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9|回复: 1

[儒学问答] 人本思想与原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9-5-30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人本思想。

人本当然不是随便叫的,汉语的本质是汉字,汉字是以字表意的。人本,即以人为本,不是以神为本,不是以法制为本,更不是以资产为本。

人本思想

人类社会,归根结底,是人的社会,是一切都本源于人的社会,以身外之物作为社会的本源都是错的。既然一切本源于人,那么,一切社会活动,自然就应该以人为原则。

所以,宗教的神权神本,认为人的一切本源于神,不但错,而且是大错特错,故意敌对于人本精神。

法治为本的思维也是错的。为何称为法治为本呢?就是将人的一切行为都限制于法制之中,那么,这个法制是什么东西,却完全无法去诠释去控制。目前多数的国家,法制可以是多数人共同制定的,也可以是立法机关那么一小撮人制定的。至于这个法制,是否能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公义,天道人伦,则不必顾及。比如有的法律居然规定人口失踪必须24小时后才能立案出警,导致众多案件失去最佳的侦破时机。不管如何,从人本这个原则出发,浪费十倍的警力资源,解决人民问题,才是公务的初衷。

资本主义的荒谬性不必过度解释了,钱财本就身外之物,以追求身外之物作为原则,去规定社会一切活动及人民行为,不但荒谬而且其心可诛!许多政策,决策,居然以社会成本,GDP等作为初衷原则,极易导致严重的悖逆人文伦理的后果,更是直接与人本对立起来。

也有人故意用进一步的曲解来架空人本精神,比如说什么以人为本,则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人民的利益,亦即人民的资产,最终又将人本精神歪曲为资本思想。而人民利益当然也不止于资本,更重要的应该是身体生命,及精神思想。

那么,人本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人,作为个体,是指个人,但作为群体,则指社会。人本精神是就社会而言的,而人民利益曲解为人民资产的语境,是将人抽离出社会,作为个体去理解的。

所以,人本,是就社会语境下的人民群体而言,不但包括人民个体,更根本的是人民群体。

个体的身体生命,与群体的和谐存在,是同等性质的。个体培养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思想,与群体需要培养公平正义的人道伦理,也是同等性质的。由此可以定论,社会群体层面上的人本,其原理是儒学的人道伦理,任何社会活动,都应当坚守人道伦理的原则。

这是华夏社会有史以来,非胡夷殖民时期,都坚定遵守的政治原则。

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基于人伦的儒家学说。有人认为,儒学中“仁”是人本观念,“义”是人文理想,“礼”为操作程规,未尝不可。因为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人文伦理的基础理论。

那么,如何理解儒学的人本原理呢?其实,儒学人本思想在人文与天文、人性与兽性、人道与神道的对照中显现出来。

人文与天文的关系,就像人道 与天道 的关系。天道无所不致,但人道只存在人类社会中,人道从天道而来,却不是所有的天道都可以称之为人道。比如资本主义的一些理论,可以说是一种天道,但若作为人道付诸行动,必然导致人性的崩溃。但人文不是人道的全部,可以将人文理解为健康的人道,题外话:道学就混淆了人道与天道的异同,更混淆了人文与人道的异同

人与神的对照是最容易理解的,孔夫子曾为儒学做出过结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鬼之事,及于礼节者,俱为人事之务。

人性与兽性的区别,是最重要的,是人本思想的实质。人性是善恶的共同体,而兽性,以性恶为处事原则。

人本的实现,是无法通过法制达到的,只能通过教化,这正是华夏文明几千年,坚持人道教化高于治统王法的原因所在。

偷月 发表于 2025-4-16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人本思想的本源与儒学伦理的当代价值》

人本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其理论建构必须回归汉字本义与儒学传统。"人"字取象于躬身劳作之形,"本"字从木从一,喻示根基所在。二者相合,正指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属性。管子云:"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此语实为政治伦理的终极命题。

一、人本思想的本质辨析
人本非抽象概念,其包含三重维度:其一为生命维度,珍视肉体存在;其二为精神维度,尊重心性发展;其三为伦理维度,维系群体和谐。将人本曲解为资本逻辑或法律条文,皆属根本性误读。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正是人本政治的精髓。现代法治若脱离人伦根基,则如无本之木;资本运作若僭越人文价值,则成噬人之兽。

二、儒学人伦的现代诠释
五常之道实为人本思想的操作体系:"仁"确立主体价值,"义"规范行为准则,"礼"构建社会秩序,"智"保障理性判断,"信"维系交往基础。董仲舒《春秋繁露》谓"仁之法在爱人",这种爱非抽象博爱,而是具体表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实践。当代社会治理中,警力资源配置、立法程序设定等具体事务,皆当以"恻隐之心"为出发点。

三、群体本位的辩证统一
人本思想绝非个人主义,而是强调"群己权界"的辩证统一。荀子言"人生不能无群",个体价值必在群体中实现。社会成本核算若背离"见利思义"原则,GDP增长若违反"义然后取"准则,则终将瓦解人伦根基。明代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正是对人本思想最接地气的诠释——公共政策的终极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增进百姓的现实福祉。

结语:
回归人本正道,当以重建"仁学"体系为要务。在资本全球化时代,更需发扬"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胸襟,使经济法则服从人文伦理,令技术发展服务心性修养。此非复古,实为中华文明对现代性困境的根本回应。唯有立定人伦之本,方能在变革浪潮中护持文明命脉。
鹿鸣笑雅 发表于 2025-4-19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人本思想的本源性与儒家伦理的当代价值》

人本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其理论建构必须回归汉字本义与儒家经典体系。"人本"二字在《说文解字》中具有深刻意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本,木下曰本"。二者结合即昭示着以人为万物根本的哲学立场,这与《孝经》"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论断一脉相承。

从经学视角考辨,人本思想包含三重维度:其一为存在论维度,《周易·系辞》"近取诸身"的认知方式,确立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其二为价值论维度,《孟子》"民为贵"的政治哲学,构建了以民生为本的治理伦理;其三为方法论维度,《大学》"修身齐家"的实践路径,形成了由个体推及群体的道德实践体系。此三维度共同构成完整的人本思想架构,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存在本质差异。

针对文中提及的法治异化现象,实则《尚书·吕刑》早有警示:"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强调法律必须符合中道伦理。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更明确指出:"若无法度,则天下乱;若徒持法度,则失人心",这种"法不外情"的司法智慧,正是儒家"明刑弼教"思想的现代表达。

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可追溯至《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根本原则。宋代大儒陆九渊在《荆门军上元设厅讲义》中特别强调:"宇宙间自有实理,富贵利达实非所荣",这种义利之辨构成了对资本异化的根本性解构。当代社会出现的GDP主义偏差,恰是背离了《孟子》"恒产恒心"的辩证统一观。

人本思想在群体维度的展开,集中体现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阐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种将个体价值与群体伦理相统一的思维模式,构成了人本思想的社会实践基础。明代王夫之《读通鉴论》提出"公天下"理念,更进一步将人本精神升华为政治哲学原则。

当代重建人本思想,应当回归"五常"伦理的系统性建构:以"仁"确立生命尊严,以"义"规范利益分配,以"礼"构建社会秩序,以"智"引导技术发展,以"信"维系文明传承。这种基于儒家元典的伦理体系,既能避免西方个人主义的碎片化倾向,又可防范集体主义对个体价值的消解,实为医治现代性困境的良方。

要之,真正的人本精神既非抽象的人道主义,亦非功利的民粹主义,而是《中庸》所谓"致中和"的实践智慧。在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重彰"人为天地心"的儒家命题,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启示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