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21|回覆: 1

[講古] 漢朝歷史之李陵兵敗降匈奴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10-25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楊家將中曾有一段,楊令公兩狼山被困不降,最終怒撞李陵碑殉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兩位將軍的境遇又有何不同?然歷史上對李陵此人的評論十分的複雜,同情者有之,痛斥者有之,惋惜者有之,此間種種皆因李陵兵敗降匈奴

『飛將軍』李廣有三個兒子,長子是李當戶。這個李當戶非常驍勇,頗有李廣之風,可惜死的很早。

李陵是李當戶的遺腹子。

所謂遺腹子,就是指孩子沒出生時,父親就已經去世。

李陵也是頗有父祖遺風,少年時就武藝高強,箭法如神,且為人豪爽大度。李陵很早就加入軍隊,因為李氏一族在軍中威望素著,加上李陵本身又出類拔萃,所以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

李陵曾經帶領八百騎兵,深入匈奴兩千多里,偵查地形。

漢武帝也頗為欣賞李陵,讓他帶兵防守酒泉、張掖地區,防範匈奴人的入侵。

蘇武等漢朝使者再次被匈奴扣押的消息,傳回漢朝後,漢武帝沖沖大怒,於公元前99年,就是蘇武出使後的第二年,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進攻匈奴,讓李陵負責督運大軍的糧草輜重。

別看這個李廣利和『飛將軍』李廣的名字很像,而且還多出一個字,但是其領軍作戰的本領,和李廣比起來,可是天上地下的差別。不過因為是皇親國戚,所以才坐到了一軍主將的位置上。

這個貳師將軍是個什麼官職呢?這個名字怎麼那麼奇怪呢?

這個貳師將軍是漢朝時的一種雜號將軍。因為漢武帝曾經命令李廣利率軍到大宛國的貳師城去強取大宛汗血馬,所以就委任了李廣利這麼個貳師將軍。

這個稱號怎麼看怎麼有點調侃的味道。

李廣利的三腳貓本領,李陵當然了解,所以對漢武帝讓自己做他的手下,受他指揮的命令不怎麼服氣。

李陵向漢武帝請求,自己願意領着一支人馬,作為偏師,單獨行動,到蘭干山以南地區,以吸引匈奴人的注意,不讓匈奴人集中兵力,對付貳師將軍率領的漢軍主力。

漢武帝一眼就看透了李陵的小算盤,知道李陵看不起李廣利,感覺又可氣又可笑,既嘉許李陵的勇武,又惱怒他的桀驁,於是給他出難題:『我已經將騎兵都派給李廣利了,沒有騎兵給你了。』沒想到李陵並不在意,拍着胸膛表示:『沒有騎兵,步兵也可以。只要陛下您能給我五千士兵,我就敢以少擊眾,率領他們直搗匈奴王庭。』

漢武帝倒也非常欣賞李陵的這份氣概,同意了李陵的請求,派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兵出居延,直奔浚稽(jùn jī)山方向而去。

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大軍從酒泉出發,在天山腳下,與匈奴右賢王的軍隊遭遇。

右賢王毫無準備,人馬又遠遠少於漢軍,所以被漢軍圍住後一番廝殺,死傷萬餘人馬。右賢王率領少數精銳,殺出重圍後,急忙召集大隊人馬,隨後向漢軍殺來。

李廣利初戰告捷,帶領人馬,得意洋洋的往回走,不料被隨後趕來的匈奴大隊人馬追上並包圍。

這次,毫無準備的換成漢軍了。

雙方士兵在大草原上一番血戰,直殺得天昏地暗。

漢軍士兵這次處於絕對的劣勢了。

幾天過去,漢軍將士里無糧草,外無救兵,死傷無數,眼看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李廣利手下有個叫趙充國的將領,深通謀略又悍勇無雙,緊急關頭,組織起數百最精銳的士兵組成突圍的敢死隊,自己充當箭頭,派兵護住李廣利後,拼死向前衝殺而去。

此時,處於絕地的漢軍,全軍尾隨在突擊隊之後,發動決死衝鋒。

終於衝破匈奴人的包圍,並成功返回漢朝的將士,不足一萬人。

那個充當箭頭的趙充國身上的傷口多達二十餘處。不過好在身體強壯,加上命大,沒受致命傷,最終,趙充國總算活了下來。

不甘心這樣罷休的漢武帝,再派精兵強將,出擊匈奴,可惜還是無功而返。

現在唯一的指望,就剩下李陵率領的五千步兵這一路人馬了。如果李陵能取得一場大勝,還能挽回點面子。

漢武帝焦急的盼望着李陵的消息。

可惜,千盼萬盼,盼來的不是李陵大獲全勝,凱旋而歸的喜訊,而是這路漢軍被匈奴大軍圍困,幾番死戰後,漢軍全軍覆沒的噩耗。

漢武帝驚愕不已,徹底失望了。

至於李陵,大家都認為一定戰死於疆場了。

可惜,不久更加讓漢武帝憤怒的消息傳來,李陵沒死,但是投降匈奴了。

怒不可遏的漢武帝當即將李陵的母親和妻子等人都抓起來,關入監獄。後來李陵一家都被殺,家族被誅滅。

偷月 發表於 2025-3-26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李陵之降與楊業之死:忠義困境下的兩種抉擇】

李陵與楊業(楊令公)之比較,實為華夏軍事倫理中"忠"與"節"命題的經典案例。二者皆陷絕境而選擇殊途,折射出中國傳統武德評價體系的複雜維度。

李陵之降,當置於天漢二年(前99年)軍事語境中考量。其率五千步卒出居延,遭遇單于八萬騎圍困,矢盡糧絕而援軍不至,此司馬遷所謂"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的客觀困境。然漢制"敗軍之將不死則囚",武帝族誅其家,遂絕其歸路。班固【漢書】雖載其"欲得當以報漢"之志,然"降"之一字已成其終身污點。

楊業殉國事見【宋史·楊業傳】,其被困陳家谷口,"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終撞李陵碑而亡。宋人刻意將李陵碑設為楊業殉節之所,實含深刻道德隱喻:以李陵之降反襯楊業之忠。然需辨明,楊業之死發生在雍熙北伐(986年)宋軍全線潰敗之際,其選擇實受五代以來"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觀念影響。

二者本質差異在於:李陵之降包含"待機報漢"的現實考量,體現漢代軍人"留有用之身"的實用理性;楊業之死則是北宋理學"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觀念的前奏。歐陽修【新五代史】對馮道的批判,恰可反證李陵所處時代的道德彈性。故錢穆先生有言:"漢人重功業,宋人重名節",此二子不同境遇之根柢也。

歷史評價之分歧,實為不同時代價值取向的投射。李陵悲劇在於其行為跨越了兩個道德坐標系:漢代軍功集團的現實主義,與後世儒家的絕對主義。讀史者當具"了解之同情",方能於太史公"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的辯護中,窺見歷史評價的多元可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