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
『悌』,是善事兄長。古人認為,兄弟姐妹骨肉一體,誰也離不開誰,相互之間要友愛,做到兄友弟恭。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就會讓父母操心,這是大不孝。所以,一個能夠善事父母、有孝心的人,也一定能夠善待兄弟姐妹。 古人對於『悌』字也講得非常多,是人們身體力行能做到的。『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孝便自然體現在其中。【弟子規】中有幾句話,用來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非常合適。『財物輕,怨何生』,兄弟姐妹之間要重視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而把財物看淡一點、輕一點,這樣怨恨又怎麼會產生呢?『言語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相處時,言語互相忍讓,少說一句話,語氣委婉一點,忿忿不平的心就會自然泯滅。 【朱子治家格言】中說:『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起爭訟,把彼此送上法庭、打官司。即使官司贏了,但是因為心量太狹窄,連兄弟姐妹都不能容納,那麼家道一定會衰落,所謂『訟則終凶』。 古人看到哪一家因為家產打官司,就能判斷出他們的家道一定會衰落。所以,中國有句話說『家和萬事興』。當然,對於『兄』『家』也要有正確的理解。古人把兄弟的友愛推而廣之,【禮記】中說:『十年以長,則兄事之。』比自己年長十歲左右的,都要以對兄長的態度和禮節與他和睦相處。從豎的方面講對父母的孝,父母上面還有父母,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古人認為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從橫的方面講兄弟之間的友悌,把友悌之心擴而廣之,則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來到自己身邊共同修學的朋友、同事,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四海之內皆兄弟』呢? 【論語】中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現在的年輕一代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所有人都要考慮他的感受、需要,不自覺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當眾多的小公主、小皇帝在一起相處時,如果不衝突、不吵架,就不正常了。所以,現在的孩子和別人相處一個星期以上,就會出現矛盾、問題,不是自己不喜歡對方,就是對方不喜歡自己了。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放下自己,放下『我』的想法、『我』的利益,心裡都是自私自利的想法,都希望別人能夠照顧自己,沒有做到『敬而無失,恭而有禮』。所以,一個君子能夠做到事事恭敬別人,為人處事沒有任何過失,處處考慮對方的感受、需要,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走到哪裡都彬彬有禮,那麼無論他走到哪裡都會有自己的兄弟姐妹。 現在很多大學生從小也沒有學習【弟子規】,幾個人同住一間宿舍,不是這個人關門聲音大,就是那個人晚上睡覺時間太晚,影響別人休息,都沒有做到【弟子規】的教誨。當人們不能夠為對方着想,處處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時,就難免與人發生衝突。所以,學習【弟子規】要在生活中力行,用【弟子規】衡量自己,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別人。當然,一個人走到哪裡都能夠處處想到對方的需要,也是因為他在家裡能夠恭敬、聽從兄長的原因。 歷史上有一則『誠感讓田』的故事。施佐和施佑是兩兄弟,他們做官後都回到家鄉,但是兩人因為田產的問題引起紛爭,而且互不相讓,生起怨仇。親戚朋友都從中勸說,也都無效。在同鄉之中有一個叫嚴鳳的人,素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而著稱。有一天,施佐見到嚴鳳,就把自己和哥哥爭田產的事情告訴了嚴鳳。嚴鳳聽後,皺眉頭長嘆道:『可惜我的兄長身體太弱,如果他能像你的哥哥那樣強壯有力,可以盡把我的田產奪去,那麼我還有什麼憂慮呢?』嚴鳳說到這裡,想到自己的哥哥身體很瘦弱,不禁心疼得哭出聲來。施佐看到後非常感動,拉着嚴鳳的手來到哥哥家裡,向哥哥道歉,說自己不應該和哥哥爭田產。哥哥也非常感動。從此,他們各以田產相讓。 嚴鳳能夠力行孝道、悌道,正是因為他發自內心對兄長真摯的友悌之情溢於言表,所以才能感動鄉人,感動施佐、施佑兩兄弟不再因田產而紛爭。 古人說:『觀德於忍,觀福於量。』要看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他有多大的心量。所以,古人看到兄弟爭訟就能夠判斷出他們的家道要衰落了,這不無道理。因為一個人的心量已經狹窄到連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能寬容,把同胞兄弟都要送上法庭,可見這個人的心量狹窄到極處,所以家道一定會衰落。古人對於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非常重視,在良好的倫理道德教育之下,人們也不會因為一點田產、財產而吵上法庭。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