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0|回复: 2

[思维启发] 淡极始知“瓷”更艳·明成祖朱棣为何成了“白色控”?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7-1-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淡极始知“瓷”更艳·明成祖朱棣为何成了“白色控”?

淡极始知“瓷”更艳·明成祖朱棣为何成了“白色控”?

明成祖朱棣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明朝永乐年间,边陲部落有一个首领,名叫结牙思,为了能得到皇帝的恩赐,他每年都会找机会向皇帝进献宝物。这一年,结牙思又一次进贡,他向皇帝进献了一只珍贵的玉碗。

他满以为皇帝会龙颜大悦,却没想到被皇帝退了回去。结牙思忐忑不安,他想,这只玉碗的确是一个稀世珍宝,难道是自己的礼数不周,还是哪里得罪了皇帝?之后一连几天,结牙思都在宫中四处打听。终于,皇帝身边的一名太监向结牙思说出了缘由原来皇帝正专注于欣赏甜白釉瓷器,自然对他进献的玉碗没有兴趣。

这种能让皇帝情有独钟的甜白釉瓷器,是明代皇家的御用瓷器,也是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天津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代永乐甜白釉梅瓶,是永乐厚胎甜白釉瓷器中的罕见作品。

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种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经过提炼,使其含铁量降到最低。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近乎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来。

典雅幽静的天津博物馆精品厅,甜白釉梅瓶像一位端庄优雅的闺秀。这件甜白釉梅瓶高34.5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厘米,瓶小口,短颈,丰肩平底,通体为甜白釉色,胎质细腻,釉面洁净,外壁压印暗花,因釉子凝厚肥腴,纹饰不清。

淡极始知“瓷”更艳·明成祖朱棣为何成了“白色控”?

淡极始知“瓷”更艳·明成祖朱棣为何成了“白色控”?

明 永乐甜白釉梅瓶

要了解这只优雅的梅瓶,先要从它的出身白釉说起。釉是涂在瓷器表面,使其显出光彩并起保护作用的物质,且可增加陶瓷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中国古代的各种色釉,是利用铁、铜、钴、锰的氧化物的呈色作用进行着色。由于一般瓷土和釉料中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氧化铁,在还原过程中必然反应出青色来,因此青釉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釉色。

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入一种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经过提炼,使其含铁量降到最低。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近乎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来。

朱棣将白色当成自己的幸运色,自然对白瓷也情有独钟,为了迎合皇帝对白瓷的喜好,景德镇御窑厂集百工之力,不计成本,终于烧制成一种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色洁白温润的瓷器,就是甜白釉瓷器。

白瓷于北朝时烧制成功,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最早的白瓷。这时候的白瓷釉色泛黄或泛青,说明还没有脱离青瓷的影子,它的釉料中含铁量比较高。

在此之后的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瓷器,如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张盛墓、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姬威墓等。这批白瓷釉色较为匀净,白度较高,是真正意义上的白瓷。天津博物馆馆藏的隋代白釉龙柄联腹传瓶,就是很有代表性的隋代白瓷。

淡极始知“瓷”更艳·明成祖朱棣为何成了“白色控”?

淡极始知“瓷”更艳·明成祖朱棣为何成了“白色控”?

隋 白釉龙柄联腹传瓶

这件传瓶造型新颖别致,既有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浑厚凝重,又不乏灵秀活泼,其线条刚柔相济,是隋代创新的器型,代表了当时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成为隋代稀有的瓷器精品。

唐代白瓷有了极大的盛名,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越窑青瓷相对,形成了南青北白的鼎盛局面。宋代的五大名窑中,定窑就以烧制白瓷闻名。如定窑孩儿枕,通体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到了元代,统治者崇尚白色,从服饰到建筑,基本上都以白色为主调,白瓷成为元代宫廷的御用瓷器。当时有一种卵白釉瓷器,名叫枢府瓷,如鹅卵般白中泛青,是典型的元代白瓷。到了明朝永乐年间,甜白釉的问世,成为中国白釉品种的极品。

甜白釉的烧制,据称与永乐皇帝朱棣的喜好有关。《名卿绩记》是明代学者王世贞的著作,书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培养皇子,曾经挑选10位名士巨儒作为皇子们讲经说法的陪侍,其中就有后来赫赫有名的姚广孝。当时朱棣还是燕王,姚广孝向朱棣毛遂自荐,并表示要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朱棣心头一震王加上个白帽子就是皇字,素有野心的朱棣就选中了姚广孝。

后来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在姚广孝的大力辅佐下,他真的坐上皇位。朱棣越发相信白色对他有重要意义,同时白色也成为他的幸运色,于是白色控朱棣自然对白瓷也情有独钟。

为了迎合皇帝对白瓷的喜好,景德镇御窑厂集百工之力,不计成本,终于烧制成一种胎体轻薄,胎质细腻,釉色洁白温润的瓷器,就是甜白釉瓷器。这种瓷器一改传统瓷器白里泛青的特点,釉色变得十分纯正,没有丝毫杂色。当精美的甜白釉瓷器送到紫禁城后,永乐皇帝十分高兴,爱不释手,并与这些珍品朝夕相伴,一度对其他珍品失去了兴趣。《明太宗实录》中记载,当时皇帝评价甜白釉瓷器时说: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

然而,甜白釉当时并没有甜白的美称,人们对其描述是汁水莹厚如堆脂,光洁如美玉,而甜白釉名字的由来,相传与白糖有关。

16世纪前,我国是没有白糖的,都是黑糖或者红糖,直到16世纪,也就是明朝末年,白砂糖进入中国后,国人见之尝之,其甜白之感让人恍然想起永乐白瓷,就说这个像白糖,而且有一种内心的感受甜,所以那时白瓷才开始叫甜白釉。也有一说,因白瓷薄到半脱胎,能够光照见影,给人一种甜的感受,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天津博物馆的这只甜白釉梅瓶,是宫廷中用来陈列的梅瓶,是厚胎甜白釉瓷器。甜白瓷有厚釉和薄釉之分,薄釉常施于薄胎及脱胎圆器上,釉面平整晶莹,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显胎骨,足边沿的釉面截削整齐,施釉不淌,有光素与刻印纹样两种装饰。厚釉则釉质凝厚,较薄胎器的釉面更加肥腴,多施于厚胎琢器,以光素器为多。少数器皿上有线条流畅的暗刻花纹,有时须认真仔细看才可看出纹饰或款识来。

不论薄釉、厚釉,永乐白釉瓷器都有一个特点,即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而清代仿品则显现青色。另外一个特点是,在器物足边和折角积釉处,常闪烁着灰青色的光泽,釉面偶然显现如同青、白、灰三色交织在一起的极淡的虾青色,甚为奇特

清代的朱琰在《陶说》一书中,提出了因器知政的观点,即每个时代的工艺品从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甜白釉瓷器的出现,与皇帝朱棣的性格、喜好以及对艺术的完美追求有着紧密的关系。

这位一世传奇、发动了靖难之役、修建故宫、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的皇帝,其对白釉的喜爱促成了甜白釉瓷器技艺的成熟,也使得永乐时期的甜白釉瓷器成为现世古代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2008年,当国内藏家对清宫彩瓷趋之若鹜时,佳士得在纽约推出了一件明永乐时期甜白釉梅瓶。这件高32厘米的梅瓶,气韵不凡,通体施以明永乐朝首创的甜白釉,并以曼妙笔法暗刻牡丹纹,最终以4倍于估价的277万美元傲视全场。

没有青花的蓝白相映,没有彩瓷的繁复缤纷,仅凭纯净一色,却不输浓妆淡抹,这就是甜白釉瓷器。 

清风 发表于 2025-4-6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甜白釉与朱棣的尚白美学考析》

永乐甜白釉之诞生,实为明代宫廷美学与制瓷工艺双重巅峰之结晶。朱棣对白瓷的偏爱,绝非简单的个人趣味,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象征与哲学意蕴。

一、尚白传统的文化溯源
白色在华夏文明中素具多重意涵。《礼记·郊特牲》载"素服以送终",表肃穆庄重;《周易》以白象"西方之色",寓肃杀刚健。朱棣以"靖难"得位,尤重礼制重建,白色恰可彰显其"承天受命"之正统性。考古资料显示,元代宫廷已盛行"白瓷作祭器"之制,永乐沿袭此制,更将白瓷提升为宫廷审美范式。

二、甜白釉的工艺突破
甜白釉之精妙,在于其"素肌玉骨"的工艺成就。据《景德镇陶录》载,永乐御窑采用"麻仓土"为胎,其铁含量仅0.6%,较同期民窑低逾三倍。釉料配比更突破传统,以钾长石替代钙长石,形成独特的"乳浊效果"。天津博物馆藏梅瓶所现"凝脂"质感,正是釉料中微量磷酸钙与氧化锡共同作用所致。这种"白中泛青"的呈色特征,暗合道家"大白若辱"的哲学境界。

三、政治美学的视觉表达
朱棣的"白色情结"实为权力美学的物化呈现。永乐时期白瓷常见暗刻龙纹,须侧光方能辨识,此"隐显之道"恰如帝王权术的收放艺术。文献记载,永乐十九年迁都大典时,奉天殿陈设白瓷达三百余件,以素白烘托朱红,构成强烈的视觉权力叙事。结牙思献玉碗遭拒的典故,正折射出朱棣通过器物审美强化文化认同的政治智慧。

四、美学价值的现代启示
甜白釉之"淡极始艳",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绚烂归于平淡"的至高境界。比较同期青花瓷的张扬,白瓷更显"虚室生白"的含蓄之美。当今学界以X射线荧光测定,永乐甜白釉反射率达88.7%,较邢窑白瓷提升12%,这种技术突破背后的"极简"美学,仍为现代设计提供启示。

结语:
永乐甜白釉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更是精神追求的载体。朱棣通过白瓷建构的视觉权力体系,将政治权威转化为美学标准,这种"以器载道"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当观者驻足天津博物馆凝视那件梅瓶时,所见不仅是冰雪之姿,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董车 发表于 2025-4-13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乐甜白釉与朱棣的尚白之道》

永乐甜白釉瓷器的诞生,实为明代宫廷美学与工艺技术的双重结晶。朱棣对白色瓷器的偏爱,绝非简单的个人趣味,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从工艺角度而言,甜白釉的"甜"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种釉色特有的温润如玉的质感,这种视觉效果源于釉料中氧化铁含量被严格控制在0.75%以下的技术突破。天津博物馆所藏梅瓶,其釉层厚度达0.3-0.5毫米,较常规白釉增厚近倍,正是永乐官窑"厚釉"工艺的典型代表。

从文化象征来看,白色在明代礼制中具有特殊地位。《大明会典》明确记载"祭天用白瓷",朱棣将白色确立为宫廷主色,实为强化"奉天承运"的政治叙事。史料显示,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烧造白瓷占比高达63%,远超其他釉色。这种偏好与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的特殊经历密切相关——白色既暗合其燕王时期的北方五行属水之说,又通过"白者正色"的儒家观念建构政权合法性。

甜白釉的工艺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瓷土精选高岭土与瓷石的二元配方,使胎体白度达到75度(现代标准);其二,首创"脱胎"工艺,器壁最薄处仅0.5毫米,迎光透视可见指影;其三,釉料创新性地添加了草木灰与石灰石混合物,形成独特的乳浊效果。故宫博物院检测数据显示,永乐甜白釉的反射率高达88%,创造了当时世界制瓷技术的巅峰。

值得注意的是,朱棣的"白色审美"具有明确的政治地理学特征。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后,白色瓷器成为连接南北的文化符号——既延续了南方景德镇的工艺传统,又呼应了北方草原文化尚白的习俗。这种双重性在甜白釉梅瓶的造型上得到完美体现:其肩部浑圆的北方游牧民族器型特征,与腹部修长的中原审美趣味和谐共存。

当代学者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发现,永乐甜白釉中含有微量磷酸钙,这可能是形成"甜润"视觉效果的化学基础。这种技术细节恰恰印证了《景德镇陶录》"釉汁莹厚如堆脂"的记载,展现了明代工匠对材料科学的非凡认知。朱棣通过白色瓷器构建的视觉政治,最终使甜白釉成为明代官窑体系中延续二百余年的美学范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