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的好風氣,為什麼丟失了?
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大意是說,君子都遠離廚房,因為廚房裡殺雞、宰羊,經常有這些血淋淋的情景,人經常看到這些,自己的同情心、惻隱之心就會慢慢地淡了,就會習以為常了。所以遠離這些殺戮的場合,為的是保全自己的惻隱之心。 前文提到的宋仁宗忍着不吃燒羊肉,他雖然沒有親見動物被殺戮的情景,但能想到,能夠仁愛動物,這確實是古人所說的『以萬物為一體』,把這種仁愛之心推及到百姓身上,百姓怎麼會不被感化呢?從這裡也看到了宋仁宗做事敬慎的態度。自己是皇帝,一個動作、一個旨意不知道會產生怎樣的後果,所以都非常地敬慎。 歷史上有很多這種節儉的故事,比如司馬光。他在提及自己父親的時候這樣說,先父曾經做郡幕的判官,凡是家裡有賓客來會設酒款待,但酒都是有節制的,或是三巡,或是五巡,最多也不超過七巡。酒從市場上買來;水果也就是梨子、栗子、棗子、柿子這些很平常的東西;所吃的食物也就是干肉、肉醬、菜羹(蔬菜)這些非常簡單的食物;所用的器皿用瓷器和漆器做成的。因為當時的士大夫都崇尚節儉,所以他父親這種簡樸的作風,也沒有人非議。 但是到了司馬光的時代奢侈之風就盛行了,所以他就感嘆地說,現在的士大夫家就不是這樣了,喝酒一定要喝用特別方法釀製的酒,果品都是從遠方運來的珍貴奇味,吃的食物也都是各種各樣特別豐富,器皿都很精緻,擺滿案頭,不這樣做就不敢去請客。常常是在請客前的幾天就要為此準備,然後才敢去發邀請函,如果不是準備得這麼豐盛的話,就怕旁人會誹謗、會嘲笑,以為這家人太吝嗇了、太窮了。能不跟隨當時奢靡浪費風氣的人越來越少了。 但是司馬光就受到他父親的感化,甚至做得比他父親更節儉。史書上記載了司馬光在鄉下,聚集學生講學,師生聚會的時候,飯菜很簡單,都不飲酒。父親飲酒有節制,而他都不飲酒了。 司馬光按學生的學習成績排出先後,給他們講解孝悌忠信的道理,娓娓不倦,學生沒有不感化的。有幾個老鄉獻上了普通的飯菜,來請求司馬光講學。司馬光不以飯菜的好壞為異,為他們講解【大學】中的章節,聽講的人都很高興。 司馬光每次出門老百姓總是旁立,敬如神明。後來司馬光奉詔到朝廷做官,衛士見了司馬光,都舉手加額以表示恭敬。老百姓都攔在道上歡呼說:『司馬公做宰相,我們才能過好日子。』天子任命司馬光做了宰相,經過青州那地方,村民數千圍群,踴躍慶賀。當時遼國聽說司馬光做了宰相,就紛紛地告誡說:『中國以司馬光為宰相,不可於此時侵犯宋朝邊界。』 在司馬光過世的時候,皇帝為他『減膳、撤樂,輟朝三日』以示紀念,三天沒有上朝。為了紀念他、哀悼他,京城的民眾都罷事哭泣,就像祭奠父母一樣祭奠他。四面八方來了幾萬人參加葬禮,把紙箔、香箔、紙錢都買光了,這種情況還從來不曾有過。 一個人有德行、愛民、節儉,老百姓對他的回報也是非常豐厚。 我們知道現在搞市場經濟,有很多人先富起來,但是先富起來沒有學禮,不知道用錢去救濟百姓,而把錢用於奢侈浪費上面。特別是中國人一到國外,奢侈品以成堆的購買。看了『節用』章,我們確實也覺得現在的人應該好好學如何節儉。當領導的人如果能夠節儉,也會起到上行下效、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所以說雖然奢侈之風很盛行,但是只要領導者帶頭力行節儉,這個風氣仍然是可以改過來的。 在歷史上,楊綰做了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他為官清廉,自己非常節儉。當他被封官職的命令下達之日,郭子儀正要宴客,聽到了這件事,馬上把座鐘的聲樂就減了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的隨從本來很多,當天就減少了;中丞崔寬的房屋建造得非常豪華奢侈,結果馬上就把它給拆毀了。所以你看這個感應之速是『影之隨行、響之應聲』一樣。因此想去除奢侈之風也並不是積重難返之事,只要領導者能夠堅持節儉。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