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7|回覆: 2

良師益友袁世海 表演源於生活 學戲要領會精神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4-7 16: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良師益友袁世海 表演源於生活 學戲要領會精神

良師益友袁世海 表演源於生活 學戲要領會精神

袁世海 圖片

戲中,他用精湛技藝塑造演繹出曹操、魯智深、李逵等出神入化的藝術形象;戲外,他是良師,苦心提攜並影響了杜近芳、劉長瑜、于魁智等出類拔萃的藝術名家。

2016年,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袁世海誕辰100周年。自8歲開始學藝,在近80年的藝術生涯中,袁世海演出了300多出劇目,為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傾盡心血。

袁世海原名瑞麟,8歲學戲,11歲入富連成社,初學生行,取名盛鍾,後改學淨行,改名世海,就教於蕭長華、葉福海及師兄孫盛文等。他曾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周信芳、葉盛蘭等京劇大師合作演出,紅遍大江南北,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從【將相和】中居功自傲的廉頗,到【李逵探母】中孝義正直的李逵;從【九江口】中孤勇激憤的張定邊,到【野豬林】中肝膽相照的魯智深。他演什麼角色,什麼角色就在舞台上活了。京劇表演藝術家劉長瑜這樣評價袁世海刻畫的人物形象,他所扮演的角色是鮮活生動的、淋漓盡致的。

善於繼承、精於借鑑、勇於創新,袁世海以架子花臉銅錘唱的獨特表演面貌,豐富了淨行的表演手段,開創了京劇史上以架子花臉主演大型劇目的先河。他的表演質樸豪放,剛勁有力,以情傳神,藝精技絕,因此有着活曹操活張飛活李逵的美譽。

國家京劇院副院長、著名京劇演員于魁智認為,袁世海先生真正做到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不論是對京劇架子花臉表演藝術的繼承和發揚,還是對經典劇目的創排和演繹,他都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

秉承着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袁世海一次次深入工礦、農村、部隊、縣城等基層巡迴演出,將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融入表演之中,他貼近群眾,也將眾多藝術形象紮根在觀眾心中。

談及袁老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摯情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深受感動:1993年汪辜會談成功後,我和袁老師到台灣訪問演出。當時已經78歲的袁老身患糖尿病,但為了祖國統一大業,他不顧年事已高,仍堅持演出。對黨和人民一定要忠誠是袁老經常教導學生們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堅持的人生信條。

一生修身立德、桃李芬芳,袁世海先後收徒20餘人,他的學生中不僅有京劇演員,還有評劇、漢劇、晉劇、河北梆子等其他劇種的演員。他對藝術從不保守,對後學提攜不遺餘力。他廣收門徒卻不收分文,傾囊相授卻不計回報。杜近芳稱,袁老師是我事業和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袁世海常對青年演員說:是把我揉碎了化成你,而不能把你揉碎了化成我。藉以說明學戲要領會藝術精神和創作理念,而不是生搬硬套師傅的一招一式,兼收並蓄、繼承發展,才是藝術提高的必由之路。

我很幸運,曾親身獲得先生的提攜和教導,他的每一個動作、眼神、表情、神態,都為演對手戲的我領路鋪石,使我開竅,再多的言語也無法表達我對先生的敬意與感激。劉長瑜深有感觸地說。

先生已去,精神永存。袁世海先生的藝術遺存和精神風範,始終伴隨着今天的戲曲工作者繼續前行。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4-14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藝海無涯 德藝雙馨——緬懷京劇大師袁世海的藝術人生

袁世海先生的藝術成就,不僅在於他塑造了曹操、魯智深、李逵等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更在於他將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作為一代宗師,他開創了"架子花臉銅錘唱"的獨特表演風格,打破了淨行表演的固有藩籬,使架子花臉這一行當得以在大型劇目中擔綱主演,這在京劇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袁先生的藝術造詣源於他對"表演源於生活"這一藝術真諦的深刻領悟。他塑造的每一個人物,都不是簡單的臉譜化呈現,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生活觀察和內心體驗,將歷史人物的精神氣質與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完美結合。正如他所言"學戲要領會精神",這種精神既包括對角色內在性格的把握,也包括對藝術本質的理解。在【李逵探母】中,他不僅表現了李逵的粗獷豪放,更刻畫了其孝義之情;在【九江口】中,他既展現了張定邊的孤勇激憤,又揭示了其忠義之心。這種形神兼備的表演藝術,正是中國傳統美學"以形寫神"理念的生動體現。

袁世海先生的藝術教育思想同樣值得稱道。"是把我揉碎了化成你"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語,道出了藝術傳承的真諦。他打破門戶之見,不僅培養京劇演員,還悉心指導評劇、漢劇、晉劇等其他劇種的藝人;他傾囊相授而不計回報,體現了"有教無類"的傳統師道精神。這種開放包容的藝術教育理念,使他的藝術生命得以在眾多弟子身上延續,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流派。

尤為可貴的是,袁世海先生將藝術追求與家國情懷融為一體。晚年仍堅持赴台演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深入基層為群眾表演,踐行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這種"德藝雙馨"的品格,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以載道"思想的當代詮釋。他的藝術人生啟示我們:真正的藝術大師,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藝,更要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深厚的文化擔當。

袁世海先生雖已遠去,但他留下的藝術瑰寶和精神財富,將繼續滋養着中國戲曲藝術的沃土,啟迪後來者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讓傳統藝術永葆生機與活力。
菠蘿吹雪 發表於 2025-4-16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藝海無涯 德藝雙馨——緬懷京劇大師袁世海的藝術人生

京劇藝術大師袁世海先生以其精湛的表演藝術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中國戲曲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作為"活曹操"、"活張飛"、"活李逵"的塑造者,袁先生的藝術成就不僅體現在他對角色的深刻把握上,更在於他將"表演源於生活"的藝術理念貫徹始終。

袁先生的藝術造詣源於他對生活的深刻體察。在【李逵探母】中,他塑造的李逵既有草莽英雄的豪邁,又有孝子的柔情;在【九江口】中,張定邊的孤勇激憤被他演繹得入木三分。這種"以情傳神"的表演風格,正是建立在對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袁先生常說"學戲要領會精神",這精神不僅指角色內在,更包含了對生活本質的把握。他堅持深入基層演出,從人民群眾中汲取藝術養分,使表演既有生活氣息,又具藝術高度。

在藝術傳承上,袁先生開創了"架子花臉銅錘唱"的獨特表演風格,豐富了淨行表現手段。他打破行當界限,以架子花臉主演大型劇目,這種創新精神源於對傳統的深刻理解而非簡單反叛。正如于魁智所言,袁先生實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繼承和創新性發展"。他對青年演員"把我揉碎了化成你"的教誨,體現了一種無私的藝術傳承觀——不是要學生模仿自己,而是希望他們消化吸收後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

袁世海先生的人格魅力與其藝術成就交相輝映。他不計報酬廣收門徒,對杜近芳、劉長瑜等後學的提攜,展現了一代宗師的胸襟。78歲高齡仍堅持赴台演出,體現了他"對黨和人民一定要忠誠"的人生信條。這種德藝雙馨的品質,正是中國傳統"藝以載道"理念的生動體現。

當代戲曲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袁世海先生的藝術道路給我們深刻啟示:真正的藝術創新必須紮根傳統、立足生活;藝術教育重在精神傳承而非形式模仿;藝術家的價值不僅在於技藝精湛,更在於人格高尚。袁先生雖已遠去,但他"藝海無涯苦作舟"的精神,將永遠照亮後來者的藝術之路。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