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厕,古代又名“]”、“偃”。《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溲焉。”这是说,参观宫室的人周览寝室庙堂后,又上便厕去解溲。 便厕在古代之所以名“]”、 “偃”,是因为“]”、“偃”有“卧倒”、“止息”之义。如《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诗・小雅・北山》:“息偃在床。”《汉书・礼乐志・郊祀歌》:“海内安宁,兴文]武。”由:“卧倒”、“止息”之义,可以引申出“隐蔽”的意义,所以《广雅疏证》卷七上说:]、偃“取隐蔽之义”。凡是隐蔽的地方,一般是不当道的,有藩屏的。《说文・人部》:“侧,旁也。”《尸部》:“屏,屏蔽也。”《H部》:“藩,屏也。”便厕正是建在路旁僻静隐蔽之处,它的四周有藩屏围绕,如《墨子・旗帜篇》所说:“为屏三十步而为圉(便厕)。”因此,便厕又称为“屏厕”。对于上面引用的《庚桑楚》“偃溲”之“偃”,郭象即注释为“屏厕”。
便厕建造的位置是在路旁屏蔽之处,而便厕的作用则是维持清洁《周礼・天官・宫人》:“为其井](应为“]”,“井”是讹字。鹗恰捌痢钡囊焯遄郑《说文・广部》:“穑蔽也。”――引者),除其不蠲,去其恶臭。”“蠲”是“洁”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在宫中路边隐蔽的地方修造厕所,清除脏物,消去恶臭。这体现了古代设置厕所的有关制度。
那么,便厕怎样清除脏物、消去恶臭呢?
《周礼・天官・宫人》郑玄注指出:“]猪谓C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十三经注疏》本676页)
“C下之池”的“C”是指什么呢?《说文・雨部》:“C,屋水流也。”《燕礼》:“设洗筐于阼阶东南当东C。”又,“宾所执脯以赐钟人于门C。”这些都说明,C是屋檐端雨水下注之处。
有“C”,就有“承C”。“承C”是屋檐下承接雨水的槽,用木或铜做成。设置承C是便于雨水流通,正如《礼记・檀弓上》郑玄注所云:“如堂之有承C也。承C以木为之,用行水,亦宫之饰也。……今宫中有承C云,以铜为之。”
承C在汉代又名为“池”。《礼记・檀弓上》:“池视重C。”孔颖达解释说:“重C者,……承于屋,C入此木中,又从木中而C于地。故谓此木为重C也。天子则四注,四面为重C……名之为池。”《汉书・宣帝纪》颜师古注引如淳也说:“铜池承C。”
至此,我们就明白了,古代的便厕是通过“C下之池”的流水来保持清洁的。郑玄所说的“]猪谓C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意思是,修筑“]猪”,就是在厕所屋檐下筑土而为蓄水池,用“承C”把屋檐水接到池里,让池水流过厕所,这样就清洗了脏物和恶臭。
汉代以前是以C池冲洗便厕之污秽,汉以后则变为一般地用水清洗。《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石)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于舍,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身自浣涤。”孟康曰:“,行中受粪者也。东南人谓凿木空中如曹谓之窬。”这是说石建拿着父亲的内衣、便器,亲自洗涤,使清洁之。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在古人心目中,谈到“便厕”的时候,意味着应当时时清洗以保持清洁。所以《说文・广部》说:“厕,清也。”《释名》也说:“厕”为“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清洁也”。
从读音上看:“清”与“厕”有双声关系。“清”后出字作“圊”。《释名・释宫室》:“厕”“或曰圊”。《广雅・释宫》:“圊,厕也。”《涅盘经》:“大小圊厕无不备足。”《法苑珠林》:“于四门各作圊厕,给人便利。” 有人认为,训“厕”为“清”是反训。这种看法,只是局限于从字义的表面看问题,而没有从古代厕所的建制来深入领会“厕”的内涵。《释名・释宫室》:“厕”“或曰溷,言溷浊也”。《说文・水部》:“溷,乱也。”那么,“浊”是怎样出现的呢?《说文・水部》:“湾,浊水不流也。”段注:《左传》云,水不流谓之汗,按汗即粗假借字。”又,《水部》:“亩,不流浊也。”段注:“谓蕞浊不流去也。”可见,“浊”的出现是由于水不流,或者说,没有流水来把污浊冲走。
因此,为了“不浊”,就得创造一个先决条件:使水“流”动。古人深知此理,因而在汉代以前,厕所采取了屋檐“畜水而流之”的办法。这说明,训“厕”为“清”的含义是凭借水流来冲洗。《说文・水部》:“s,后垢D也。”段注:“此今之‘净’字也,……古书多假‘清’为‘s’”。“s”是“清净”,水流冲洗之后则无垢D,就清洁干净了。这应该是“厕,清也”所包含的意义。
(原载《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