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为什么不得力
《汉书·王吉传》记载:“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古人使用的衣服和车马都有一定的章法,使地位的尊卑都有所标记,目的是褒扬有德之人,使尊卑有所区别。 《孟子》中说:“爵一、齿一、德一。”尊敬有爵位的人,尊敬上年纪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尊卑根据地位、年龄、道德来区别。为什么古人对于有地位的领导者如此尊重?读《论语》可以知道,士大夫、读书人的使命和志愿与一般人不同,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读书人想的是怎样以义来治理国家,而小人想的是怎样赚钱养家。他们的地位不同,关注点也不一样。 读书人既然选择做官,要治理国家,就不能看重财利,而是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为百姓服务、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的事业。所以《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也体现读书人、做官者的使命和担当。既然选择做领导,就意味着放弃对财色名利的过分追求;如果追求财富,可以选择不做官,直接去做生意赚钱就好了。但是,古人的制度设计非常合乎情理,不会让有高尚志愿的人受到轻视。一个人有崇高的心智、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应该受到社会大众特别地尊敬,所以古人通过礼制给予这些领导者、在位者应有的尊重。如果领导者没有尊严,说话不受尊重,人们对他的话不重视,也无法治理好国家。 现在都讲执行力,为什么要重视执行力?因为如果没有执行力,领导者的政令下属都不去执行,政令也就无法实施。执行力从哪里获得?那就是领导者的所作所为都要给社会大众作出表率。不仅如此,各种制度的设计也要让领导者有尊严、受人尊重。比如说,领导者的服饰、车马都有特殊待遇,人们不能够僭礼,不能逾越自己的本分,所以对领导者的话就会听从,而不是违逆。尊敬领导者,实际上也是尊敬那些有高尚志愿的人。 尊敬老年人,其实是提倡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老年人都是对社会曾经有贡献的人,对他们的贡献不能忘记,而且现在尊敬老年人,等自己老了,年轻人也会尊敬我们。除了尊敬有位的人、年纪大的人,还要尊敬有德行的人。现在都提倡做有道德的人,但人们对于道德并不重视,为什么?因为有道德不如有钱更受尊重,这就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规定,使越有德行的人越受到尊重、褒奖。否则,可能除了个别有觉悟的君子、圣贤去追求道德,社会大众都不去追求道德了。 《韩诗外传》记载,一个人如果孝敬父母、谦卑有礼,在财利的取舍上能够退让、礼让,不与人相争,这样的人被举荐出来,由皇帝下诏称为“命民”。一旦获得“命民”的称号,如同现在的道德模范,会有很多特殊待遇。比如,外出时“命民”可以乘坐两匹马并排拉的车子,而且装饰华美,人们看到有人乘坐这种车子出行,就知道这个人是受过皇封的“命民”,大家自然对他毕恭毕敬,恭敬心油然而生。而其他人,即使再有钱、生意做得再大,但是没有皇上的封赐、没有“命民”的称号也不可以使用这种车子。 为什么要用车子和服装?因为这些用在外面、穿在外面,大家一目了然,非常鲜明。像现在有钱的人受人尊重,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有钱、财力雄厚,喜欢购豪车、名牌服装,是同样的道理。实际上这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为什么?如果人们把金钱看得最重要,有钱人最受尊重,那么整个社会风气就变得唯利是图,人们甚至为了获得金钱不择手段、道德沦丧、没有羞耻心,还会出现“笑贫不笑娼”的现象。这就是把金钱看得很重要,有钱人受重视的必然结果。 古人实行礼制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使整个社会风气都尊重有德行的人,而不是尊重有钱的人。所以,现在的道德教育为什么不得力?因为在古代,道德教育是靠礼制来维护。如果希望人人都谦恭退让、无私、有德行,就必须让有德行的人受到真正的尊重和褒奖。所以,礼确实是让人有等级、有尊卑。什么样的人受到尊重?有德的、对国家有贡献、有远大志向、有奉献精神的人受人尊重。但因为人们对“礼”有错误的理解,甚至极端、过度的批判,所以现在人提到礼、提到等级,都认为是“吃人”的礼教,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