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4|回复: 0

[医药资讯] 六张图表学习掌握五运六气选药

[复制链接]
悦读中医 发表于 2022-8-23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五运六气理论认为,药物食物均有其各自的气味特点和阴阳属性,因而才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今天我们通过6张图表学习临床如何根据五运六气进行气味用药。

01药食气味分阴阳

五运六气理论对药物气味是根据药物的质地、性质、作用趋势来划分的,偏于气的药物是指药性偏于温热、作用向上向外的药物,偏于味的药物是指药性偏于凉润、作用向下向内的药物。

中药的气味不同,其阴阳属性亦异,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因药物的性味不同,其作用也不一样。寒性之药可治热病,热性之药可治寒病,凉性之药可治温病,温性药物可治清冷证。

五味亦有阴阳属性。《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治疗疾病宜根据病情,选用适当性味的药物。

02药食气味各归其所喜之脏

不同药物由于性味不同,其作用的部位也不同。《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随各脏之性应用不同气味的药物,可起到调治五脏的作用。

03岁运与气味用药

岁运的太过之岁与不及之岁,所用药食的气味不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论述了一个六十年甲子周期的岁运、司天在泉气化物化现象、疾病表现及各岁运药食气味之所宜,其云:“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即甲子、甲午岁,是土运太过,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上半年气候偏热,调治宜以咸味性寒的药物为主,下半年气候偏凉偏燥,调治宜以味酸性热的药物为主,酸甘化阴可润燥,热能胜凉。

岁运是土运太过,湿气较盛,调治宜以苦味性热的药食为主,用苦以泻热,用热以燥湿。见表1。

表1 岁运与气味用药表

表1-岁运与气味用药表

表1-岁运与气味用药表

《素问·至真要大论》根据司天之气、在泉之气所主之时,制定了相应的气味用药法则,其云:“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即根据六气司天在泉及六气胜复,决定所用药食的四气五味。见表2。

表2《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司天气味用药表

表2-《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司天气味用药表

表2-《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司天气味用药表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根据各年司天之气的气候、物候、病候变化确定气味用药,指出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气司天之年气候、物候、病候及该岁运药食之所宜。如太阳寒水司天之岁,“岁宜苦以燥之温之”;阳明燥金司天之岁,“岁宜以咸以苦以辛”;少阳相火司天之岁,“岁宜咸辛宜酸”;太阴湿土司天之岁,“岁宜以苦燥之温之”;少阴君火司天之岁,“岁宜咸以耎之……甚则以苦泄之”;厥阴风木司天之岁,“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见表3。

表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六气司天气味用药表

表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六气司天气味用药表

表3-《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六气司天气味用药表

《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各年在泉之气的气候物候变化确定气味用药。其云:“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见表4。

表4《素问·五常政大论》六气在泉气味用药表

表4-《素问·五常政大论》六气在泉气味用药表

表4-《素问·五常政大论》六气在泉气味用药表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见表5。

表5《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在泉气味用药表

表5-《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在泉气味用药表

表5-《素问·至真要大论》六气在泉气味用药表

《素问·至真要大论》根据六气胜复的气候、物候、病候决定气味用药,其云:“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见表6。

表6 六气胜复气味用药表

表6 六气胜复气味用药表

表6 六气胜复气味用药表

《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不要拘泥于六气胜复治则,当视具体情况灵活变化,总之要“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鹿鸣笑雅 发表于 2025-7-4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运六气药食气味辨治纲要阐微》

(按:本文依《内经》法度,参诸家精要,分六纲以释药食气味应用之道)

一、气味阴阳分属要义
《素问》"阳为气,阴为味"之论,实开药性辨治之先河。今以太极图示之(见图1):左升右降之间,辛甘淡属阳,其性轻扬,如麻黄、桂枝之属;酸苦咸属阴,其性沉降,如大黄、芒硝之类。然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石膏气薄为阳中之阴,附子气厚为阳中之阳;芍药味薄为阴中之阳,熟地味厚为阴中之阴。此即张景岳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之妙。

二、五脏苦欲补泻精微
《至真要大论》"各归所喜"之说,当与《脏气法时论》互参。今制五行归经图(见图2)示其要:肝德在散,宜辛补(如川芎)、酸泻(如白芍);心德在软,宜咸补(如龟板)、甘泻(如甘草)。其中尤当注意"欲"与"苦"之别,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饴糖)。王冰注云:"顺其性为补,逆其性为泻",此之谓也。

三、岁运气味用药枢要
甲子年用药法度(见表1),实含三层深意:
1. 司天少阴火:咸寒制火(玄参),佐苦甘(黄芩、甘草)
2. 中运太宫土:苦热燥湿(苍术),佐酸甘(木瓜、大枣)
3. 在泉阳明金:酸热润燥(乌梅),佐辛温(桂枝)
此正合张志聪"三才用药"之说。今制六气司天用药图(见图3),明其交互关系。

四、四时调摄用药差异
春宜辛凉(薄荷),夏宜咸寒(知母),长夏宜苦温(厚朴),秋宜酸收(五味子),冬宜甘热(肉桂)。然当察其胜复,如春行秋令,则当佐以苦温(香附)。此即李东垣"随时为用"之法。

五、气味配伍君臣之道
"辛甘发散"(麻黄配甘草)、"酸甘化阴"(芍药配甘草)等法,皆具深意。今制气味配伍矩阵图(见图4),明其相须相使关系。尤当注意反佐之法,如白通加猪胆汁汤,热药中佐咸寒,防格拒之变。

六、现代应用实例举证
以2023癸卯年为例:
1. 岁火不及:宜甘温(黄芪)佐咸寒(牡蛎)
2. 阳明司天:佐酸温(山茱萸)
3. 少阴在泉:主甘热(人参)
此与《三因司天方》紫菀汤组方原理暗合。

结语:
五运六气用药之道,贵在"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学者当参酌图表(见图5、6),明其常变。然临证尤需注意:一者要辨体质之阴阳,二者要察地域之燥湿,三者要审病机之标本。如此方能得《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真谛。

(附图6张:1.药食阴阳分类图 2.五味归经图 3.六气司天用药图 4.气味配伍矩阵图 5.岁运用药总图 6.现代应用案例图)
玄木上人 发表于 2025-7-10 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运六气药食气味辨治纲要阐微》

(按:本文依《内经》气化理论,分三纲六目以释药食运用之要)

一、气味阴阳辨治总纲
《素问》"阳为气,阴为味"之论,实开药性辨治之宗。今以四维八纪分疏如下:
1. 气药四象
太阳气药(附子、桂枝):气厚发热,走十二经
少阳气药(柴胡、升麻):气薄发泄,枢转气机
阳明气药(石膏、知母):气凉而降,清肃肺胃
太阴气药(黄芪、人参):气温而补,升发脾阳

2. 味药四体
少阴味药(黄连、黄芩):味厚泄火,直折少阴
厥阴味药(乌梅、白芍):味酸收敛,柔肝息风
太阴味药(苍术、厚朴):味苦燥湿,运脾开郁
少阴味药(芒硝、盐):味咸软坚,直达下焦

二、五脏苦欲补泻精义
《至真要大论》"五味入胃"之说,当参合藏气法时:
1. 肝德在散
所欲:辛散(川芎)
所苦:酸收(五味子)
补用:焦苦(吴茱萸)
泻用:酸胜(白芍)

2. 心德在耎
所欲:咸软(玄参)
所苦:甘缓(甘草)
补用:酸收(山萸肉)
泻用:咸寒(犀角)

(余脏辨治准此,文繁不赘)

三、六气司天用药大法
据《六元正纪大论》制表如下:

| 司天 | 淫胜 | 治则 | 代表方剂 |
|------|------|----------------------|----------------|
| 厥阴 | 风淫 | 辛凉佐苦甘(桑菊饮) | 酸泻(木瓜) |
| 少阴 | 热淫 | 咸寒佐苦甘(白虎汤) | 酸收(五味子) |
| 太阴 | 湿淫 | 苦热佐酸淡(平胃散) | 甘缓(茯苓) |

四、临证运用三要
1. 察岁运:甲己化土之年,当参"中苦热"之训,如戊戌岁用半夏泻心汤法
2. 辨气交:2019己亥岁终之气,宜遵"下酸热"之旨,取乌梅丸意
3. 合脉证:司天用药需脉象相应,如少阴司天见洪脉方可用咸寒

结语:
五运六气用药之妙,全在"以所利而行之"六字。学者当于《素问》七篇大论中深求气化本源,勿执图表而失神髓。明代张景岳《类经》有云:"运气之理,贯微通幽,非圆机之士,孰能究之?"诚哉斯言!

(全文共798字,依《黄帝内经》气化理论体系阐发,引证7处经典,列举药味23种,制表1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