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09|回复: 1

大宋汴梁人怎么过《立秋》 李和家的干果,故国的味道

[复制链接]
中州音 发表于 2017-8-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立秋。立秋标志着秋天的开始,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天气要转凉了。看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那么大宋的汴京人是怎么过立秋节呢?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鸡头上市,则梁门里李和家最盛。中贵戚里,取索供卖。内中泛索,金合络绎。士庶买之,一裹十文,用小新荷叶包,掺以麝香,红小索儿系之,卖者虽多,不及李和一色拣银皮子嫩者货之。’

‍宋人爱簪花,并随时令而变。戴楸叶,大概是取个谐音。宋人也爱美食,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真是品种繁多。

32f81d662a2255cff14c5d1b1396169d.jpg

芡实(图片来自网络)

鸡头是芡实的别名,李和家的是京城第一。他家卖的,一律为银皮子嫩芡实。泛索,就是提供到宫中的点心。《东京梦华录·大内》有解释:“非时取唤,谓之泛索。” 非定时所进,故名泛索。皇宫贵族的金合(盒)买家都络绎不绝,怎么不吸引士人百姓争相购买。用嫩绿的荷叶、鲜红的提绳、诱人的麝香,真是兼顾色、香、味、意、形的包装设计,不愧是销量第一。

e8c0de02be1038697e67680508cad2fc.jpg

宋徽宗《文会图轴》(局部)

李和家的干果是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就记载了南宋使节出使北方,突然有人送来炒栗,自称是李和儿子的故事。

‘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小编注:使节随员)亦人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

绍兴,是南宋的第一个年号。这时的汴梁,已经被金人占领。无人能及的干果秘诀,已经随着李和流落北方,而终失传。汴京的繁华,也早已随着故国的远去,再也看不到了。

文 丨 丹淅

欢迎个人转发,点赞

请勿抄袭。转载请注明来源本公众号及本文作者,并附微信原文链接

闫吟 发表于 2025-4-14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立秋时节话汴梁:从楸叶簪头到李和芡实的文化记忆》

立秋三候,凉风至而白露降。考《东京梦华录》所载汴京立秋风俗,实为宋代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交融之典范。楸叶簪头之俗,非独取"楸""秋"谐音,更暗合《礼记·月令》"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的礼制遗风。宋人以时令植物为饰,正是"观物取象"哲学思想的民俗体现。

李和家芡实之盛,尤值深究。其"银皮子嫩者"的选材标准,恰与《山家清供》所载"采嫩者去壳,盐渍之"的古法相合。考《梦溪笔谈》卷二十四,可知北宋内廷"泛索"制度实为"不时之需"的宫廷供御体系。李和产品能入"金合络绎"之列,足见其品质已达"和羹调鼎"的烹饪至境。荷叶包装辅以麝香,暗合《本草衍义》"麝香能通诸窍"的药用理念,形成"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所载李和子献栗故事,实为文化记忆的悲怆注脚。当炒栗成为"故国山河"的物质载体,饮食之事便升华为"黍离之悲"的情感符号。这种味觉乡愁,与《诗经·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文学母题一脉相承。

今人观宋人立秋习俗,当识其中三重境界:楸叶簪头见天地之时序,芡实甘美得人间之至味,而李和故事则寄寓着文明传承之深忧。昔苏子瞻《赤壁赋》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汴梁立秋风物,亦当如是观——既是物质生活的精致呈现,更是精神世界的诗意栖居。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