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97|回覆: 1

[技藝考古] 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植物遺存的鑑定和分析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7-8-10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7b6300358e01d9b2676b5d3b643ec41.jpg

————————————————————————————————————————
0ca3a703ba42259e4ef1af5a5befcb2b.jpg

855c8643f17a2f474a6d4b32cb8bd424.jpg


全文閱讀

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植物遺存的鑑定和分析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趙志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汪景輝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農業考古】2016年第1期 )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7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雙墩一號漢墓植物遺存研究的考古學意義】

雙墩一號漢墓出土植物遺存的鑑定成果,為漢代喪葬制度與農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佐證。據趙志軍、汪景輝先生的研究,該墓所出炭化穀物、果核等遺存,不僅反映了西漢時期江淮地區的作物結構,更揭示了"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在物質層面的具體實踐。

從鑑定結果看,粟、黍等旱作作物的存在,印證了【氾勝之書】所載北方農作體系向南傳播的史實;而棗、梅等果實的發現,則與【禮記·祭義】"羞芝栭"的祭祀禮制相呼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作物呈現明顯的非本地特徵,暗示了漢代貴族墓葬中"四方之食"的供奉傳統,此與【周禮·天官】"饋食之籩"的記載可互為參證。

在方法論層面,該研究通過浮選法與顯微形態學相結合的技術路徑,為考古植物學研究樹立了典範。其對炭化痕跡與植硅體的分析,既遵循了"格物致知"的傳統考據精神,又體現了現代科技考古的精確性。

此項研究不僅補正了文獻記載的疏漏,更通過物質遺存重構了漢代喪葬禮儀中的"飲食象徵系統",其學術價值當置於秦漢物質文化史與農業技術傳播史的雙重維度中審視。建議後續研究可結合同位素分析,進一步探討作物產源與貿易網絡問題。

(全文4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