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南丘 于 2010-7-16 12:48 编辑 + N! e% p+ A& ?# a( K- V- L8 m, m, s
4 R0 g& P6 @4 l& N
班银城与其母亲
班银城与其母亲
* P& t" E3 _ r( q! |/ w
5 `* R/ [# K* n9 d0 X2 v与家人合影
+ O5 V7 a+ d* a4 ~, J: n9 f( N9 D0 u* F
父亲早逝,兄妹4人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呵护下艰难生存。突然有一天,生活中遮风挡雨的母亲在回娘家的途中走失,年幼的兄妹开始了寻找,没想到,这一找就是17年。
9 X m7 _* F9 v, ^& x. |8 X; C/ S1 B. H2 t
为了找到母亲,二子班银城徒步四省近千个村庄走街串巷。其间,有过睡野地讨百家饭的艰辛,也有过三天三夜不进水米昏迷山涧的惊险,“皇天不负有心人”,2010年7月6 日,在平山县孟家庄镇黄家湾村正在卖货的班银城遇到了母亲。! {1 [5 \! `* m [; i6 Q0 U* @) [
0 m! L; j7 H1 {: n' G1 {. t) c
本报驻邯郸记者 陈正 文/图) y* v7 L, e8 u" k0 H$ `: n
7 {/ P/ o. ~* x H( g4 k7 n* @7月7日,广平县东张孟乡南张孟村一个破旧的农家院子中哭声一片,67岁的贾书梅在离家17年后再次踏入家门,儿女们望着母亲放声大哭,“娘,我们找得你好苦呀!”
# s7 G' R5 z+ e) K4 j) y- v
* B5 C) v" _$ z: K5 ~4 }3 v那一刻,闻讯而来的乡亲们也喜极而泣,“17年啊,这份执着和孝心足可感天动地……”
[3 j' `% m( W) Q4 O- E& v
8 A u; _1 ]6 k& M( ~幼年丧父 母亲离奇失踪
: b, h0 B; `; p; j& Z* p, y) _) `* _$ ^; @$ ^
7月14日,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在一个简陋的小院见到了班银城,记者无法把眼前这个异常老态的汉子和“80后”联系到一起,由于常年在外风餐露宿,班银城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微微驼起的背则是他多年苦力生活落下的印记,一件蓝色的背心,一条松垮的运动裤,才让这个汉子看上去有了那么点青春的气息。看到记者的到来,班银城有些紧张,第一个动作竟然是掏出了身份证,记者看到,他出生于1980年9月 5日。
2 Z9 b8 l- J9 ~9 h4 \# C
/ v3 ~1 Y* D& H时光回到17年前,由于父亲早逝,母亲贾书梅带着4个孩子艰难生活,年纪最大的姐姐自小送到别人家中,已经二十出头的大哥班发城在外打工。13岁的班银城、11岁的妹妹班银娥在家中和母亲相依为命,“那时虽然日子艰难,但是亲人都在身边,也没有感觉有多么的苦。”班银城对记者说。
2 @2 f" v7 I% ^' Q! F2 Y' o( U5 K% {- ]2 i* [3 ^
1993年的一天,母亲贾书梅起意要回娘家(广平县束村)看看,在知会了儿女一声后便独自上路了。从未出过远门的贾书梅在途中迷了路,由于不识字,又不善与人交流,迷路的贾书梅越行越远。在家中等了一天的班银城兄妹没有等回来娘,在确认母亲失踪后,二人赶紧开始寻找,并发动全村的亲戚朋友,找遍了周边的十里八乡,结果没有母亲的任何消息,只是相熟的村民告诉班银城,“看到你娘出村了。”* M" D$ Z" y& X) o, e( ?
# _9 |6 v( _$ @/ O1 ?娘到那里去了?她怎么不回来了?她不要我们兄妹了吗?带着一个个疑问,13岁的班银城和妹妹在哭声中昏昏睡去,第二天起来接着又找,整整一个多星期,仍然没有母亲的消息。生活就这样出现了残酷的转折。
$ `7 ^; B5 z- A9 o
! o- l% B# V0 T8 _吃百家饭 村民养活一家人" w: n- D/ \; N
$ J" F0 D6 _2 V) {母亲失踪后,兄妹的生活更加艰难。姐姐自小寄养在外村难以自顾,哥哥为了养家在外打工,本身还是孩子的班银城和妹妹无力种田,没有粮食吃。班银城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着去哪里给妹妹和自己找些吃的,“饿个三两天都是家常便饭,当时就是一个念头,只要妹妹能够有口饭吃,我就知足了”。
/ O: u# `& g+ `, u) |! k$ e! D/ D' z, Q% \; \1 s6 d
周边的邻居看到兄妹可怜,不时地接济二人,今天东家给块馍馍,明天西家送碗热粥,小银城带着妹妹苦熬着日子。“孩子可怜呀,这俩孩子特别懂事,从来不主动到我们这些村里人家讨要吃的,实在饿得急了就跑到我家拍拍窗户,喊‘二奶奶,还有口剩的热汤么?’出来一问才知道俩孩子又是三两天没有吃饭了,就这还是给妹妹讨的。”班家对门的邻居冯淑芳抹着眼角的泪水对记者说。# k7 R; o/ X0 I. L) E
3 r4 j7 P. F: P a冬天到了,为了取暖,班银城兄妹在村子周边拣拾枯柴烧,村里人都记得,冬日斜阳下一个瘦小的男孩身后跟着一个更加瘦小的女孩,两个孩子手中抱着枯枝慢慢地挪动,即便下着再大的雪两个孩子身上也没有一件取暖的棉衣。他们将收集来的枯柴点燃,在旁边用枯草再铺上一个简单的窝,两个孩子就这样抱在一起取暖,经常是天还没有亮就被冻醒了。+ E8 H9 A1 i7 p: Q/ s2 T) a) O, K5 d- j
2 G% I8 C3 H/ ~; U, M! J
转眼之间春节来临,听着各家各户喜庆的鞭炮声,想着自己生死未卜的母亲,班银城兄妹蜷缩在家中黯然泪下,“娘,你究竟去了哪里?妹妹,哥哥发誓只要我活着一天,一定要找到娘!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r. [2 z$ z8 w1 N: N4 R6 h
7 O2 m T6 Q$ T+ _7 L踏遍四省 苦苦寻母17年, A/ b! }4 y% K1 [' S/ v
, w! H7 Q! T: a5 `春节过后,亲戚那里传来一个线索,在武安市母亲有一个姑姑,那里可能会有母亲的线索。班银城决定去武安寻找母亲,那年他刚刚14岁。: j& K- R: d9 N
$ p3 J8 n) V, B) q# f: a
姐姐家5元,舅舅6.4元,本家叔叔8.3元,邻居大娘2.5元……怀揣着东拼西凑的22.2元钱,14岁的班银城第一次踏上了寻找母亲的道路。
' t, \; e+ O1 R" l5 H
" d- u9 k W* N这条路他走了17年。“妹妹安置在姐姐家里。花了4元钱到了邯郸市,不敢乱花钱买吃的,在火车站人家看我可怜给了两个馒头、半碗面条,连讨带要到了武安。”一打听,母亲的那个姑姑早已过世,一家人也搬离了当地,小银城扑了一个空。在寻找的过程中,班银城听说在涉县更乐镇一个砖场附近有一位迷路的中年妇女,班银城再次动身赶往更乐镇,下车后的小银城身上仅剩下了一元钱,买了几毛钱的冰块解渴止饿后,小银城开始打听那个女人的下落,但是他再次失望了,那人不是母亲。2 h( R) ^; E1 w3 \: y
* P1 B g6 c6 K) Z5 ]$ v
身无分文、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小银城只好在那个砖场留下打工,由于年龄小、身体弱,别人每天能挣10元钱,他只有两元钱的工钱,拉着重达数十斤的砖坯小银城咬着牙干了一个多月,每天昏睡在工地上的时候,他都要念着母亲和妹妹的名字。听说银城寻母的事情后,工地的工人都很同情他,银城拉的三轮车也不时出现“缺斤短两”的现象,那是工友们对他的“照顾”。一个月后,怀揣着53元钱工钱的小银城又到了邢台,边打工边找母亲。两个多月没有任何消息,无奈之下班银城回到了老家。
( m. p" o: E( H4 v* @* _, C# D6 C8 t: E2 d' u
回到家中的班银城在父亲坟前独自落泪,“爹,娘究竟在哪儿?我们好想她。”春节过后,班银城再次背起行囊又开始了寻母之旅,他坚信母亲一定还活着,一定能找到。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先是找到一份短工,在工作之余寻找各种关于母亲的信息。由于年龄还小,很多时候他并不能找到工作,上门乞讨就成为活命的唯一出路,有些人家看到他年纪轻轻就上门乞讨,很是鄙夷,好些的说些难听的话,更有的直接放狗咬他, “可能人家以为我是个贼,到人家门上是探路的。”说着这些凄惨的往事,班银城没有一丝怨恨,并为那些恶意对他的人辩解。- ^; I1 v }( Y( p; R- k5 r
' y2 D) E" z2 p2 I4 p& M- t' c
经过三年多的寻找,班银城的足迹踏遍了山东、河北、河南、山西四个省份,只要哪里出现一点有关失踪老人的信息,他都会不辞辛苦地赶到,但是一次次乘兴而去,却又一次次败兴而归。5 V& ~$ o8 W/ R$ j( J3 ?1 p
( R! U( [8 a( _8 E# w) z, ]
哥哥班发城和他商量这样寻找终究不是一个办法,二人商议后决定,哥哥在外找一份挣钱多的工作,专门挣钱供弟弟寻找母亲。为了多挣钱,班发城到邯郸西部山区一家煤矿上干起了下坑挖煤的矿工。“哥哥干的活,当地人叫做‘吃着阳间饭,干着阴间活’,但凡有点生计的人家都不会去。没办法,这个挣钱多,哥哥自己也说只要能找到娘我就是搭上这条命,也值!”班银城眼中噙着泪花对记者说。
: C8 Z" w }3 L" c/ r# J
# Q$ d3 h& C* I1 S' d+ `! Q: h- j/ d得到哥哥经济支援的班银城,将寻母的目标放在了一些大的城市,郑州、安阳、驻马店、威海、青岛、邢台……,其间,银城也成了家,但家里哪怕收入10元钱,银城都会用于寻找母亲,在极度的不理解中,一年不到妻子弃他而去。7 z- y. t" i& ]9 V2 \
8 p8 J: c4 [7 j2 t6 ^
舅舅不止一次劝说班银城,这么多年的寻找都没有结果,“孩子,放弃吧!你好好成个家过日子吧,不能这辈子都荒在这上头呀!大海捞针,这辈子恐怕也找不到你娘了”,银城面对舅舅的劝说回道, “找不到我娘我就一辈子不见你。”: N2 d) E! L5 b4 w" I
& W( f; J, B- U# d1 J
寻遍千村 早生华发做货郎7 T6 C X" I* I9 ~ | x4 x
* H+ G' G, |7 h; C4 T为了寻找母亲班银城经常风餐露宿,此时的他已经由一个青春少年成为了有些斑斑白发的壮年汉子,多年的寻找让班银城意识到,母亲不识字,大城市的寻找难见成果,求助媒体母亲也未必能够看到。班银城的目光渐渐地集中在了偏僻的山区村庄。1 N# F- x6 Z, q, B6 E6 g" d, E
! f6 i4 @, ?( u; ^/ m5 f: m ]
为了方便寻找母亲,班银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进了一些针头线脑和一些小卡子等女性商品,背着担子在乡村中边做买卖,边打听母亲下落。几年来他几乎走访了千余个村庄。“邯郸市、邢台市还有临近的河南安阳、濮阳这些城市的村庄我都走了一个遍,虽然不识字但是(我)记性好,只要去过的村庄,走过一遍就心里有数,绝对不会跑冤枉路,这个办法虽然笨,但很有效。”7 M/ k+ g3 C S! |
* S, r/ `$ ]- [1 B0 U8 B1 o1 l5 ]多年来,班银城夜里有过睡在向日葵地里的经历,也有钻入下水道一觉醒来水漫全身的苦楚,山洞、庙宇、麦田都是他的栖身场所。最惊险的一次是在石家庄西部山区的一次寻找。“当时身上的钱不多了,也没有带很多的干粮,都是在山里人烟稀少的村子找,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在一个山坡上昏过去了,滚下去,差点就掉入山谷里面,下去就完了。”一位途经此地的老人搭救了班银城,听了班银城的经历老人感慨道,“多少年没有见过你这么孝顺的后生了。”老人强留了班银城三天,直到他恢复了伤势才备好干粮送他上路。' }2 E3 t$ {5 N @
9 S' X) d( E2 F班银城在寻找过程中经常碰到让他心酸的老人,一次,在石家庄北客运站他听说一个老人在站里呆了好几个月找不到家,他赶到车站,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人蜷缩在站里,“当时老人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她也是迷路找不到家了,而这让我想起娘更心酸。”班银城本想送老人回家,但是老人无法记起具体的家庭住址,无奈之下班银城留下身上不多的几十元钱后黯然离去。
6 T. v6 v+ W9 N$ g, X4 q+ @1 }
_4 o5 Q0 v2 m. ^* B% G6 ]: a( M母子巧遇 67岁娘亲回到家
& w& C Q9 B- `5 \+ F
' O' [' `( k+ d2010年7月6日17时许,班银城来到了石家庄市平山县孟家庄镇一个名叫黄家湾的村庄,在村边的小桥边他像往常一样支起了摊子,一群妇女在摊前挑选货物。拉家常的过程中,一位大娘问班银城来自哪里,班银城说自己是邯郸人,这个大娘指着不远处一个背负着一捆柴的老人对他说,“那个大娘也是邯郸来的。0 ]# K7 [/ J* v7 ~. r) N1 ~; J
7 F; j/ t% x! [5 K
“当时心里就是咯噔一下,我就上前询问。”班银城说到这时有些紧张。“大妈,你是本地人吗?”“不是,我是邯郸的。”“邯郸哪里的?”“广平县。”“广平县什么地方的?”班银城紧张地问。“广平县东张孟乡南张孟村。”“您娘家是什么村的?”班银城的眼睛湿润了。“广平束庄的。”“您哥哥叫贾书田,您叫贾书梅。”
# s0 D$ l" W+ @# A- |$ r
6 J8 m6 P4 B2 Q. z) R4 R老人很诧异,“你怎么知道的?”“妈,我是你儿子,我找你找得好苦呀!”说到这里,班银城双膝跪下,一把抱住了母亲。“你是发城(大儿子)?”“不是,我是银城,您的小儿子。”老人的泪也下来了,看到这一幕,桥上、村边的村民都轻轻地擦拭着眼中的泪水。
8 E7 ` g3 U/ M, x9 J! S m9 ]' s3 M9 @4 w5 x
贾书梅告诉儿子,当年她迷路后越走越远,一路乞讨来到了现在的村庄,被一个好心人搭救,便留在了当地,一晃17年,多少次梦里出现的儿子终于出现在了面前,老人泪流不止。
) L, {( N- W1 ?/ m/ I5 `4 d6 Z
0 j+ C& T5 X6 V9 i& v& \: s7日,天空落着细雨,67岁的贾书梅在离家17年后再次踏入家门。" Q# n, ?4 M0 N; m* c* a; D- d
0 I7 h; v9 a9 @- _$ z
媲美古人“二十四孝”
4 F$ s+ b2 F1 _5 F, `9 z" c% s3 Y& q% ^
听说记者来采访班银城一家,在村口乘凉的老人对记者树起了大拇指,“这是一个大孝子呀!”
( K7 F2 h4 _& a& s
' W8 }/ W$ Y" G耳边听多了关于不孝子女费尽心机将年迈的老人推出家门的新闻,在这个炎炎的夏日听完班银城的寻母经历,记者也不禁潸然泪下。古有“二十四孝”,今朝班银城17年踏遍四省千村的寻母之举丝毫不逊于古人。
8 ~ [. a1 j7 {& ^/ J+ D7 r
5 H U/ k8 C9 G1 X看着这个实际年龄小于自己,面相却远远老于自己的“80”后,记者在敲稿的过程中眼睛不时湿润。总有一种情感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总有一种举动能够击中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在班银城的讲述中,这种情感得到了展现,我,被击中了。“二奶奶,还有口剩的热汤么?”“妈,我是你儿子,我找你找得好苦呀!”那令人心酸和让人欣喜的场面,记者未曾亲眼看到,但记者对其没有丝毫怀疑,因为,那份人间挚爱是最真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