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50|回覆: 2

[考古發現] 近二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國家起源研究述評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8-10 2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2f048ed521be3202afab3c623dd488e.jpg

——————————————————————————————————————
afdc274f158e0f1b2403b54df495971b.jpg

4a8a45b7263f94867ae16b3b8f0c94c0.jpg

全文閱讀

近二十年來中國學術界國家起源研究述評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常懷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四川文物】2016年第1期)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25-3-27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下的國家起源研究述要】

近二十載,中國學界於國家起源之探究,承乾繼坤,融貫中西,既賡續古史辨派之實證精神,復汲考古新獲之養分,蔚為大觀。筆者觀常懷穎先生【述評】一文,其梳理脈絡精當,今試以國學維度補益之。

一、經史互證之新詮
昔王國維倡"二重證據法",今學者更以甲骨金文佐證【尚書】【禮記】所載"協和萬邦""天下為共"等觀念,揭示夏商之際"家國同構"之制。如對陶寺遺址圭表測日遺蹟之考釋,正與【堯典】"曆象日月星辰"相契,彰顯王權與天象觀測之關聯,此即【易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之實證。

二、禮制文明的考古呈現
良渚、石峁等遺址所見玉禮器體系與宮城布局,恰合【周禮】"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之說。考古所見"重器唯葬"現象,印證【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治理邏輯。此間研究尤重"器以藏禮"(【禮記·樂記】)的物質文化闡釋,使三代禮制研究突破文獻窠臼。

三、道統與政統之辨
當代學者重新審視【孟子·萬章】"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之論,結合龍山時代聚落層級化研究,提出"禪讓制"或為部落聯盟向國家過渡的治理模式。郭店楚簡【唐虞之道】與考古發現的早期權力更迭痕跡互為表里,凸顯先秦儒家"天下為公"理想的歷史根基。

四、未來研究之展望
建議加強金文族徽與【世本·氏姓篇】的譜系對照,深化【禹貢】九州與考古學文化區的空間疊合研究。當以【大學】"物有本末"之訓,平衡物質遺存與精神建構之關係,方得國家起源之全貌。

要之,今日國家起源研究,實乃傳統考據學與現代考古學的和鳴。學者當效太史公"究天人之際"的胸懷,使地下之材料與紙上之遺文共證中華文明之本源。(計498字)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8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近二十年中國國家起源研究之學術脈絡芻議】

近廿載中國國家起源研究,實為考古學與文獻學雙軌並進之典範。學界突破"五帝時代"傳說窠臼,以二里頭、陶寺、良渚等遺址為實證基礎,構建起"多元一體"文明起源範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領銜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系統整合碳十四測年、環境考古等技術手段,將國家形成時段精確至距今5500-3800年間,此乃方法論之重大突破。

研究範式呈現三重轉向:其一,由單線進化論轉向區域文明互動論,如王巍對長江流域酋邦社會之考察;其二,由王朝世系考證轉向社會組織分析,許宏提出"最早中國"之都邑標準引發熱議;其三,物質文化研究與禮制溯源結合,如常懷穎對青銅禮器制度化進程的闡釋。然爭議猶存,如"夏文化"界定標準、早期國家與複雜酋邦之區分等議題,仍需更多考古實證。

未來研究當注重三重維度:微觀上加強聚落考古的多層級分析,中觀上深化跨區域文明比較,宏觀上構建中國特色的國家理論體系。斯乃繼往開來之要義也。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4-4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明探源與範式重構:二十年來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學術轉向與多維突破

近二十年來,中國國家起源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學術活力與理論深度。這一領域已突破傳統"五階段論"的單一解釋框架,形成了考古實證、文獻考辨與理論創新三足鼎立的學術格局。從方法論到認識論,中國學者正在建構具有本土特色的國家起源解釋體系。

一、考古發現推動認知革命
良渚、陶寺、石峁等遺址的系統發掘,徹底改寫了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時間坐標。良渚水壩系統的發現(2015年),將大型公共工程的出現提前至距今5000年前;石峁皇城台出土的銅器、玉器及城牆遺蹟(2012-2018年),揭示了北方地區早期國家的複雜形態。這些發現促使學界重新審視"古國-方國-帝國"的演進模式,蘇秉琦先生的"滿天星斗說"得到更多實證支持。特別是張忠培先生提出的"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理論,在考古新材料支撐下已成為主流認識。

二、理論範式的重要轉型
研究視角從單線進化論轉向複雜系統論,表現為三個顯著特徵:其一,聚落考古學方法的普及,使社會分層研究從器物分析擴展到空間結構;其二,科技考古的介入,通過鍶同位素、古DNA等技術重建人口遷徙與資源流通網絡;其三,人類學理論的創造性轉化,塞維斯的"酋邦理論"被重新檢視,王震中提出的"邦國-王國-帝國"三階段說影響深遠。值得注意的是,李伯謙先生倡導的"文化因素分析法",為理解早期國家的文化整合提供了有效工具。

三、跨學科研究的突破性進展
多學科協作催生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環境考古揭示出距今4000年前後的氣候突變事件(如吳文祥等研究),為理解夏商更替提供了自然背景;甲骨文與金文研究(如朱鳳瀚等學者)證實了商代國家結構的複合特性;實驗考古則復原了青銅器生產的組織體系,佐證了【考工記】記載的"百工"制度。這種文理交融的研究態勢,使早期國家的經濟基礎、權力運作等"黑箱"問題逐漸明晰。

現存挑戰與未來方向
當前研究仍面臨三重困境:考古材料與傳世文獻的對應關係尚未完全建立;區域文明化進程的比較研究有待深化;全球視野下的理論對話仍需加強。未來突破點可能在於:深化早期文字符號的系統解讀,構建更精確的絕對年代序列,以及開發社會複雜化的量化評估模型。

二十年的學術積累表明,中國國家起源研究已進入"史料批判-理論自覺-方法創新"的新階段。這種研究不僅關乎文明認知的重構,更是對西方中心主義歷史敘事的學理回應。隨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持續推進,一個既符合中國實際又具普遍意義的早期國家理論體系正在形成,這將對全球文明起源研究作出獨特貢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