”还有些疑问,一是体用并列始于何时,二是体用为何可以并列,三是,体用并列在诗的发展中是个什么样的阶段,有什么作用?
沙坡 发表于 2010-12-28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胡不归 发表于 2010-12-20 16:47
* S) G9 a1 Q, o7 ], q- ^3 o回复 沙坡 的文章  v/ m5 t2 X, A& j  h: X+ H! {

' \5 m: d4 Z5 j窃以为是体用并列。
《毛诗正义》云:“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倂为六义者。”

1 Q2 |# A' f9 ?; `9 A; T毛诗正义只谓其然,未明其所以然
 楼主| 胡不归 发表于 2010-12-29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沙坡 的文章& J6 z0 M( B0 a. r$ K! q1 K# k7 N# |5 Y, g
: r. V/ b6 V6 m
这一说应是始于《周礼》。话说就像你要描述或者理解一个事物要从其形式和性质入手,体用便类似于此,都是作为表达的手段也是后人分析的手段,所以是可以同级并列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没太明白你的意思...可以详述一下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