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的创作,不仅影响人们对书法的欣赏,更是作品是否值得收藏的关键因素。因此,书法创作中所遵循的“古”“雅”“静”“正”,是书法作品是否具有欣赏及收藏价值的基础。 古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学书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入古就是要扎根传统、深入学习古人书法。不仅要懂得古人的笔法和墨法,更重要是要通过临摹、体会并融会贯通,用心去体悟书写之道和自然之道。这些都要经过大量的临摹,技法训练并用心体会才会有所得。从侧面体现出书家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的深度、广度。
书法作品的创作
遵循的“古”“雅”“静”“正”
学书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
雅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概括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有雅俗之说。黄宾虹也曾说“艺有百病,常病皆可医,唯俗病难医”。书法如何达到雅的境界?我以为无外乎三条途径:一曰做人,二曰读书,三曰追摹古贤。所谓做人,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所谓读书,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可能有不善书法的读书人,但决没有不读书的书法家。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墨为手段,以性情为灵魂的艺术形式。因其具有极强的民族性,所以更注重传承。未有不临摹古人而成书法家的,不古必不雅。也体现了一个的修养与层次。
悟生于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
王筠句读:“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
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静王筠句读:“采色详审得其宜谓之静”。审美之“审”字的本义是——色彩思维,或视觉思维。因此,“静”的原意不是安静,而是:色彩安排很合理,很有章法。静的本意是不争,不争则能知足常乐。不争意味着不贪求名利,顺守自然。 “静”的引申义是指一种悠远的境界,宁静可以致远,可以获得智慧灵感;一个静字,蕴含了古人圆融通达的智慧,更让我们感念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哲人云:“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能不争,心就能静,静是一种安详平和之态,是一份怡然自得。所以古人赞赏:静居则安。这大概也是养生学主张的观点。体现了人处世的一种泰然心境。
唐柳公权有“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之说。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
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正唐柳公权有“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之说。欧阳修以为:“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正,也是现在所倡导的正能量,是中国书法的灵魂。学习书法,当以陶冶性灵为宗旨、以正本清源为要义,立正义、扬正气、弘正法、见正艺、行正道。也是书家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集中体现。
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作品选自吕宝亮)
(作品选自吕宝亮)
吕宝亮
个人简介 吕宝亮,男,1984年生山东青岛人,职业:全职书法教师。现就职于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水墨书斋斋主、水墨书斋主教老师、书法孔见签约艺术家。受教学生达500余人。 年幼受家父影响喜爱书法从十岁起学习毛笔书法直今,初学唐代楷书大家柳公权为后来的楷书之路打下基础,在校期间的各种书法比赛中屡屡获奖。后转入颜体楷书学习更丰富了自己的笔法变的磅礴大气,2010年开始学习欧体也受田英章老师的指导加上王羲之,赵孟𫖯的行书使得自己视野更加开阔也确定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2015年参加炎黄杯书画大赛获铜奖并加入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同年出个人书法专辑并在报刊,网络发行收到各界人士好评,书法作品当地名仕、企业机关收藏。2016年加入中国农民书画家协会,以书法的形式进行下乡慰问拉动当地书法艺术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