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85|回覆: 0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舊論·摧毀羅馬帝國的匈奴王阿提拉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1-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舊論:希臘羅馬的偽史與阿提拉的匈奴帝國

  提要:不僅希臘史是假的,羅馬帝國史也是假的。意大利的羅馬帝國是被來自東方的匈奴人摧毀的!

  [本文原題何新病中談哲,發表於本博2013年5月]

  一、所謂『希臘文明』的起源問題

  愛琴海文明並非起源於希臘,而是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小亞細亞半島(即所謂『愛奧尼亞』),包括其周邊群島(歷史上的安納托里亞地區)。這個地區被西方史家認為也是歷史上所謂『愛琴文明』的起源地。

  但是請注意,這裡無論在古代或者現代一直屬於地理上的亞洲地區,不是歐洲地區,更不是希臘地區。

0db428d062bdba1d4ed4fa472ccde40c.jpg
908c920c5240a0cc9b5e001050b8c005.jpg

小亞細亞——安納托里亞地區

  應特別注意對人類早期歷史曾發生深遠影響的小亞細亞半島地區。

  小亞細亞半島即安納托利亞(Anatolia),又稱西亞美尼亞,是亞洲西南部的一個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地處亞洲最西端,北臨黑海,南濱地中海,西臨愛琴海。

  這一半島及其周邊島嶼,西方史家常稱其為愛奧尼亞(Ionia),認為這裡是歷史上著名的愛琴文明Aegean Civilization (3000-1200B.C.)的主體誕生地,並根據所謂希臘殖民地的臆說而將其歸屬於古代雅典希臘,實際上沒有任何可信文獻或考古證據可以表明遠在地中海對邊千萬里之外的雅典希臘曾經控制過小亞細亞。

  小亞細亞半島東界是前托羅斯山脈,西部山地有河谷通愛琴海沿岸平原,東部與亞美尼亞高原、伊朗高原相接,東南隅與兩河平原(蘇美爾文明的孕育地)相接。

  小亞細亞地區大體上涵擴今日土耳其的亞洲部分,絕大部分是被山地所環繞的高原,故又稱安納托里亞高原。現在安納托利亞地區的全境主權均屬於土耳其。

  二、西方哲學並非起源於希臘

  小亞細亞半島及其附近的島嶼,被文藝復興以後的近代西方史家(主要是17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家和19世紀的德國歷史家)偽稱為是當時古希臘人的殖民地。

  所謂希臘雅典曾經具有巨大史前殖民地的說法純粹是一個莫須有的歷史謊言。西方史學據此製造了歷史上莫須有的一個泛希臘或者大希臘。全部古希臘偽史的根本問題就在這個問題上——歷史上究竟有沒有一個幅員覆蓋數千萬平方公里、涵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雅典殖民地或者泛希臘文化存在過?

  但是,必須根據這個虛擬的泛希臘,才能將與雅典為中心的古希臘完全無關的一些東方哲學家偽托為所謂的希臘哲學家,才能臆造出所謂『哲學起源於古希臘』這個流傳已很久的歷史謊言。近代的歐洲學者製造這一偽說主要原因是為了篡改歐洲文明源自古代東方亞洲這個客觀事實。

  然而幾百年間謊言流傳,積非成是,加之不斷以訛傳訛——現今已經沒有一部中外哲學史書不認為西方哲學起源於希臘——這已經成為被信仰的一種常識。

  而我何新總是不願意相信一些常識,我總是推翻一些被公知們所公認的常識,所以我一輩子的學術都很荒謬。而公知們也恨死我也!

  [雖然黑格爾也認為哲學起源於希臘,但黑格爾討論蘇格拉底時曾說過一句名言:真正的哲人必須反常識。因為什麼是常識?常識無非就是一系列積非成是的成見和偏見的堆積。迄今為止,黑格爾的四卷本【哲學史講演錄】仍然是一部最偉大的哲學史。而中國大學中目前頗流行的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則是偏見匯集的垃圾。]

  三、西方哲學起源於小亞細亞的米利都地區

  實際上,西方哲學起源於與愛琴海東岸的小亞細亞地區而不是希臘半島。包括傳說詩人荷馬以及赫西俄德都出生在這個地區。

  小亞細亞有一個著名的港口城市米利都,這裡出現了西方最早的哲學流派米利都學派或稱愛奧尼亞學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哲學三傑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

  西方公認的哲學與科學之父泰勒斯並不是希臘人,而是族屬可能來自希伯來人(猶太人)的泰勒斯(Thales,約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

  泰勒斯是公元前7至6世紀的小亞細亞米利都思想家、科學家、哲學家,他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也稱愛奧尼亞學派)的創始人,因此一直被歐洲哲學界尊為『科學和哲學之祖』。

  泰勒斯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個有名字留下來的哲學家。

  四、土耳其人並不是小亞細亞半島的原住民

  有人問,既然所謂『希臘文明』原創者是小亞細亞半島人——這裡現在的主人是土耳其人,那麼土耳其人為什麼不反駁西方歷史學而挺身維護自己的古文明成就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土耳其現民族並不是小亞細亞半島古文明的原創者。

  同樣,現在居住在希臘半島的民族也不是古雅典希臘時期的那些原住民族。

  小亞細亞地區曾經在紀元前3000年前後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明,這裡也是人類最早的鐵器文明的發源地。小亞細亞文明被西方史家稱作所謂『愛奧尼亞文明(即所謂早期希臘文明)』,但其真正原創者,卻並不是現在希臘半島上居住的那些民族的祖先。

  古希臘語言文字與現代希臘語言文字也大為不同。創造這一古代文明的古代人類根本不是現在居住於希臘的那些民族(現代希臘人是保加爾人、達西亞人、突厥人以及主要是斯拉夫人的混血民族)。

  在人類學上,現代希臘人屬於歐洲白種人,而古希臘人則是黑髮褐色皮膚的地中海人種。

  五、西方歷史學篡改偽造羅馬史

  順便說明,經常被現代西方引為自豪的古羅馬人,其實也不是白色人種。

  古羅馬人也是地中海人種。古羅馬人並不是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高盧人的祖先。

  不僅不是,而且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高盧人都一直是羅馬人的死敵。羅馬人認為這些白種人都是森林草莽中講鳥語的野蠻人——蠻族(Barbarian)。

  [ 註:蠻族(Barbarian)一詞的語源,就是俚語所謂『那些講鳥語的人』。

  在西方所謂古希臘羅馬時期——意大利半島的古代羅馬人與希臘半島的原住民族都屬於地中海人種,屬於同一種語系,因此在這兩個民族之間存在通用語(即原始愛奧尼亞——拉丁語)。

  而據西方學者的說法:『蠻族』這個詞的詞源正是指那些不會說古希臘羅馬通用語的化外民族。

  所以,希臘、羅馬人認為這些鳥語民族是野蠻人或者未進入文明的野人。在當時,西徐亞人、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高盧人、阿勒曼尼人都屬於蠻族。]

  實際上,羅馬也是黑髮褐色皮膚的地中海人種建立的。

  由於奴隸起義、內亂和匈奴人為首的游牧蠻族的不斷入侵,公元3世紀發生了羅馬帝國史中著名的『3世紀危機』。在歷經連續幾個世紀的動亂後,公元5世紀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帝國終於崩潰。

  [註:帝國3世紀危機(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 ,又名軍事無政府狀態或帝國危機,是指羅馬帝國在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殺)至284年(皇帝戴克里先即位)發生嚴重危機衰落而崩潰的過程。這些危機包括外敵入侵、內戰及經濟崩潰。

  在這段期間,羅馬帝國的組織、社會、日常生活以至宗教均產生了根本的轉變,因此公元3世紀的社會危機被西方史學視為羅馬帝國古典時代前期和後期之間的分水嶺。]

  最終摧毀意大利半島的羅馬帝國的人,是從中國的西北邊疆被驅逐到中亞後來進入歐洲和意大利半島的匈奴民族(匈人),其最著名的一位大首領(大單于)叫阿提拉。羅馬人和白人對阿提拉聞風喪膽,稱他為『上帝之鞭』以及『黃禍』。黃禍這個詞就是從匈奴西侵歐洲而來的。

  六、阿提拉摧毀羅馬建立了一個大匈奴世界帝國

  阿提拉(西文:Attila,406?-453年)是古代歐亞大陸匈奴人的傳奇領袖和皇帝。他是勇猛的武士、戰略家。但是西方主流世界史書對這位令西方恐怖的偉大匈奴人一直諱莫如深,幾乎隻字不提。而言必稱希臘羅馬,唯洋人馬首是瞻的中國精英也對這位偉大統帥人物群體失明,一無所知。 中國精英們完全不知道,匈奴未能征服中國,但是卻征服過羅馬和歐洲,並且在成吉思汗之前幾百年就曾經構建過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匈奴世界帝國。

  阿提拉是歷史中的傳奇人物。少年時代,作為單于之子,年僅12歲(公元418年)的阿提拉曾被作為人質送到羅馬宮廷(時值荷諾里皇帝在位,西羅馬帝國首任皇帝),交換羅馬的大將軍埃提烏斯。

  阿提拉後來逃離羅馬回到匈奴族群中,成為匈人的君主。此後他多次率領大軍入侵並劫掠羅馬帝國,中世紀的西方史家稱其為『上帝之鞭』和『黃禍』,畏懼如神。

  阿提拉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公元452年阿提拉把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國徹底崩潰。居住在北歐森林中而與羅馬人世代為仇敵的蠻族日耳曼人(哥特人)也趁機南下,最終與匈奴人合力滅亡了意大利羅馬帝國。

  七、羅馬文明的繼承者不是歐洲人,而是小亞細亞的新羅馬人

  羅馬文明的真正繼承者,並不是後來占據意大利半島的歐洲白色人種(日耳曼人

  等),而是公元4世紀遷移到小亞細亞半島上建立的新羅馬帝國。

  由於一系列內亂和無力抵抗蠻族入侵,公元330年羅馬城的貴族和精英,帶着羅馬的神器和文明逃離羅馬,渡海遷移到地中海東岸的小亞細亞半島。

  於是在公元5世紀到15世紀,小亞細亞半島興起了一個新羅馬城(Nova Roma),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建立之城)和新羅馬帝國。

  這個帝國的主體部分在小亞細亞半島上。它繼承了舊羅馬帝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解除了野蠻的奴隸制。

  後來,在新羅馬帝國的最盛時期,君士坦丁堡的新羅馬曾經建立了一個疆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一統帝國,其版圖甚至超過原初的舊羅馬帝國,而與東方幅員同樣廣大的漢唐中國並列雄立於亞洲大陸的東西方。

  歷史上的中國人所知道的羅馬就是這個小亞細亞的羅馬帝國,中國人稱新羅馬為大秦帝國。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兩大城市,就是新羅馬——君士坦丁堡與中華古帝都的長安。

  1204年4月13日,新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威尼斯共濟會商人僱傭和組織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所攻陷和屠城、劫掠。

  實際上,西方發起整個十字軍東征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攻取和劫掠當時世界上最富裕、文明高度發達並且保存着大量小亞細亞古文獻和文明遺產的君士坦丁堡。

  1261年後東方羅馬短暫復國。

  1453年5月29日,來自中亞的游牧民族突厥人建立的伊斯蘭奧斯曼帝國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在世界歷史中存在歷時一千餘年的東方羅馬帝國就此徹底滅亡。

  此後,延續千年的古羅馬人被亡國滅種,流散四方或融入其他新民族,羅馬文明也就此正式終結。

cfc45dba0878efeea730710f4a4f1bb9.jpg

  自公元448年至452年,在阿提拉的領導下匈奴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強大帝國,其疆土在極盛時期——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東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這個廣大區域征服並管轄了一系列附屬國和城邦,雖然允許臣服者保留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但都須向皇帝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派出武士參戰。

  在阿提拉死後,這個匈人帝國瓦解。作為曾經征服歐洲的一代匈奴雄主,西方人編撰的主流世界史選擇性遺忘幾乎從不提及,而中國人則對之幾乎一無所知。

  在西歐民間傳說中,匈奴王阿提拉被視為殘暴的象徵,但同時亦有中世紀的歷史書則記述他是一個偉大的雄主,這方面的傳說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蠻族(匈奴及哥特日耳曼人)在攻陷、劫掠羅馬城後,後來建立了一個冒名的德意志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的意思是上帝賜予的)。正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學者將新羅馬帝國改名為『拜占廷』。

  之所以要使用這個非常奇怪、來歷不明,新羅馬人自己從來沒有用過的『拜占庭』名稱,目的就是為了否認新羅馬帝國的正統性,從而標榜德意志的蠻族羅馬才是意大利羅馬的合法繼承人。

  一直以來,西方人編撰的世界史都一直在有意識地製造東方小亞細亞的羅馬帝國並非羅馬帝國正統繼承者的錯覺。

  因此,現在居住在土耳其小亞細亞地區的人類,並不是古初居住在這裡創造文明的那些原住民族,他們是很晚以後才進入這裡的外來侵入者。

  所以,土耳其人對宣揚小亞細亞當初的原住民族(在君士坦丁羅馬亡國後這個原住民族消失、流散或融入了其他民族)在紀元前所曾經創造的偉大古文明的興趣始終不大。

  這也就是西方近代史學所大膽偽造並冒認其為歐洲人祖宗的希臘偽史能夠得以風行的原因。

  【資料】匈奴被逐離中國後侵掠羅馬

  匈奴於兩漢時期屢被華夏擊敗後發生族群分裂。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於公元155年被鮮卑人擊敗,158年被丁零(北狄)人擊敗,之後開始西遷到中亞的圖蘭地區。波斯史書和西方學者認為這一支匈奴是於公元4世紀(372年前後)進入歐洲為禍羅馬的『匈人』的祖先。

  阿提拉就是5世紀雄踞歐亞的這支亞裔匈奴人的首領。

  11—13世紀丹麥流傳的史詩【詩體埃達】中的阿提拉畫像(18世紀出版的銅版畫)

a18200561a2d19b14dfdd73e61edd9a4.jpg
7dff77324e7a6bbc3f33c03fdcb77a05.jpg

  【圖片說明】

  阿提拉,人稱上帝之鞭的那位征服者。據記載,他身材矮胖,雙肩很寬,短粗的脖子上長着一個碩大無朋的頭顱,有粗硬的黑髮和稀疏的鬍鬚,鼻子扁平,一雙黑眼睛銳利而陰鷙。匈奴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發展的轉折。他們把叢林裡的日爾曼蠻子推上了歷史舞台,並與後者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結束了羅馬人的時代。帝國的歷史消失了,由各個封建國家組成的西歐多元政治格局開始了,一個幾乎延續至今的歐洲國家的主要劃分形成了。最後一個匈奴王阿提拉被陰損的羅馬人和野蠻的日爾曼人一致地稱為『上帝之鞭』,表達了歐洲的恐懼和無奈。然而恰恰是匈奴人揮起了歐洲歷史戰車轉向的第一鞭,這才是名附其實的上帝之鞭。執鞭者,就是阿提拉。

  【資料:世界歷史中的匈奴人及其歐亞大帝國】

  [北匈奴在被漢朝軍隊擊敗之後西遷。西方現代史學竭力試圖否定入侵歐洲的匈人就是匈奴人。但是大量歷史文獻和考古證據表明:北匈奴在中國被擊敗後遠走歐洲,一部分占據在高加索,一部分進入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進入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和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

  中亞的匈奴部,即白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河中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吐火羅斯坦),一部分進入印度旁遮普邦。

  歐洲人的歷史和傳說表明,公元3世紀末,一個來自東方新興的草原民族突然出現在歐洲,武力強大,精於騎射,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人帝國Hunnic Empire。在歐洲文獻里他們被稱為匈人(Hun),中文即匈奴人。

  匈人於350年左右自亞洲進入了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征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的伊朗語族人國度。

  350年,當時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人軍戰於頓河沿岸,卻遭慘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餘部最終臣服於匈人。匈人在西方史書第一次出現即滅亡了絲綢之路上強大的阿蘭國,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動。滅亡阿蘭國後,匈人在頓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幾年,然後在他們年邁的國王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向西方進攻。

  374年時,位於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東哥特王國是一個成立不久的國家。它遼闊的疆土東起至頓河,與阿蘭人接壤;西至德涅斯特河與西哥特人為鄰;南起黑海北至德聶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

  西進的匈人率領被征服的阿蘭人,騎步大軍進入東哥特領土,曾被東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機造反。東哥特人屢戰屢敗,終於在375年向匈人投降。

  東哥特人滅國後,匈人繼續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聶斯特河為險,布兵防守,試圖阻擊匈人。匈人軍隊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內,於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由此動搖了羅馬帝國的根基。此後羅馬再也無法控制管轄各地的諸侯和領土。

  匈人繼續征服北方的諸日耳曼部落,奪取了潘諾尼亞平原。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盡入匈人之手。

  匈人驅逐日耳曼(哥特人)等民族,造成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徙,蠻族的大規模入侵最終滅亡了羅馬帝國。

  395年冬,匈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後對色雷斯連年侵擾。431年,東羅馬帝國不得已,答應每年向匈人交納貢稅,並允許他們在境內的幾個城鎮進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不久他將目光投向了新羅馬帝國,逼使新羅馬向其繳納貢稅。羅馬自然無法滿足這年年高升的貢稅,匈人則以此為藉口於441年向羅馬宣戰,大肆洗劫巴爾幹半島。

  443年,匈人攻到新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羅馬全軍覆沒,不得已簽城下之盟,與匈人訂立和約。

阿提拉的統治時期盛極一時的匈奴帝國疆域圖

(匈帝國370年–469年)

67009b20b06442faadaf9238fd3ddcee.jpg
0a528fb232888c0abdbafd051e33c2a8.jpg

  由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國的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控制意大利半島和法蘭西的西羅馬帝國。他帶着大約十萬名騎士渡過了萊茵河。在向前推進的一百英里內,匈人軍團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

  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織了一支高盧羅馬軍團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阿提拉戰敗。這埸戰役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最具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它阻止了整個基督教歐洲的覆滅和游牧民族控制西部歐洲。

  453年,阿提拉驟逝,據傳是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第二天被發現死於毒酒引起的動脈破裂。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族帝國逐漸崩潰。

  阿提拉的後裔退至頓河口,分裂成兩部,庫特利格爾匈人,烏特利格爾匈人(曾經與西突厥可汗達頭聯手圍攻克里米亞的刻赤),他們互相攻擊,最後存在至南俄草原的保加爾人時期。保加爾人被認定與庫格利格爾匈人有關,他們是楚瓦什人的祖先。異族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係為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人退到今匈牙利一帶,後來別部又往東退到今烏克蘭的西南部與北高加索。

  匈族帝國最終由於汪達爾人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了。]

a6011af8e8919a1b727aa4933b1519dd.jpg
601c3f86aa42622563299c6503af21ee.jpg

  【史料:小亞細亞的新羅馬帝國】

  [由於內亂頻繁和蠻族入侵,意大利羅馬的執政官君士坦丁於330年將羅馬城由意大利半島東遷到小亞細亞的君士坦丁堡(今日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羅馬的大部分名器和元老院貴族也隨之東來,由此建立了國號繼續稱為羅馬的新羅馬帝國。新帝國共歷經12個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為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即君士坦丁堡)。

  其疆域在11個世紀中曾經橫跨歐亞非。小亞細亞西部和相鄰的希臘半島是新帝國的核心地區,領土囊括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以及歐洲意大利半島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包括今日的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利比亞、突尼斯。今北非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阿爾及利亞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爾在公元7世紀之前也曾是新羅馬帝國的國土。

  關於帝國的起始紀年,西方史界仍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為,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新羅馬帝國成立的標誌。

  新羅馬帝國以拉丁語和拉丁文化為基礎。這個帝國歷史上也被稱為『東方羅馬帝國』。但在其1千年的存在期內,正式的國號一直為『羅馬帝國』。]

44437ab2c97f2b23b553d42ac13493a2.jpg

6世紀 的新羅馬帝國疆域。黃色部分為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的疆域,紅色為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征服的地區

  【資料:中國史書中的新羅馬帝國】

  [『拂菻國』是古中國史籍中對建都於小亞細亞半島的新羅馬帝國的稱謂,古代亦稱『大秦』或『海西國』。

  此名在【魏書·高宗紀】、【顯祖紀】作『普嵐』。【北史·西域傳】作『伏盧尼』(Fūrūmi)。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剌斯國條所附西方諸國作『拂懍』,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職貢圖】作『拂懍』,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大拂臨』,杜環【經行記】、【隋書】、【舊唐書】等均作『拂菻』,各種異譯都是伊朗語族的Frwm(粟特語作Frōm)、Purum(安息語作Prom)、Hrōm 或Hrūm(中古波斯語)等的漢字對音。

  19世紀末在蒙古高原發現的8世紀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學者們多方考定,以上各種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對羅馬帝國的名稱——Rūm。

  杜環的【經行記】和兩唐書西域傳對拂菻國的物產、建築、民俗等情況有詳細記載。在唐代,長安與拂菻之間,西突厥汗廷與拂菻之間都有頻繁的使節和商旅交往,特別是西突厥曾與它聯合對抗波斯的薩珊王朝。

  【元史】卷一三四愛薛傳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靈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據學者考證,此『拂林』是Farang 法蘭克一詞的音譯,乃當時阿拉伯、波斯人對歐洲的稱謂,亦即【明史】之佛郎機,非北魏、隋唐時期的拂菻。]

  【資料:拜占庭帝國來自一個偽造的國名】

  [1557年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為了強調繼承意大利半島古羅馬帝國正統的是日耳曼的神聖羅馬帝國,根據來源不明的神話而杜撰了一個『拜占庭帝國』的稱呼。此後這個偽造的國號竟然一直被西方主流史學所使用。

  但是君士坦丁羅馬的皇帝和臣民一直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在從330年到1453年這11個世紀的時間裡,所謂東羅馬或拜占廷從來沒有成為過新羅馬國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稱,其臣民也從未將自己稱為『拜占廷人』,或將首都新羅馬稱為拜占庭。]

  【資料: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突厥人所建立的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

  奧斯曼部突厥人初居中亞,建立了塞爾柱帝國,並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後遷至小亞細亞半島,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也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蘇丹與也門。自消滅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後,即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且也以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

  故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皇帝)曾經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及伊斯蘭文化,東西文明在其手中得以統合。]

(2016-10-24)

謝謝閱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