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郭守敬像
郭守敬紀念館
匯通祠
出新街口,朝德勝門城樓方向而行,在二環路高架路南側,一座綠意盎然的山丘@立道旁,怪石嵯峨,古寺聳峙。
這兒,曾是當年的『北水關』,水關內側有一個噴水的大石螭,通惠河來水從螭口噴出,進入城內。
京城水利工程的標誌
水關南邊有一孤丘,原是西海北沿的小島,綠蔭中假山疊石、小橋臥波,峰巔挺立着古寺的紅牆。沿石徑而行,可見流水淙淙,蜿蜒於幽谷石岸之間;向東南眺望,深宅大院與狹巷民居交錯,簇擁着後海與積水潭的一泓水面。
山丘之巔,明初姚廣孝建一小廟,叫鎮水觀音庵。
到了清代,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重修,改名匯通祠,乾隆皇帝為此留下了【匯通祠詩】和【積水潭即景詩三絕句】。
『積水蒼池蓄眾流,節宣形勝鞏皇州。
疏淤導順植桃柳,三里長溪可進舟。
一座湖亭倚大堤,兩邊水自別高低。
片時濟勝浮煙舫,春樹人家望轉迷。
煙中遙見廟垣紅,瞬息靈祠抵匯通。
雨意饔濤粗梗出郊即看麥苗M。』
從詩句可知,當年對積水潭的湖泊水系進行了大規模清淤疏浚,堤岸廣植樹木,長溪可行舟。匯通祠的重修,是整治包括積水潭在內的京城水利工程的標誌。
為科學家建立的紀念館
20世紀70年代,因修環城地鐵,小島和匯通祠原本計劃拆除。經專家學者呼籲,西城區政府委託清華大學吳良鏞教授等承擔匯通祠的施工設計,1988年9月27日竣工,並在匯通祠內設郭守敬紀念館。
北京有不少以歷史名人故居建立的紀念館或博物館,但是專門為古代著名的科學家建立的紀念館,郭守敬紀念館恐怕是獨一無二。
郭守敬(公元1231年―1316年),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人。以他的成就和涉及的學術領域之廣,稱得上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巨匠。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地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以往的史學界往往較多地指責蒙古貴族熱衷於攻城略地,摧殘農業文明而推行游牧經濟,這固然也是事實。不過也要看到,當蒙古人滅了金、宋,統一中國後,元朝進入元世祖忽必烈的時代。於是,恢復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發展商業貿易以及解決首都――元大都的城市供水和水上運輸等重大國計民生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農業生產必須適應天時,農田灌溉離不開水利建設,於是對天文曆法和水利工程的研究,就成為迫切的要求。
出生於元朝的郭守敬,在天文、地理、數學、水利工程、儀器製造、測量、城市建設等領域成就卓著,絕非偶然。
步入匯通祠半山腰,可以看見露天陳設着青銅的簡儀和渾天儀。在紀念館的展廳里,也展示了郭守敬作為天文學家的巨大成就。他主持製造、改進簡儀、仰儀、高表等10多種天文儀器,使天文觀測更加精確,為確定關係農時的春分、夏至提供了技術保證。他制定了當時最先進的【授時曆】,許多成果都居世界領先水平。
有資料說,郭守敬同另一位元朝天文學家王恂,曾經同尼泊爾著名建築師阿尼哥合作,在大都興建了一座天文台,台上安置着郭守敬創製的天文儀器。這座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台即是今建國門外觀象台的前身。眾所周知,阿尼哥是妙應寺白塔的設計者,如今白塔寺有阿尼哥的石像。看來,蒙古人的帝國幅員遼闊、交通便利,也大大促進了中外科技交流。
郭守敬最大的成就,體現在元大都的水利建設上。他曾主持開發白浮堰,開通通惠河,不僅促進了元大都的經濟發展,也為今天北京城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北京城建史上的大事
相傳元世祖忽必烈1262年在上都(今內蒙古多倫附近)第一次召見郭守敬時,他就提出了修復從當時的中都(今北京宣武區一帶)到通州的漕運河道的建議,說明郭守敬具有遠大的眼光,他當時已經預見到元朝定都北京,首先面臨的是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歷史上的北京城,隨着城市在全國地位不斷發生變化,北京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日益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當北京從統治半個中國的金中都,一躍而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元朝的首都――元大都,不僅要維持全城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宮廷園林的用水,還要保障供應朝廷每年幾百萬斤糧食的運輸(漕運)。長期以來,從南方徵調的大批糧食以及各種物資,絕大部分是利用華北平原的天然水道和南北大運河形成的水路運輸。由於地形影響,這條運輸大動脈不能直抵北京,只能到達京東的通州。剩下的幾十里陸路,只能靠車拉馬馱,費時費力,耗費巨大。
金朝以來,歷代統治者都試圖開鑿一條從通州直達京城的運河,以解決糧食運輸問題。金大定年間,自盧溝河(今永定河)引水東下,過燕京城下向東,注入通州城東的白河。但這條運河因永定河水含有大量泥沙,極易淤積。洪水季節,極易泛濫,以至不得不將其上游填塞。
郭守敬也是經歷了多次失敗之後,才找到了正確解決的辦法。
為了解決大都城的漕運,郭守敬踏勘了北京西北部沿山地區的泉流水道,並進行精密的地形測量。他發現在大都城的西北30公里外的神山(今鳳凰山)下有一眼白浮泉,出水甚旺,其地稍高於大都,可以開渠引入大都城中。不過會遇到麻煩,途中是沙河和清河的河谷,地勢低於大都。怎麼解決這個難題呢?郭守敬決定先將白浮泉水西行,繞開兩條河谷,沿着西山山麓開渠道轉向東南,沿着平緩的坡度,匯集傍山泉流,名為白浮堰,導入瓮山(今萬壽山)以南的瓮山泊(今昆明湖的前身)。又從瓮山泊疏浚舊渠道,從和義門(西直門前身)北水關入大都城內,匯入積水潭內,從而為大都城開闢了新水源。
由此可知,匯通祠所在的和義門北水關,位置何等重要!
這條水道從積水潭出萬寧橋,沿皇城東牆外南下出麗正門東水關,轉而東南至文明門外,與舊閘河相接。由於沿途匯入的泉水泥沙很少,利於建立一系列控制水位的閘門,以便糧船平穩上駛,為此郭守敬沿河建立新閘,設置上下雙閘,調劑水位,以便於漕船通行。
這條從神山到通州高麗莊的運河,全長80公里,連同全部閘壩工程,在郭守敬的指揮下,朝廷調集幾萬軍民,在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春天動工,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於1293年秋天全部完工。
當年,元世祖忽必烈從上都歸來,『過積水潭,見舳艫蔽水,大悅』,於是命名這條運河為通惠河。
通惠河的開鑿成功,是北京城市建設史上的一件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