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2|回覆: 0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讀莊雜記】·濠上詭辯的邏輯謬誤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3-1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讀莊雜記】:

濠上詭辯的邏輯謬誤

一個邏輯語義學的討論

d12c30b5e68e80fb467a0efe62516c2a.jpg

  【莊子·秋水】中有一個著名的論辯即『濠上之辯』:

【原文】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

  莊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堤岸(梁,【爾雅】:『堤謂之梁』。或解為橋,非也。)上遊玩。

  莊子說:『你看這些白條魚在河水中游得悠閒,這些魚多麼快樂啊。』(何新按:儵魚,俗稱白鰷魚。)

  惠子說:『你並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可能知道你的感情;那麼你並非魚,所以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就說明白了(何新按:全者,詮也,詮釋也)!』

  莊子說:『讓我們從頭說起——你說的是「你怎麼知道魚很快樂的呢?」——這個說法表明你知道我是知道魚的快樂的所以才問我。那麼我告訴你我是從哪兒知道的——我是從濠水的堤岸上知道的。』

【邏輯語義分析】

  莊子在這裡玩的其實是一個詭辯。這個詭辯是利用語句中的歧義關係,通過偷換概念而完成的。

  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即『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呢?』

  這個命題包含兩種語義關係:

  語義一:『你不是魚,你怎麼可能知道魚的快樂呢?!』

  這個反詰實際是一種否定語式——就是:你不是魚,所以你不可能知道魚的快樂!

  語義二:『你不是魚,但你是怎麼,或者從何知道魚的快樂的呢?』

  如果將惠子的命題解釋成這個語義,那麼就似乎假定惠子已經承認莊子知道魚很快樂——所以才問他是如何,或者從何——從哪裡而知道魚兒們很快樂的?

  【惠子所問原文為:『子安知魚之樂』?——『安』,通問詞『焉』。『安知』即『焉知』,也相當於『何知』——如何知以及從何知?即現代漢語的『你咋知道』、『你從哪兒知道』?這個語句及語式的確蘊含複雜、多重、微妙的歧義。】

  但是事實上,很明顯,惠子在這裡發問莊子『子安知』的意思,是取的第一種否定的語義,『你非魚不能知道魚的快樂』?!——其本意是以反詰來表達否定——你不是魚,那你不可能知道魚是否快樂。

  莊子很清楚惠子的這種本意,起初莊子回答說:『那你也不是我——你又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於是惠子說:『我不是你,我肯定不能知道你的感受;那麼你不是魚,所以你也不能知道魚的快樂,這就說明白了!』

  惠子的這個答覆實際是基於一種類比推理:既然人不是魚,不可能知道魚的情感,那你莊子是人不是魚,所以你也不可能知道。這也是這個語句的實質蘊含意義。

  至此為止,這個討論都是涉及實質即本體問題的討論。在這一層面的討論中,惠子採用了類比推理的方法——我不是你,所以我不可能了解你,而你也不是魚,所以你也不可能了解魚,駁倒了莊子。

  機靈的莊子為了辯倒惠子,就鑽起了語言歧義的空子。

  於是在下一輪討論中,莊子把關於本體的討論(作為人類,我們本體非魚,我們無法知道魚的體驗),轉換為語言層面即語義分析的討論。

  莊子說:『讓我們回來從頭說起——請循其本』,你惠子剛才說的『汝安知魚樂』這個命題(『雲者』),究竟是什麼意義?

  於是莊子進行語義分析:你所說的『安知』,不是包括這樣一種形式語義嗎——你在問我是如何知道,或者從何處知道魚兒很快樂嗎?好吧,那讓我告訴你——我是站在濠水的堤岸上——從這裡知道魚們很快樂的!

  這樣一來,莊子巧妙地把討論這個語句的實質蘊涵轉化為分析語句的形式蘊涵。

  【莊子利用『子安知』這個語式包含『你如何知道』以及『你從何知道』的語言歧義,偷換了惠子語句的本體內涵;把『怎能知道』(本意否定,即『你不可能知道』),轉變為『你是從哪裡知道的?』——由此而假定惠子已承認莊子知道魚很快樂,只是疑惑他是如何——以及從什麼地方(空間)而知道的?從而莊子就把惠子本沒有的語意強加給對方,然後駁倒了惠子。】

  其實莊子在這裡玩的是一種轉移論題的詭辯術。

  一般來說,機靈的詭辯都是某種有趣的語言遊戲。但是莊子故意扭曲(曲解)對方本意而後反駁之的手法,雖然取得了辯論的勝利——使得惠子無言,有口難辯,但這種辯論的技術是邪惡的。

  利用歧義,偷換概念及語義,也就是違背了邏輯的同一律。莊子此術,即以』遁詞』或曰『游詞』轉移論題而取得辯論勝利,是一種詭辯之術。

  戰國時期,後期墨家、公孫龍、惠施、莊周都以善於名辨知名,被稱為名家即語言邏輯學家。

  【莊子】中有不少涉及名辯即語言邏輯分析的命題。所以【天下】篇雲莊子:『 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濠上之辯就是【莊子】中一個著名的語言遊戲。

  中國人自宋元以後,由於程朱儒學的興起,語錄體盛行,直述式、非邏輯的獨斷論思維大行其道。哲學思維、邏輯思維、語言分析思維皆發生鈍化。因之此後的近千年來,欣賞莊子這個詭辯及語言遊戲的人很多——卻竟然沒有人從語言及邏輯角度,分析莊子『謬悠之說』(即大忽悠)的詭辯以及邏輯錯誤究竟發生在哪裡。

  現在的互聯網上辯論,玩弄這種轉移命題之詭辯術的也仍很多,只是既不巧妙,也不聰明,純粹只是無聊討厭的饒舌之辯而已。

【附釋】

  1、濠水,古水名,或曰在安徽鳳陽縣境內,為楚地。

  2、焉,鳥也,燕之同源字。焉通安,【玉篇】:『焉,安也,疑也。』亦通何,【廣韻】:『焉,何也。』

(2015-05-07)

謝謝閱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