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11|回覆: 2

[講古] 中國歷史故事.為什麼單單長沙王一脈能留存下來?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7-27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英布死後,劉邦將原來英布的封地,封給了自己的兒子劉長。

那個兵敗逃跑的楚王劉交,當然又回到楚地,繼續做楚王。

原來的荊王劉賈已死,也沒有兒子,劉邦就將荊國改為吳國,立二哥劉喜的兒子劉濞(pì)為吳王。

這時候,劉邦當初分封的異姓王中,除了閩越王無諸外,只剩下了燕王盧綰和長沙王吳臣。

不過此時,劉邦又多封了一個異姓王,那就是南越王趙佗。趙佗占據南越之地,自封為南越武王,在劉邦派陸賈說服趙佗歸降後,劉邦也救順勢封其為南越王。

而此時的劉姓王,已經多達八個:齊王劉肥、楚王劉交、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恆(héng,後來的漢文帝)、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吳王劉濞。

劉邦感覺,讓自己劉氏一家的人做諸侯王,自己踏實多了。

可惜他不知道的是,正是他現在的安排,為接下來的七王之亂留下了隱患,其倡導者,正是現在自己倚重的侄兒:劉濞。

那位燕王盧綰的結局也不好。

這個盧綰和劉邦很有緣分,和漢高祖不但是髮小,還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倆人從小要好,長大後也是過命的交情。劉邦起事後,盧綰一直追隨在劉邦身邊,鞍前馬後,深得劉邦信任。

縱使如此,劉邦也是對其放心不下。

劉邦不斷剿除各異姓王,為了自保,盧綰也確實和陳豨等發動叛亂之人,及匈奴人有聯繫。

劉邦得知後,罷黜了盧綰的燕王王位,封自己的兒子劉建為燕王,然後派大軍征討盧綰。

盧綰並不想造反,也不想真的投奔匈奴,但是現在劉邦正在火頭上,又因為征討英布受了箭傷,臥床不起,無處分辨。盧綰也不能束手等死啊,無奈之下,只得暫時躲避到匈奴,打算等劉邦好起來,再慢慢分辨,也許還能讓劉邦回心轉意,信任自己。

可惜,劉邦一病不起,不久就死了。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盧綰懼怕呂后,再也不敢回來了。一年後,病死於匈奴。

這樣算起來的話,中原地區唯一留存下來的異姓王,就是長沙王吳芮這一脈了。

那麼,為什麼長沙王這一脈能留存下來呢?

無論是能力、功勞、資歷、和劉邦的親近程度等等,從哪方面來看,也數不上這一脈啊?可為什麼那些諸侯王都或死或貶,偏偏就這一脈能夠留存呢?

首先,第一任長沙王吳芮死得早,繼任者吳臣能力、威望都不太強,對劉氏天下夠不上威脅。

那趙王張耳死得更早啊,繼任者張敖也沒什麼大本領和威望,而且還是劉邦的女婿,都被貶為宣平侯了,吳芮死的早又能怎麼樣?該處理的時候還是能處理啊?

原因就是,長沙王一脈,從吳芮開始,到後面的繼任者,都對漢朝皇帝是忠心耿耿,皇帝怎麼命令,這邊怎麼執行。英布造反時,長沙王吳臣更是主動『大義滅親』,將英布殺死。而且長沙王一脈一直是不貪兵權,不爭權奪利,平日裡更是非常低調。如此作為,讓皇帝想找茬都不好找。

畢竟趙王張敖還有手下人刺殺皇帝的罪名,才被貶的。長沙王一脈,硬是讓劉邦找不到把柄。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長沙國所處的位置,屬於中原繁華地區的邊界,南邊就是蠻荒之地了。長沙國作為連接百越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樞紐,既是連接地,又是大漢南邊的屏障,屬於既重要又不太重要,又有一定的危險性的位置。

正是這樣林林總總綜合下來,才使得長沙王一脈得以保存下來。

到第五代後,因為沒有了嫡系傳人,長沙王一脈才算滅國。

首任長沙王吳芮和他的妻子,還有個很有趣的傳說。

吳芮本人文采頗高,他的妻子毛苹更是當時著名的才女。夫妻二人非常恩愛,有閒暇時,二人經常一起寫詩唱曲,吟風弄月。

相傳那首著名的愛情詩【上邪(yé)】就是毛苹所作。

那是在公元前201年,吳芮四十歲生日的時候,夫妻二人攜手泛舟與湘江之上,慶賀生日。

看看遠處的青山隱隱,再看看近處的碧水迢迢,想想多年來的聚散離合,生死相依,兩個人都非常感慨。

毛苹深情的看着吳芮,吟詠道: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yù)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其情深,其意切。

吳芮也非常感動,拉着愛妻的手,深感此生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就在這一年,夫妻雙雙,相繼離世。

至於這個傳說的真實程度,有待考證。

但願得天下有情人,都有個好歸宿。

是飛 發表於 2025-3-28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長沙王一脈得以在漢初異姓諸侯誅戮殆盡之際獨存,實有其特殊歷史機緣與政治智慧。考【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及【漢書·吳芮傳】,可析為三重因素:

其一,地緣戰略價值使然。長沙國地處南疆,"南控嶺嶠,北帶洞庭",既為漢廷屏障百越之要衝,又可牽制南越趙佗勢力。高祖五年(前202年)詔書明言"長沙王忠,其定着令",可見其軍事緩衝作用。吳芮及其繼任者吳臣、吳回等始終恪守"保境安民"之策,未如英布、彭越等據險要而萌異志。

其二,政治姿態得當。長沙王系自吳芮始便深諳"卑讓自守"之道。高祖征英布時,吳臣(吳芮子)主動獻計誘殺其姑父英布,此"大義滅親"之舉彰顯忠誠。觀其傳國五世,皆謹慎奉行"歲時貢獻"之制,與中央保持適度距離而不生嫌隙,恰合黃老"無為"治國之要。

其三,制度設計保障。長沙國雖擁三郡之地,然實際僅轄長沙一郡,豫章、象郡皆為虛封。這種"大國小實"的分封模式,既滿足諸侯體面,又杜絕坐大可能。至文帝時,長沙王無嗣國除,然吳氏支脈仍以列侯存續,正可見漢廷對這支異姓的特殊優容。

太史公評吳芮"不失正道,故能傳號五世",實道出在集權化進程中,地方勢力存續的關鍵在於準確把握與中央的權力平衡。長沙王一脈的生存智慧,恰為漢代"郡國並行"體制下的特殊標本。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4-13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長沙王吳芮一脈得以在漢初異姓諸侯王清洗中獨存,實為政治地理學與權力博弈的典型案例。筆者試從以下三方面剖析其存續機理:

一、地緣政治的戰略緩衝價值
長沙國地處南楚,北接荊襄,南控百越,在漢初軍事布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載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其封國實為漢廷與南越間的戰略緩衝區。劉邦分封時即言"長沙卑濕,蠻夷中間",刻意將吳氏勢力限制在開發程度較低的湘江流域。這種"以夷制夷"的邊疆策略,使長沙國成為抵禦南越趙佗的前哨,其存在價值遠超中原諸侯國。

二、權力結構的自我弱化機制
吳芮家族深諳"自損以全"之道。首任長沙王吳芮在位僅五月即卒,其子吳臣繼位後主動裁撤軍隊,【漢書】記載"長沙乃二萬五千戶耳",兵力不足楚王三之一。這種軍事上的自我閹割,與韓信"自請徙楚"形成鮮明對比。更關鍵的是吳氏堅持"以蠻夷為藩屏"政策,將主要精力用於經營嶺南通道,在政治上始終表現出對中央的依附性,完美契合劉邦"強幹弱枝"的統治需求。

三、呂后時期的特殊政治生態
高后執政期間,異姓諸侯存續邏輯發生質變。呂氏集團為制衡劉姓宗室,刻意保留長沙國作為政治籌碼。【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顯示,吳臣之孫吳著尚娶呂氏女,形成姻親聯盟。這種微妙的權力平衡,使長沙國在"非劉不王"的殘酷清洗中,因具備"以呂制劉"的功能而獲得生存空間。直至文帝時期中央集權強化,長沙國才最終"無後國除",完成其歷史使命。

要言之,長沙王一脈的存續絕非偶然,實為漢初統治者基於地緣需要、權力制衡而精心設計的政治標本。其興衰軌跡,恰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矛盾運動的生動註腳。太史公所謂"長沙王者,着令甲,稱忠焉",正道破了這種存續的本質——在皇權政治中,有時適度的"無用之用",恰是最高的生存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