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論衡】卷35量知篇詩解3學士簡練學道於師知曉禮義猶谷成飯食生肌腴胸中不學人君焉任 題文詩:
谷類始熟,名之曰粟.舂之於臼,簸其秕糠, 蒸之於甑,舂之以火,成熟為飯,乃甘可食. 故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成也.粟未為米, 米未成飯,氣腥未熟,食之傷人.人不學猶, 谷未成粟,米未為飯.知心亂少,猶食腥谷, 氣傷人也.學士簡練,於學成熟,於師身之, 有益猶谷,成飯食之,生肌腴也.銅錫未采, 在眾石間,工師鑿掘,爐橐鑄鑠,乃能成器. 未更爐橐,名日積石.積石與彼,路畔之瓦, 山間之礫,其實一也.故夫谷未,舂蒸曰粟, 銅未鑄鑠,曰積石也.人未學問,曰蒙蒙者, 竹木之類.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未知所入. 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跡,乃成文字, 大者為經,小為傳記.斷木為槧,析之為板, 力加刮削,乃成奏牘.竹木粗苴,雕琢刻削, 乃成器用.何況人含,天地之性,最為貴乎! 不入師門,無經傳教,以郁樸實,不曉禮義, 立之朝庭,猶如植笮,樹表之類,其何益哉? 山野草茂,鈎鐮斬刈,乃成道路.士未入道, 邪惡未除,猶山野草,木未斬刈,不成路也. 染練布帛,名之曰采,貴吉之服.無染練治, 名縠粗也,縠粗不吉,喪人服之.人無道學, 仕宦朝庭,不能致功,猶喪人服,粗不招吉. 斲削柱梁,謂之木匠.穿鑿穴坎,謂之土匠. 雕琢文書,謂之史匠.文吏之學,學治文書, 當與木土,之匠同科,安得程比,於儒生哉? 御史之遇,文書不失,分銖有司,之陳籩豆, 不誤行伍.其巧習者,亦先學之,人不貴之, 小賤之能,非尊大職.無經藝本,有筆墨末, 大道未足,小伎過多,即使雖曰,吾多學問, 御史之知,有司之惠.飯黍梁饜,餐糟糠飽, 雖俱曰食,為腴不同.儒生文吏,學俱稱習, 其於朝庭,有益不鈞.鄭子皮使,尹何為政, 子產比於,未能操刀,使之割也.子路使子, 羔為費宰,孔子曰賊,夫人之子.皆以未學, 不見大道.醫無方術,雲能治病.人問之曰: 何用治病?曰用心意.病者不信.吏無經學, 曰能治民.人問之曰:何用治民?曰以材能. 是與醫無,方術以心,意治病也,百姓安信, 人君焉任?手中無錢,之市假使貨主問曰: 錢何在焉?對曰無錢.貨主不與.胸中不學, 猶手無錢,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之奈何?
【原文】
35·5谷之始熟曰粟。舂之於臼,簸其秕糠,蒸之於甑,舂之以火,成熟為飯,乃甘可食。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成也。粟未為米,米未成飯,氣腥未熟,食之傷人。夫人之不學,猶谷未成粟,米未為飯也。知心亂少,猶食腥谷,氣傷人也。學士簡練於學,成熟於師,身之有益,猶谷成飯,食之生肌腴也。銅錫未采,在眾石之間,工師鑿掘,爐橐鑄鑠(1),乃成器。未更爐橐,名日積石(2)。積石與彼路畔之瓦,山間之礫,一實也。故夫谷未舂蒸曰粟,銅未鑄鑠曰積石,人未學問曰蒙(3)。蒙者,竹木之類也。夫竹生於山,木長於林,未知所入。截竹為筒,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斷木為槧(4),p之為板(5),力加刮削,乃成奏牘。夫竹木,粗苴之物也。雕琢刻削,乃成為器用。況人含天地之性,最為貴者乎!
【註譯】
(1)橐(tuó馱):古代的風箱。
(2)積石:這裡指礦石。
(3)蒙(méng蒙):愚昧。
(4)槧(qiàn欠):備書寫用的長板。
(5)p:同『析』。
【譯文】 穀類開始成熟叫粟。把它放在臼里舂,簸去癟谷和糠殼,再放到甑里蒸,下面用火燒,蒸熟成飯,才香甜可吃。能吃的東西吃了,才味美長出肌肉顯得豐滿。粟沒有舂成米,米沒有蒸成飯,氣味是生的還沒有成熟,吃了會傷人。人不學習,就像穀類沒有長成粟,米沒有蒸成飯一樣。知識和思想混亂貧乏,就像吃了生的穀類,氣損傷人一樣。學士在學問上下功夫磨鍊,在老師教導下成熟起來,本身才變得對社會有好處,這就跟穀類最後蒸熟成飯,吃了能長出豐滿的肌肉一樣。銅和錫沒有開採出來,在石頭中間,經過工匠的開鑿挖掘,爐火風箱的冶煉和鑄造,才成為器具。沒有經過爐火風箱的冶煉,稱作積石。積石跟那路邊的瓦片、山裡的碎石,實際上是一樣的。所以穀類沒有舂過、蒸過叫粟,銅沒有冶煉和鑄造過叫積石,人沒有學問叫蒙。沒有學問愚昧的人,就是竹木之類,竹子長在山上,樹木生在樹林,不知道要被用到那裡。截斷竹子做成竹筒,花破竹子可以做成竹簡,用筆墨在上面書寫,才成為文章,長的竹簡寫經,短的竹簡作傳記。斷開木頭做成槧,剖開槧做成板,用力加工刮削,才能成為寫奏章的木簡。竹子與木頭都是粗糙的東西,經過雕琢刻削,才能成為器物使用。何況人懷有天地給的本性,是最可貴的呢!
【原文】
35·6不入師門,無經傳之教,以郁樸之實,不曉禮義,立之朝庭(1),植笮樹表之類也(2),其何益哉?山野草茂,鈎鐮斬刈,乃成道路也。士未入道門,邪惡未除,猶山野草木未斬刈,不成路也。染練布帛,名之曰采,貴吉之服也。無染練之治,名縠粗(3),縠粗不吉,喪人服之。人無道學,仕宦朝庭,其不能招致也(4),猶喪人服粗不能招吉也。
【注釋】
(1)庭:通『廷』,下同。
(2)笮(uó昨):古代有些竹器,像竹索之類,稱作笮。這裡指竹竿。表:古時把立在路邊指示方向的木柱稱作路表,把立在宮外供上書用的本柱稱作諫表。這裡的『表』,泛指木柱。
(3)縠(hú胡):縐紗類絲織物。這裡指未經煮染的粗糙紡織品。
(4)致:根據文意,疑有誤。(卓註:致功,功勞;35.3立功致化,)
【譯文】 不入老師門下,沒有經傳的教導,就像郁樸樣的東西,不懂得禮義,站在朝廷上,就像樹根竹竿,立根木柱之類一樣,那有什麼好處呢?山野的草很茂密,用鐮刀割掉,才能成為道路。讀書人沒有熟悉先王之道的時候,邪惡還沒有除去,就像山野的雜草亂木還沒有砍去割掉,不能成為道路一樣。染煮過的布帛,叫做采,是高貴吉祥服裝的材料。沒有染煮加工過的,叫縠粗,縠粗不吉祥,是死了人才穿的。人沒有學習先王之道,在朝廷做官,他不會給朝廷帶來益處,就像死了人穿粗糙的衣服不會帶來吉祥一樣。 【原文】
35·7能斲削柱梁,謂之木匠。能穿鑿穴坎(1),謂之土匠。能雕琢文書,謂之史匠(2)。夫文吏之學,學治文書也,當與木土之匠同科,安得程於儒生哉?御史之遇文書(3),不失分銖(4)。有司之陳籩豆(5),不誤行伍。其巧習者,亦先學之,人不貴者也(6),小賤之能,非尊大之職也。無經藝之本(7),有筆墨之末,大道未足而小伎過多,雖曰吾多學問,御史之知(8),有司之惠也(9)。飯黍梁者饜(10),餐糟糠者飽,雖俱曰食,為腴不同。儒生文吏,學俱稱習,其於朝庭,有益不鈞(11)。
【注釋】
(1)坎:凹陷。
(2)史匠:擅長寫公文的人。
(3)御史:這裡指掌管文書的官吏。
(4)分:古代重量單位,十分為一錢。銖:古代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分銖:這裡用來比喻細小,猶言『一絲一毫』。
(5)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而稱官吏為有司。這裡指負責祭祀的官吏。籩(biān邊):祭祀時裝果品的竹器。豆:祭祀時裝肉食的器皿。
(6)也: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7)藝:經。經藝:泛指儒家經書。
(8)知:通『智』。
(9)惠:通『慧』。
(10)梁:根據文意,疑『粱』形近而誤。
(11)鈞:通『均』。
【譯文】 能加工房柱屋梁的,叫做木匠。會鑿穴打洞的,叫做土匠。能修飾文書的,叫做史匠。文吏的學問,只是學習辦理公文,應該和木匠、土匠同類,怎麼能跟儒生相比呢?御史辦理文書,不出一點差錯。主管祭祀的官吏陳列祭品,不會擺錯行列。那些辦理公文,擺祭品很熟悉的人,也是事先學過的,可是人們看不起他們,因為他們掌握的是低賤的本領,擔任的不是人們尊重的重要職務。沒有經學的根基,只有耍筆桿微不足道的本事,這就是大道理懂得不夠而小伎倆太多,即使說我的學問多,有御史的智慧,主管祭祀官吏的聰明也罷。吃黍粱飽與吃糟糠飽,雖然都說吃飽了,但對人起的滋養作用不同。儒生和文吏,學到的東西都聲稱很熟練,但他們對於朝廷,好處是不一樣的。
【原文】
35·8鄭子皮使尹何為政(1),子產比於未能操刀使之割也。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孔子曰:『賊夫人之子(2)』。皆以未學,不見大道也(3)。醫無方術,云:『吾能治病。』問之曰:『何用治病?』曰:『用心意。』病者必不信也。吏無經學,曰:『吾能治民。』問之曰:『何用治民?』曰:『以材能。』是醫無方術,以心意治病也,百姓安肯信向(4),而人君任用使之乎(5)?手中無錢,之市,使貨主問曰:『錢何在?』對曰:『無錢。』貨主必不與也。夫胸中不學(6),猶手中無錢也,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奈何也?
【注釋】
(1)鄭:參見29·14注(1)。子皮:姓罕,名虎,字子皮。春秋時鄭國上卿。尹何:鄭國的一個年輕人。鄭子皮使尹何為政:【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子皮想讓尹何治理封邑,鄭大夫子產說他年輕了,不行。這好像一個人不會拿刀而讓他去割東西,多數情況下是要損傷自己的。 (2)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3)見:見識。這裡是懂得的意思。大道:這裡指先王之道。
(4)向:嚮往。信向:這裡是信賴的意思。
(5)用:『任使』連用,與『信向』相對為文,故疑『用』是衍文。下文『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可證。
(6)不:根據文意,疑是『無』之誤。【太平御覽】卷六○七、卷八三六引【論衡】文作『無』,可證。
【譯文】
鄭國子皮讓尹何治理政治,子產以一個人不會拿刀而讓他去割東西常常會割傷自己作比喻。子路讓子羔做費邑的地方長官,孔子說:『害了別人的子弟。』這都是因為他們年輕沒有學習,不懂得先王之道。就像醫師沒有醫術,說:『我能治病。』別人問他:『用什麼來治病呢?』回答:『用心意。』病人一定不會相信他。官吏不懂經學,說:『我能治理老百姓。』別人問他:『拿什麼來治理老百姓呢?』回答:『用才能。』這跟醫師沒有醫術,用心意來治病一樣,老百姓怎麼肯信賴,君主怎麼能信任和使用他呢?手裡沒有錢,到市場上去,假使老闆問:『錢在哪裡呢?』回答說:『沒有錢。』老闆一定不肯給東西。看來,心中沒學問,就像手裡沒有錢,想要君主信任、使用,老百姓信賴,怎麼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