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74|回覆: 0

[古代科技] 隋唐時期農業生產的繼續發展(2)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1-3-2 08: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歷史千年
唐朝前期,農業生產還在繼續發展中。建國後經過一百多年,到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據說已經出現『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絕壑,耒耜亦滿。人家糧儲 (應指地主儲糧),皆及數歲,太倉(政府糧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 的情景。杜甫【憶昔】詩中也說:『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斑斑,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政府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的興修,在中央尚書省的工部下,設有水部郎中和員外郎各一人,掌管全國水利事宜。據統計,在唐前期的一百三十多年中,全國各地共興修了水利工程一百六十多項,對灌溉農田、發展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也有改進。從唐代陸龜蒙【耒耜經】中的記載看來,農具種類已經不少,凡是前代所有的農具,唐代都有。甚至後來宋代所用的各種農具,唐也已大體具備。如江東的耕犁由十一個部分構成,鐵製部件有犁K和犁壁,木製部件有犁底、壓K、策P、犁箭、犁轅、犁梢、犁評、犁建和犁。陸龜蒙雖是晚唐人,但這種犁想必早在晚唐以前即已出現了。這種江東的耕犁,操作靈活,入土深淺,應用自如。犁耕以後,還要用耙碎土和除去雜草。耙後,再用z碡碾平地面。前面說過,西漢和以前的犁是長轅犁,比較笨重,東漢開始出現短轅犁。漢魏以來,長短轅犁在各地交替使用。江東犁就是短轅犁。這種犁的轅曲而且短,運轉靈便。我國古代的耕犁到唐代就基本定型了。在灌溉工具方面,桔槔和轆轤算是比較古老的工具。東漢畢嵐發明翻車,三國時馬鈞又加以改進。唐代,除了前述這些工具還在繼續使用外,又創造了連筒、筒車、桶車、水輪等效率更高的灌溉工具。唐政府於大和二年(公元八二八年),曾令京兆府造水車,散給鄭、白渠旁的百姓,以溉水田。但不知這種水車系那一種。唐大和三年(八二九年),日本淳和天長六年,曾仿造唐的水車,用以灌溉,足見唐王朝的農具在當時是很先進的。
    唐初,全國戶數只有二百多萬,貞觀時增加到不足三百萬戶,開元十四年 (公元七二六年)增加到七百萬戶,天寶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更增加到戶八、九一四、七○九,口五二、九一九、三○九人。墾田數,在天寶年間為一四、三○三、八六二頃 。這個數字比隋大業年間的墾田數少得多,但估計比較接近事實。
    關於唐代的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這裡提出幾個數字作為參考。 【新唐書・食貨志】說:『田以高下肥瘠豐耗為率,一頃出米五十餘斛』,即每畝產米五斗多,或產谷七斗二升左右(按每石谷得米七斗計算)。唐一畝合今○.八○二市畝,一石合今五・九四四市斗 。按上面的數字換算成今制,即每市畝產谷五斗三升,或產米三斗七升。這個例子產量不高,但也有單產更高的例子。【文獻通考・田賦考六】中提到:『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嗣曹王皋為荊南節度觀察使』,修治廢田,辟『良田五千頃,畝收一鍾』。一鍾是六斛四斗,這恐怕是個別的高產田。又,【資治通鑑】卷二○二載,河源軍經略大使黑齒常之在西北『開屯田,五千餘頃,歲收五百餘萬石』,合畝收十石。另外,還可以從唐代地租率來推算畝產量。德宗時的宰相陸贄曾說:『今京畿之內,每田一畝,官稅五升;而私家收租有畝至一石者』。封建社會的地租率一般是百分之五十。私租一石,畝產當在二石左右。這個數字大致比較可靠。唐時畝產二石,合今制每市畝約產糧一石四斗八升。陸贄從京畿之地出發論證問題,因此所說的糧食當是北方的粟、麥。因此,唐時大致畝產粟或麥一石四斗八升。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公元七四九年(天寶八年),封建政府向人民搜括的官倉儲糧竟達九六、六一二、二二○石(唐石)之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