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9|回覆: 2

[詩詞賞析] 自強不息 長風破浪會有時 李白【行路難】詩賞析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6-3-28 09: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行路難】,樂府古題,多寫世路艱難等內容,現存最早作品是南朝宋鮑照十八篇。李白此詩約作於41歲前,那時他正漫遊各地,謀求出仕以建功立業。

起四句高開低走。『清酒斗十千』,語出漢曹植【名都篇】詩『美酒斗十千』。好酒每斗十千錢(即萬錢),夸言價格之高。『直』,同『值』。『停杯』二句化用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如此盛筵,正好大快朵頤,而詩人卻沒有胃口,推杯擲筷,拔劍而起,茫然四顧,無所適從。四句有意設置不同尋常的生活情節,聳人聽聞,以構成懸念。

詩人當歡不歡,究為何事?這便逗出下文:欲渡黃河,而冰塊阻塞河道,渡不過去;欲登太行山,而大雪覆蓋山岡,登不上去。二句點題,以自然之旅的行路艱難,比喻政治之旅的行路艱難。仕途既不順利,知難而退可也,何必自尋煩惱?令人糾結的是,詩人不想放棄,他對政治還有所盼望。於是乃有下文。『閒來』二句,暗用了兩個歷史典故:相傳姜太公曾在磻溪(在今陝西寶雞東南)垂釣,得遇周文王,後輔佐文王之子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得遇商湯,輔佐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用此二典,可見詩人自我期許之高。這中間的四句,抑而後揚,詩情復又振起。

然而夢想是夢想,現實是現實。一旦返觀現實,詩人再次跌落苦悶之中。『行路難!行路難!』一疊連聲的嘆息,使讀者感覺到,詩人仿佛就站在我們面前。『多歧路,今安在?』二句換韻,乘勢也換出新意:行路之難,不僅在路有障礙,還在岔道甚多,正確的路今在何處?想到這裡,詩人豁然開朗:『天生我材必有用』,天生我材也必有路!黃河不通,太行不通,大海通不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自言其志:『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末二句是說,人生不可能總是逆境,我且高高升起船帆,一定會有『長風』到來,助我破浪直渡滄海!幾經感情的煎熬與掙扎,理想主義與樂觀主義還是占了上風,詩的旋律最終又拉升回到了高音區。

此詩情緒激烈,波動幅度大,振盪次數多,時沉九淵,時騰九天,藝術張力大,故文學感染力強。其自強不息的信念,為理想而百折不回的價值觀,既帶有盛唐時代精神的投影,也是李白個性氣質的典型體現。

發表於 2025-3-25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白【行路難】以跌宕筆法展現士人仕途困境與精神超越。起筆極寫宴飲之盛,卻陡然轉入"停杯投箸"的苦悶,此乃鮑照【擬行路難】"對案不能食"之化用,凸顯理想與現實之衝突。"冰塞川""雪滿山"之喻,既承古題寫行旅艱險,更暗喻開元後期仕進之難。詩中"垂釣""乘舟"二典尤堪玩味:呂尚八十遇文王,伊尹夢舟繞日月,皆暗示詩人雖遭挫敗仍懷用世之志。末句"長風破浪"用宗愨典故,將全詩情感推向高潮,展現盛唐士人特有的豪邁氣概。此詩可貴處在於:既真實記錄寒士仕進之艱,又始終保持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積極精神,這正是李白人格魅力的核心所在。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7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行路難】詩解:太白心志的跌宕與超越

李白此篇以樂府舊題寫新意,起筆極寫宴飲之盛卻陡然轉折,形成強烈張力。"金樽""玉盤"用曹植典故作富貴鋪墊,"停杯投箸"化鮑照語突顯精神困境,這種"當歡反悲"的筆法,實為盛唐士人進取精神受挫的典型寫照。

"冰塞川""雪滿山"之喻,既承【楚辭】"路幽昧以險隘"的象徵傳統,又暗指開元後期政治環境的惡化。值得注意的是,詩人用"欲渡""將登"的未完成時態,暗示理想與現實的永恆角力。而"垂釣碧溪""乘舟夢日"二典尤為精妙:呂尚八十遇文王,伊尹夢日佐商湯,這種將個人命運與歷史際遇並置的寫法,既流露待時而動的耐心,更彰顯"天生我才"的自信。

末四句三轉其調,"行路難"的疊唱是情緒的谷底,"多歧路"的詰問具存在主義意味。然太白終以"長風破浪"振起,此句典出【宋書】宗愨"乘長風破萬里浪"之志,將個體困境升華為人類精神的永恆突圍。"雲帆""滄海"的宏闊意象,實為盛唐氣象在詩歌中的最後閃光。

此詩可貴處,在於完整呈現了士人精神的三重境界:現實困頓的直面(停杯拔劍)、歷史智慧的汲取(垂釣夢日)、終極超越的豪情(直掛雲帆)。這種跌宕起伏的情感曲線,正是李白對【行路難】古題的創造性發展,亦為後世樹立了逆境中精神超拔的典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