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27|回覆: 1

[儒家學說] 班固【漢書.禮樂志】詩解1聖制禮樂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樂以治內為同禮以修外為異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2-4 20:5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班固【漢書.禮樂志】詩解1聖制禮樂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樂以治內為同禮以修外為異
題文詩:
六經之道,同歸,樂之用急.治身者斯,
須忘禮則,暴嫚入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
荒亂及之.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
樂之情也.天稟其性,而不能節,聖人能為,
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
以通神明,立人倫,情性,節萬事也.
人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
有交接,長幼之序,為制鄉飲,禮有哀死,
思遠之情,為制喪祭,禮有尊尊,敬上之心,
為制朝覲,之禮哀有,哭踴之節,樂有歌舞,
容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故,
婚姻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
鄉飲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獄蕃;
喪祭禮廢,則骨肉之,恩薄背死,忘先者眾;
朝聘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漸起.
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
莫善於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禮樂政刑,四達不悖,王道備矣.
樂以治內,為同禮以,修外為異;同則和親,
異則畏敬;和親無怨,畏敬不爭.揖讓而天,
下治者禮,樂之謂也.二者並行,合為一體.
畏敬之意,難見則,之於享獻,辭受登降,
跪拜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
鍾石管弦.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美其,
歡心而不,流其聲音.故孔子曰:禮雲禮雲,
玉帛雲哉?樂雲樂雲,鐘鼓乎哉?此禮樂之,
本也故曰: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
文者能述;作者謂聖,述者謂明.明聖,
述作之謂.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
有所損益,即民之心,稍稍製作,至太平而,
大備,監於二代,禮文尤具,事為之制,
曲為之防,故稱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於是,
教化浹洽,民用和睦,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囹圄空虛,四十餘年.孔子美之,曰鬱郁乎,
文吾從周.及其衰也,諸侯逾越,法度惡禮,
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滅學,遂以亂亡.
 
 【原文】
【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治身者斯須忘禮,則暴嫚入之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也,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者也。
【譯文】
【六經】的道路都是達到同一目標,而【禮】和【樂】的功用尤為迫切。進行自我修養的人稍微忘記一下禮,就會染上兇惡輕慢的毛病;治理國家的人,一天失去禮,那麼荒廢紊亂就會到來。人包含有天地陰陽的氣,有喜怒哀樂的感情。天承受它的特點卻不能有所節制,聖人能夠加以節制地利用而且不會斷絕,所以就依照天地的規律製作了禮樂,用來通達神靈,建立人的倫理,端正人的性情,調節各種事情。
 【原文】  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別,為制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之序,為制鄉飲之禮;有哀死思遠之情,為制喪祭之禮;有尊尊敬上之心,為制朝覲之禮。哀有哭踴之節,樂有歌舞之容,正人足以副其誠,邪人足以防其失。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鄉飲之禮廢,則長幼之序亂,而爭鬥之獄蕃;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朝聘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而侵陵之漸起。故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政、刑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譯文】
  人的本性有男女的情愛,有妒嫉他人的差別,因此制定了嫁娶的禮儀;人的本性有長輩和晚輩交往的次序,所以制定了鄉飲酒禮;人的本性有哀悼死者思念遠祖的感情,因此制定了祭祀死者的禮儀;有尊重尊長敬重皇上的心意,因此制定了朝見皇上的禮儀。悲痛有喪禮的儀節,高興有歌唱和舞蹈的儀容,正直的人足以堪稱誠心誠意,邪惡的人足以用來防止過失。因此嫁娶的禮儀被廢除了,那麼夫妻間的禮節就粗劣了,而男女間放蕩淫亂的罪過就多了;鄉飲酒禮被廢除了,那麼長輩和晚輩的次序就混亂了,而且爭鬥的官司也多了;喪祭的禮儀被廢除了,那麼骨肉問的恩情也就薄了,而且背棄死者忘掉祖先的人越來越多;朝見皇帝的禮儀被廢除了,那麼君和臣的位置就會出現錯誤,侵犯欺凌的現象就會逐漸發生。所以孔子說:『安定國家治理百姓,沒有比禮更好的;改變風氣轉換習俗,沒有比樂更好的。』禮能節制百姓的思想,樂能調和百姓的聲音,用政令來實行它,用刑法來防患它。禮、樂、政令、刑法四樣都通行無阻,那麼王道就具備了。
 【原文】  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同則和親,異則畏敬;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二者並行,合為一體。畏敬之意難見,則着之於享獻、辭受,登降、跪拜;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管弦。蓋嘉其敬意而不及其財賄,美其歡心而不流其聲音。故孔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此禮樂之本也。故曰:『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王者必因前王之禮,順時施宜,有所損益,即民之心,稍稍製作,至太平而大備。周監於二代,禮文尤具,事為之制,曲為之防,故稱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於是教化浹洽,民用和睦,災害不生,禍亂不作,囹圄空虛,四十餘年。孔子美之曰:『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及其衰也,諸侯逾越法度,惡禮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滅學,遂以亂亡。
【譯文】 
  樂用來治理內部就需要和諧,禮用來修飾外部就需要相異;和諧就能和睦相親,相異就能產生畏懼和敬意;和睦相親就不會有怨恨,畏懼和敬佩就不會相爭。無為而天下治理得很好,禮和樂的功效。這兩者一同使用,合為一體。畏懼和敬重的心意難以表現出來,就用奉獻酒食和辭讓以及上下的跪拜來表現;和睦相親的喜悅難以形容,就用詩詞歌唱詠嘆言語以及鍾石管弦來抒發。這都是讚美人的敬意而不涉及他的財物,讚美人愉快的心情而不涉及聲音。所以孔子說:『禮啊禮,難道可以用玉帛來表示嗎?樂呀樂,豈有用鐘鼓來表示?』這就是禮和樂的根本。所以說:『懂得禮樂本性的人就能創新,了解禮樂制度的人就能傳承;創新的人稱為聖,傳承的人稱為明。明聖就是針對創新和傳承來說的。』
帝王一定要根據前代帝王的禮,遵從時代的要求加以施行,進行增刪,按照百姓的思想,逐漸製作,至天下太平時就完備了。周朝借鑑夏、殷二代,禮制尤為齊全,每件事都設立制度,有偏邪就加以防止,所以稱作禮節儀式有三百,禮儀細節有三千。於是教化遍及,民用和睦,不生災害,沒有禍亂,監獄空虛,這樣的情況有四十多年。孔子讚美它說: 『太漂亮了!我要跟隨周朝。』等到周朝衰落的時候,諸侯超越法律限度,憎惡禮制損害自己利益,就刪去其中的篇章及書籍。又逢秦朝毀滅學說,因此禮樂散亂流失。
邱冬 發表於 2025-4-21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禮樂志】禮樂教化論詮解

班固【漢書·禮樂志】開篇即揭櫫"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的治世要義,此語實承【禮記·樂記】"禮樂刑政,其極一也"之旨,而更凸顯禮樂在儒家教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今就經義分疏三端,以闡發其微言大義。

一、禮樂之本源:天人相感的教化機制
班固謂"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此乃承董仲舒天人感應之說。其【春秋繁露】云:"人生有喜怒哀樂之答,春秋冬夏之類也。"禮樂之設,正是聖人法天則地的創造。【樂記】所謂"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正與此相發明。班固特別強調"聖人能為節"的教化功能,指出禮樂具有"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事"的四重效用,實將先秦儒家"以禮節情"的思想提升至治國平天下的高度。

二、禮樂之功能:內外相濟的治理體系
"樂以治內為同,禮以修外為異"二語,深得荀子"樂合同,禮別異"之精義。考【樂記】云:"樂由中出,禮自外作",班固此論正是對此的創造性發展。樂主和同,通過"感動人之善心"實現內在教化;禮主別異,通過"節文度數"規範外在行為。二者如車之兩輪,相須為用。值得注意的是,班固特別警示"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此與孔子"禮之所興,眾之所治"的治國理念一脈相承。

三、禮樂之實踐:個人與國家的雙重維度
班固提出"治身者斯須忘禮則暴嫚入矣"的個人修養觀,與"為國者失禮則荒亂及之"的政治觀形成雙重維度。這種將個人心性修養與社會治理緊密結合的思路,正是漢代"以孝治天下"治國方略的理論基礎。其說既本於【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遞進邏輯,又融合了黃老"內聖外王"的思想精髓。

要而論之,班固【禮樂志】開篇實為漢代禮樂思想的綱領性表述。其以天人感應為哲學基礎,以內外相濟為實踐路徑,以個人與國家雙重教化為目標,構建起完整的禮樂教化理論體系。今日重讀此篇,於理解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禮樂刑政"四位一體的治理智慧,猶具深刻啟示。學者若能由此入門,循序漸進,則於漢儒禮樂精義,庶幾可得其大端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