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徐興無
一、 編寫意圖
眾所周知,【論語】、【孟子】是記錄先秦儒學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言行的書,這兩部書不僅是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也是中國古代的文化經典。所謂古代文化經典與一般意義上的古代書籍是不一樣的,他們往往時代久遠,如韓愈所說的『三代、兩漢之書』(【答李翊】),但卻淵旨奧義,源遠流長,讓後人取資不盡,是古代典籍中的精華。現代著名文獻目錄學家余嘉錫先生曾指出:
治學所以必讀古書者,為其閱時既久,亡佚日多,其卓然不可磨滅者,必其精神足以自傳,譬之簸出糠秕,獨存精粹也。後人之書,則行世未遠,論定無聞,珠礫雜陳,榛勿剪,固宜其十不足當一耳。
【論語】、【孟子】篇幅很少,卻讓後世之人不斷地釋讀、闡論、創發,對整個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孟子又私淑孔子,從【孟子】中可以看出,孟子在很多方面發展了【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思想。漢文帝時恢復文教,【論語】、【孟子】等先秦諸子之學皆立為博士,但至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但他只設五經博士,確立的並非真正的先秦儒學,而是經學。因此,【論語】、【孟子】博士皆被取消,【論語】與【爾雅】、【孝經】一起成為基礎教育的教科書,而【孟子】則被歸入諸子的儒家類。但漢儒仍十分推崇【孟子】。揚雄就認為孟子是孔子的真正繼承者,【法言・君子】曰:
或問『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奧』。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諸子,孟子非諸子乎?』曰:『諸子者,以其知異於孔子者也。孟子異乎?不異。』
後世的注家,如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就很注重『以【論】釋【孟】』(清焦循【孟子正義】語)。這說明兩部經典之間有着思想上的脈絡。唐宋以降,新儒學興起,認為孔孟之間的思想傳遞是所謂的『道統』,於是【論語】、【孟子】的思想受到宋儒的特別重視,至南宋朱熹撰成【四書章句集注】,【論語】、【孟子】和【大學】、【中庸】一起成為新的儒學經典體系。朱熹說:『論孟之書,學者所以求道之至要。』(【朱熹文集】卷七十五【語孟集義序】)又說:『語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經工夫多,得效少。』(【朱子語類】一九)本來,這個經典體系是新思想自覺的體現,是對漢唐經學日趨僵化,喪失思想活力的反撥。元明清據此科舉取士,【四書】便又成了新的國家意識形態經典。
1840年以後,古代中國的社會文化經歷了嚴峻的挑戰,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在學習西方先進文明的過程中,傳統文化面臨着時代的揚棄和科學的剖析。經學和儒學作為古代中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受到的衝擊也最為劇烈,被尊奉為至聖先師的孔子和被奉為亞聖的孟子失去了崇高和神秘的光環,從聖壇上消失了。但是它們在受到無情的批判的同時,也被近現代的中國人重新理解,被其他民族或文化逐漸了解。真實的孔子與孟子是永恆的。正如馮友蘭先生所比方的那樣: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的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第一篇、第六篇),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啟蒙者。他們的思想已經融入了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塑造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性格,支撐着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同時也影響了其他的文明。當我們以科學的精神,帶着時代的思考不斷地重溫孔子與孟子的思想時,我們會發現,他們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和充滿魅力與真情的人格仍是那麼雋永、優美,給予我們智慧與啟迪,甚至是日久彌新。他們是崇高完美的聖人,還是覺解了宇宙與人生的哲人?是道德的象徵,還是真誠有個性的人?他們自覺承擔了何種使命因而超越了歷史的局限?他們之間相距百年,卻為何能夠心心相印,一脈相承?
當今我們處於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文化融合速度加快,因此很多民族和文化都對自身的古代文明予以新的關注,希望能從中獲得更多的人類發展資源。中華民族如果要振興、崛起,除了吸收西方的科學和先進文化之外,如何重新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使之實現創造性的轉換,有益於民族與人類,應該成為青年一代承擔的責任。
【論語】、【孟子】之所以是中國的文化經典,不僅在於其中豐富的思想,還在於它們的文學成就。【論語】的言簡義豐、雋永曉暢,【孟子】的言辯氣雄,長於譬喻,是名符其實的古代語文典範,不僅哺育了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學,其中的許多精采語句仍是現代漢語中的成語名言,其寫作風格同樣對現代中國散文創作產生很大影響。因此,【論語】、【孟子】也是學習語文,學習古文的最佳教材之一。
根據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精神,將文化典籍研讀作為高中語文的選修內容,鑑於上述【論語】、【孟子】在中國文化中的經典地位和現代文化發展的需要,鑑於推動高中語文學習的目的,江蘇教育出版社編寫了【〖論語〗、〖孟子〗選讀】這部供高中二、三年級學生選修使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並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委員會2006年審查通過。
本教材選取【論語】、【孟子】中的主要章節,按照孔子和孟子思想的主要內容重新編纂,努力展現這兩部經典的思想精華與文化內涵。作為文化經典研讀的選修教科書,本書的編寫本着下列原則:一是知人論世,側重讓學生從【論語】、【孟子】的文本中讀出孔孟的生平、所處的社會以及他們自覺承擔的時代使命。二是以意逆志,側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入與古代經典思想對話的場景之中,構建文本的闡釋場域。三是關注時代,側重發掘古典思想的現代價值,通過展示孔、孟思想在中華文化中的價值與影響,結合現代社會關注的價值觀念,引發學生思考古典思想的現實意義,思考古典思想應如何經過現代思想的批判而重新得到辯證的肯定,思考從古典思想中獲取人文力量的重要性。
二、 編寫體例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本教科書屬文化典籍選修課程,因此一方面要保持高中語文課的課程定位,一方面意在拓展學生的人文思想。為了強化其語文性,我們在卷首的『致同學』中既闡述了閱讀【論語】、【孟子】的意義,又指導同學如何重視論孟的語文性。全書以10個專題組成,分別為『從孔子到孟子』、『人的起點』、『仁者愛人』、『修養的境界』、『學問之道』、『人與文化』、『天下國家』、『立言』、『儒家之道』、『研究論孟』。這10個單元基本概括了【論語】、【孟子】中的孔孟人格、道德主張、文化觀念、治學之道、社會理想和文學成就。每個單元之中,又分2至4個組合,精選【論語】和【孟子】中內容相關的章節,按照先【論語】後【孟子】的順序排列,兩書之中的內容,再按文獻自身的編次排列,選取最能概括本組合孔子或孟子的話為標題。比如『仁者愛人』這個單元中,分為3個組合:第1個組合側重選讀孔子、孟子論『仁』的言論,以孔子的話『我欲仁,欺仁至矣』為標題;第2個組合側重選讀孔子、孟子關於仁與其他道德內涵的言論,以孟子的話『仁義禮智』為標題;第3個組合側重選讀關於仁人君子的言論,以孔子的話『君子之道』為標題,這樣便讓同學更多地體驗古代經典的話語環境和人文環境,能掌握更多的經典詞彙與文化範疇。
在每個單元的開端都撰寫了導語,力求以言簡意賅的文辭闡釋本單元的立意、選文的理由及研讀要點。如第1單元『從孔子到孟子』的導語說:
孔子和孟子,對我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古代聖賢。熟悉的可能是他們的名字,陌生的可能是他們的思想。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要了解他們的思想,首先要通過他們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與境界,了解孔子與孟子雖然相距百年,卻能心心相印、併名傳世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