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志偉
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5年審查通過的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選修教科書【唐詩宋詞選讀】,其編寫意圖是:旨在精選唐宋不同時期重要詩詞流派和詩人、詞人的代表作品,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意和構思、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唐詩宋詞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在個性化閱讀、多元化鑑賞中努力開拓創新閱讀鑑賞的空間。
本教科書根據新課標精神和中學審美教育的需要,結合篇幅、時代、作者等諸多因素,精選了31首唐詩、32首宋詞其中39首精讀,24首自讀,分為『風神初震』的初唐詩、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豪放飄逸的李白詩、沉鬱頓挫的杜甫詩、創新求變的中唐詩、詩國餘暉中的晚唐詩、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詞、『格高韻遠』的北宋詞一、『新天下耳目』的東坡詞、『格高韻遠』的北宋詞二、『極其工』、『極其變』的南宋詞、『龍騰虎擲』的稼軒詞等12個專題編寫。
每個專題由[專題名]、[導言]、[正文]、[注釋]、[品讀與探討]、[積累與應用]六部分組成。其中,[導言]是從詩歌史的角度,以優美的語言點出本專題的意蘊或鑑賞重點,調動學生的欣賞情緒。如『聲律風骨兼備的盛唐詩』的導言:
經過初唐詩人的開拓創新,唐詩迎來了它的全盛時代。高昂雄渾、闊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為詩歌的主流。唐人殷[【河嶽英靈集序】稱:唐詩至此『聲律風骨始備矣』。高m、岑參的邊塞詩,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開拓了唐詩的題材。豪放飄逸的李白詩、沉鬱頓挫的杜甫詩,形成了唐詩的巔峰。他們的詩歌充滿了蓬勃的朝氣,青春的旋律,生動的形象,豐富的想像,閃耀着詩意人生的光輝。
[正文]選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權威出版社出版的通行文本,文後附繪畫、書法、篆刻等名家精品,力爭圖文並茂。[注釋]重點是解釋語典、事典和古今意義差別較大、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的字詞。原則上力求簡練,不引古人原文。[品讀與探討]着重設計鑑賞話動,讓學生通過誦讀涵泳,感受作品的內涵,體驗情感品質,產生心靈共鳴,並初步掌握從創意、構思、意境、意象、語言等角度來欣賞唐詩宋詞的基本技巧。或直接針對詩詞文本作活動體驗、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或利用古代詩話、詞話以及現代名家的重要而生動的賞析、評論作活動體驗、問題探討。強化個性化閱讀、多元化鑑賞,力爭創新解讀鑑賞。其中,有的側重鑑賞詩歌語言,如:
鍊字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煥然生色的效果。誦讀張先【天仙子】水調數聲持酒聽,想一想,為什麼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是一首深摯感人的傷別之詞,詞人將個人的人生體驗,上升到了人類的生命共感。請反覆誦讀作品,談談『無奈』和「自是」這兩組虛詞在上下片中的作用。
有的側重鑑賞意象、意境,如:
月亮是李白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結合你讀過的李白有關月亮的詩歌,說說這些詩中月亮意象的不同意蘊。
誦讀馮延巳【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擲久,仔細體會『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的優美意境。想一想,詞人是如何高明地寫出了閒愁的連續性的呢?
有的則側重鑑賞藝術手法,如:
詩歌抒發情感,可以含蓄地象徵暗示,也可以直率地抒寫胸臆。請比較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和韋莊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談談不同的抒情方式形成的不同藝術效果。
運用典故是古代詩文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藝術手法。引用以往典籍中的原話或據原話稍作修改的,叫做語典;引用某件史實而高度概括的,叫做事典。請從【永遇樂】千古江山和【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中各找出一個語典和事典,說說它們在抒情言志上的作用。
[積累與應用]是在提出各專題誦讀積累要求的基礎上,或將課內的閱讀鑑賞向課外拓展,或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性活動,或進行想像文、鑑賞文、評論文等文體的寫作實踐。如:
在本專題中,我們學習了李商隱的【安定城樓】、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趙嘏的【長安晚秋】等詩,作者或登樓遠眺,或登高懷古,其情感基調總給人以『落日餘暉』之感。請選取其中一首或幾首與以前學過的初、盛、中唐詩中相同題材的作品進行誦讀,體會其中不同的藝術境界和情感特徵。
晏椎賴200多首詞,幾乎全是以夢境寫戀情的。其中,直接點出『夢」字的就有53首,占全部詞作的五分之一。有條件的同學請選擇部分晏椎來首鶻行探究性閱讀鑑賞,並以『淺談戀情與夢境交織的【小山詞】』為話題和同學交流。
比較閱讀杜甫【石壕吏】與【兵車行】,體會詩人同情人民苦難的情懷,並根據【兵車行】的內容,以紀實報道的形式,用杜甫的口吻寫一篇時事報道。
二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編寫組從語文課程的特點出發,十分重視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在必修本教科書的呈現方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設計了『文本研習』、『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三種着眼於學習過程的結構方式,明確提出了對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建議。在選修課教學中,這三種以探究為核心、各有側重而又相互融通的教學方式和學習萬式,依然可以遷移運用。
――『文本研習』提供經典性的閱讀文本,創設閱讀對話情境,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感受和思考,側重於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鑑賞作品的能力。如『「風神初震」的初唐詩』專題針對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文本研習』的設計是:
誦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請結合你對本詩的理解,圈出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關鍵詞,並說說它的妙處。
――『問題探討』着眼於培養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問題驅動下進入專題學習,在探討中發展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如初唐詩專題針對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問題探討』的設計是:
【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是一首離別詩,詩人是如何通過空間和景色的轉換來表達離情別意的?
――『活動體驗』引導學生圍繞專題人文內涵和學習要求結合學習材料,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提高綜合的語文素養。如初唐詩專題針對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活動體驗』的設計是:
誦讀有條件的話可配琴曲【春江花月夜】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體會詩中深沉、寥廓、寧靜、惆悵的藝術境界,並和同學交流。
側重點不同,但又是彼此交叉互相交融的,往往『探討』、『活動』中有『研習』,『研習』中有『探討』、『活動』,而『探討』是核心,『研習』是基礎,貫穿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
從單篇作品具體的教學過程來看,我們認為應該以『讀』為核心,從參讀到誦讀,到美讀,到比讀,到議讀,再到研讀,根據教學要求,選擇不同『讀』法一種或數種,力求每『讀』一次,對作品的賞析便每進一層。
――參讀,就是教學生學會查閱與選讀、鑑賞詩歌有關的各種資料,以便正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為進一步鑑賞作品打好基礎。如蘇軾詞專題,我們要求學生以『我看宋詞中的「豪放派」和「婉約派』」為主題進行探究性學習,我們對學生作出了參讀建議:
可參看專著如劉揚忠的【唐宋詞流派史】,論文如詹安泰【宋詞散論】或【詹安泰詞學論文集】中的【宋詞風格流派略談】,吳世昌【詩詞論叢】或【吳世昌全集】中的【宋詞中的『豪放派」與『婉約派』】,【文史知識】1984年第2期施議對的【宋詞研究概述】;也可登陸『國學網•蘇軾研究』網址是http://www.guoxuecom/sushiyanjiu/ssyj-1htm,收集信息。注意:從網上下載資料後一定要核對權威的紙質文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