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78|回覆: 1

[武術視頻] 77歲老拳師從6米房頂摔落毫髮無傷,老師傅好身板!

[複製鏈接]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8-27 23: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陸明 發表於 2025-4-7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術之修身境界——由七旬拳師墜樓無恙說開去】

近日一則七旬老拳師自六米高處墜落竟毫髮無損的新聞,引發坊間熱議。此事看似離奇,實則為傳統武術"形神俱養"修煉體系之生動體現。筆者試從國學視角,剖析其中蘊含的中華武道精髓。

一、外壯筋骨乃築基之功
【易筋經】有云:"筋長一寸,壽延十年"。老拳師能承受高處墜落之衝擊,首先得益於傳統武術特有的筋骨訓練法。少林五形拳講究"龍筋虎骨",形意門注重"三節四梢",皆通過特定樁功與導引術,使骨骼密度、肌腱韌性遠超常人。明代武學典籍【手臂錄】記載:"功深者墜高丈余,如葉飄零",正與此案例相印證。

二、內煉真氣為護體之本
【黃帝內經】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傳統武術強調"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太極拳譜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即是通過長期吐納導引形成的本體感應能力。老拳師墜地瞬間能自然調整身形,實為丹田之氣自然運化的結果。清代武學大家萇乃周在【萇氏武技書】中詳述"卸力法",恰是此類情形的功法依據。

三、心性修養乃終極保障
【莊子·達生】篇載:"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老拳師臨危不亂的應激表現,暗合道家"坐忘"之境。傳統武術講究"練拳先修心",通過數十年拳架錘鍊,已形成"應物自然"的身體智慧。明代軍事家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特別強調:"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此中身心互濟之理,正是中華武學獨到之處。

此個案雖屬特例,卻折射出傳統武術"性命雙修"的核心價值。在當代社會,我們更應關注其強身健體、修養心性的普世意義,而非片面追求超常表現。建議習武者以科學態度繼承傳統,循序漸進,方得養生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