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3章》怎样理解“和而不同”?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在春秋时代,“和”与“同”是一对哲学概念。“和”,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和谐。比如五味的调和,要使水、火、酱、醋、盐与米面、肉菜等调配得当,才能做出可口的佳肴。再如奏乐,要有七个音符,加上清浊、短长、快慢、刚柔、高低等的配合,节奏和谐,互相补充,才能奏出悦耳的声音。“同”,指相同事物之间的简单相加和同一。比如把水加到水里面,奏乐只有一种乐器、一个声调。《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只有不同事物之间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的事物相加,不可能有新的事物产生。和,才有世界,才有万物,才有发展;破坏了和,宇宙及万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周易》提出“大和”,《中庸》提出“中和”,都是对中华文化这一宇宙观的阐释。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呢?孔子在这里讲的“和”与“同”,特指君子和小人在对待不同意见上的区别。君子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是“和而不同”,既能恰到好处地协调各种不同意见,和谐相处;又能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不曲意逢迎别人。推而广之,就是承认不同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谋求不同事物、不同文化、不同意见和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与和谐。“和而不同”,是儒学关于处理人际关系,处理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小人的态度正相反,是“同而不和”。因为他们总是围着自己的私利转,那边风大就往那边跑,一味曲意逢迎别人,从不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推而广之,就是不承认不同的存在,一味求同。正如钱逊先生指出:只顾自身,不顾他人,要求一切服从自己的利益;容不得不同意见,排斥持不同意见者,经营“一言堂”;盲从附和,唯唯诺诺,没有独立主见,唯上为书;赞同我者是友,反对我者是敌,拉帮结派等等,都是同而不和的表现。 “和而不同”这个成语,已经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哲学理念。2002年,江泽民在美国乔治·布什图书馆的演讲中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以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为底蕴的,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并写入了联合国的几个重要文件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附: 《原文》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