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白話】 孔子說:『後生晚輩在家能孝順父母,出外能敬事兄長,言行謹慎而誠信,博愛眾人,並且親近有仁德者。如此修行實踐,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經典。』 【釋詞】 弟子:指後生晚輩。弟子,相對兄父而言,指的是人幼少為弟為子之時。 弟:悌,順道,能夠侍奉諸兄師長。前人云:教弟子先以孝悌。 謹而信:謹,謹慎,行之有常也(從行事上來說)。信,誠信,言之有實也(從言語上來說)。 泛愛眾:泛,博、廣泛、普遍之意。泛愛大眾,而對於其中之仁者尤其要親近而學習。『君子尊賢而容眾。』 親仁:親近有仁德之人。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以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為根基,然後用其餘力來學文。文,指經典或者文章,乃至括而言之一切學術思想、典章制度。餘力,閒暇餘力。以,用。 【雪公講要】 弟子。求學之人,學必有師,故稱弟子。所求之學有其先後。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首為德育,先正其心也。後為文學,游於藝也。入則孝。此說在家庭必須孝養父母,身心俱安,而養心尤為重要,貧士菽水承歡,即是盡孝。 出則弟。弟亦作悌。讀替音,又讀第音。出外求學,或作他事,則行弟道。皇疏:『善兄為悌。』邢疏:『弟,順也。』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長,敬順兄長,以順親心。是謂之弟。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長於己者是為出則弟。謹而信。行為謹慎,言而有信。竹氏會箋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謹。』以證信屬言,謹屬行。 泛愛眾。博愛眾人也。與眾人交往,注重博愛,以養其平等容眾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親仁。擇仁者而親近之。泛愛眾,無選擇。此從仁者學習,故須選擇。行有餘力二句。行是實行孝弟等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餘力。弟子求學,當先以此五事為本。行此五事,非無餘力學文,是言學文先求其本,無本之文不可取。故云,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文,馬融註:『文者,古之遺文。』邢昺疏:『注言古之遺文者,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是也。』 考證:程子曰:弟子之職,力有餘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先文,非為己之學也。張南軒曰:非謂行此數事有餘力而後學文也;言當以是數者為本,以其餘力學文也。 按:張語較程語義達,可遵也。陸隴其松陽講義,載於論語集釋,可參考之,則知今之教育與今之學風矣。 【先賢精義】 【論語註疏】曰:此章明人以德為本,學為末。 張栻曰:言當以是數者為本,以其餘力學文也。若先以學文為心,則非篤實為己者矣。 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藝,末也。窮其本末,知所先後,可以入德矣。 鄭汝諧曰:學,有本有文。……文,固不可不學,其本則固有在矣。孝弟、謹信、博愛、親仁,所以為賢,為君子者,皆自此出。必學乎此,以其餘閒之力而學文,是之謂務本。 洪氏曰:未有餘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 朱子曰:愚謂力行而不學文,則無以考聖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而所行或出於私意,非但失之於野而已。 【論語正義】曰:君子尊賢而容眾,故於眾人,使弟子泛愛之,所以養治其血氣,而導以善厚之教。又使之親近仁者,令有所觀感也。 錢穆先生曰:本章言弟子為學,當重德行。若一意於書籍文字,則有文滅其質之弊。但專重德行,不學於文求多聞博識,則心胸不開,志趣不高,僅一鄉里自好之士,無以達深大之境。 徐英曰:聖人教人,以孝弟仁愛為本,而以文為末,故以余力為之。今人逐末舍本,人慾橫而天理亡矣。 康有為曰:蓋以孝弟發其行仁之始,以泛愛眾極其行仁之終,以謹信肅其行仁之規,以親仁熏其為仁之智,而後學文以廣其智益。 蕅益大師曰:養蒙莫若學問。學問,不過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謹信,乃至學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時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後文。蓋文,是道統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實處。故曰『文王既沒,道不在茲乎』。 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經】云: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 編者按:此章講教育子弟之本末,尤為重要。現在之兒童教育聚訟紛紛,不如深思此章,必有所悟。 【相關材料】 【大戴禮記】曰: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大戴禮記】曰:故孩提,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導習之也。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於是比選天下端士孝悌閒博有道術者以輔翼之,使之與太子居處出入,故太子乃目見正事,聞正言,行正道,左視右視,前後皆正人。夫習與正人居,不能不正也。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論語正義:是孝弟本人所自具,因弟子天性未漓而教導之。) 【松陽講義】:大抵人之氣稟雖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從小便習壞了。氣稟不好的,固愈習愈壞,即氣稟好的,亦同歸於壞。童蒙之時,根腳既不曾正得,到得長大時,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頭改悔,發憤自新,也費盡氣力;況改悔發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養之道失也。後世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無論矣;即有能教者,又都從利祿起見,束髮受書,即便以利祿誘之,不期其為大聖大賢,而但願其享高官厚祿;這個念頭橫於胸中,念頭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實,只求掩飾於外,可以悅人而已。教學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壞哉。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為俗人也。 黃震【東發學案】曰:此章教人為學以躬行為本,躬行以孝弟為先,文則行有餘力而後學之。所謂文者,又禮樂射御書數之謂,非言語文字之末。今之學者,乃或反是,豈因講造化性命之高遠,反忘孝弟謹信之切近乎﹖然嘗思之,二者本無異旨也。造化流行,賦於萬物,是之謂性,而人得其至粹;善性發見,始於事親,是之謂孝,而推之為百行。是孝也者,其體源於造化流行之粹,其用達為天下國家之仁,本末一貫,皆此物也,故【論語】一書,首章先言學,次章即言孝弟,至於性與天道,則未嘗輕發其秘,豈非孝弟實行,正從性與天道中來,聖門之學,惟欲約之,使歸於實行哉! 孔子之教人,拳拳於躬行者如此,此晦翁先生所以終身常讀【論語】。某嘗竊謂,人之初生,知有父母而已,及其少長,遊戲徵逐,往往至於忘返,與父母漸疏,終身慕父母者,古今一大舜而已。人之初學,知有【論語】而已,及其既長,博習討論,往往至於忘返,遂與【論語】日疏,終身讀【論語】者,古今一晦翁而已。學者常能以孔子之教為主,以【論語】之說為正,庶幾不為時尚所移,蓋孔子之說,萬世無弊。自孟子而下之說,皆隨時救弊者也,吾徒尚當謹之哉! 【四書反身錄】曰:學以學夫敦倫,而敦倫乃所以為學也。舍倫而言學,則其學為口耳章句之學、富貴利達之學,失其所以學。 【本章參考書目】 【孝經】【孟子】【論語新解】【論語講要】【論語集注】【論語註疏】【癸巳論語解】【論語意原】【論語正義】【論語會箋】【論語注】【論語點睛】【大戴禮記】【松陽講義】【東發學案】【四書反身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