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89|回覆: 0

文言偏義複詞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0-11-4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關鍵詞:偏義複詞 什麼是偏義複詞  摘自 互聯網  作者 劉曉波
  一.偏義複詞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詞是由兩個同義或反義的單音節語素合成,而用義卻偏在其中一個語素上,另一個則起陪襯作用,這就是文言中的偏義複詞現象。
  1. 語義相對的偏義複詞。
  ①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 異同:偏義複詞,不同。
  ② 晝夜勤作息 作息:偏義複詞,勞作。
  ③ 去來江口守空船 去來:偏義複詞,離去。
  2. 語義相近的偏義複詞。
  ① 今有一人入園圃,竊其桃李【墨子•非攻】
  (種樹的地方稱園,種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竊桃李,當然是入園,『圃』無義。)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義複詞,婆婆。
  ③ 我有親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義複詞,指兄長。
  3. 附偏義複詞匯總表
  例句 偏義複詞 偏指義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出入 偏指出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出入 偏指入
  吉凶未卜 吉凶 偏指凶
  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國家 偏指國
  我有親父母,逼迫有弟兄。 父母、弟兄 偏指母、兄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多少 偏指多
  沿溪行,忘路之遠近 遠近 偏指遠
  死生,晝夜事也 死生 偏指死
  房子內沒有動靜 動靜 偏指動
  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成敗 偏指成

  二.小練習:區別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
  ①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不過:不超過,現為轉折連詞。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從而:跟隨而且,現在是承接連詞。
  ③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交通:交錯相通,現在指運輸、郵政等部門。
  ①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祖父:祖輩和父輩,現指父親的父親。
  ②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出入:偏義複詞,進入。 非常:不尋常,意外,現指很、極,程度副詞。
  ③ 屬余作文以記之 作文:寫文章,現指學生的寫作練習。
  補充『偏義複詞出處』
  古漢語中的複音詞,早在【詩經】、【論語】、【戰國策】等先秦古籍中,便已出現,秦漢以後就更多一些,有的一直流傳到現在,因此,它也有自己不可忽視的地位。
  複音詞有雙音複詞,如『犧牲』、『方園』、『社稷』、『雖然』、『然而』等;也有多音複詞,如,『藉第令毋斬』【陳涉世家】,『藉第令』三字都有『假使』的意思,為三字複詞。『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原列傳】,『疾痛慘怛』與前句『勞苦倦極』相對,一為睏倦,一為病痛之意,因而應視為四字複詞。
  複音詞的結構大體有
  ①由同義(近義)、反義詞素構成,形成並列複音詞,如『怠慢、面目、乾坤』等;
  ②由具有修飾、補充、動賓等關係的詞素構成,因而有主有從,構成主從複音詞,如『中國、下榻、首級』等;
  ③雖為複音詞,但只表示一個單純的意義,因此構成單純複音詞,諸如『參差、窈窕、耿耿』等。
  複音詞中,有兩種特殊的情況:
  第一、同義複詞,即連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義詞構成的複音詞。
  被歷代語言學者稱之為『重言』、『復語』、『連言』或『詞語復用』。
  例如:『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涕淚,二詞一義單指眼淚。又如『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屈原列傳】,『曰以為』三字一詞,就是『說』的意思。
  第二,偏義複詞,如前所述。
  由上可見,偏義複詞在古漢語詞彙結構中所處的位置。
  古漢語詞彙構成及偏義複詞的位置可以簡示為:
   同義複詞
  單音詞 並列複詞—  
   古漢語詞彙— 雙音複詞— 主從複詞 偏義複詞
   複音詞— 單純複詞
  多音複詞
  從圖示知,偏義複詞僅是古漢語詞彙高山的一角,但唯其特殊,才奠定了它在古漢語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地位,才有必要專門予以介紹。
  三、實例搜索
  一是從古典作品(首先是中學語文課本)中收集偏義複詞實例;
  二是尋找現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遺蹟。
  大搜索的結果,令人鼓舞,大家一口氣就找出了20余個偏義複詞。摘選如下:
  【孔泛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 / 逼迫兼兄弟 / 便可白公姥 / 晝夜勤作息 / 我有親父母
  【鴻門宴】:孰與君少長
  【<指南錄>後序】:死生,晝夜事也
  【論積貯疏】: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譚嗣同】:冀緩急或可救助
  【芙蕖】: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
  【石種山記】: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
  【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