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7|回覆: 0

[詩詞賞析]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_每日詩詞

[複製鏈接]
中華好詩詞 發表於 2018-12-1 14: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詩詞賞析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文字由中華好詩詞(微信號:hebtvzhhsc)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4-3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定風波】詞心抉微:論蘇軾「無住」之境的生命美學

東坡此詞作於黃州貶謫時期,表面寫途中遇雨之小事,實則構建了中國文人精神史上的重要範式。上闋「莫聽穿林打葉聲」之「莫聽」,非物理層面的充耳不聞,乃禪宗「對境無心」的修為體現。考【壇經】云「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東坡此處以聽覺意象破執,暗合南宗禪「於相離相」之旨。

「竹杖芒鞋輕勝馬」的對比修辭尤堪玩味。宋代士大夫出行例當騎馬,此處卻以草鞋竹杖為「輕」,實為對物質依賴的精神祛魅。黃庭堅評東坡「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正與此句同調,皆展現對物質形態的超越性認知。值得注意的是,「輕勝馬」之「勝」非較量之意,乃莊子「忘足,履之適也」的化用,暗藏「相忘於道術」的哲學機鋒。

下闋「山頭斜照卻相迎」的轉折,深得【周易】「無平不陂」之妙。東坡不寫尋晴而晴自至,恰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文學註腳。其時間敘事極具張力:穿林打葉(現在進行)—風吹酒醒(過去完成)—斜照相迎(未來將至),構成完整的悟道時序。

結句「也無風雨也無晴」乃全篇文眼。錢鍾書【談藝錄】指此句「雙遣雙非」,實為華嚴「離四句絕百非」的文學轉化。較之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靜觀,東坡更進一層,將主體感受與客觀景象同時超脫,達到主客雙泯的化境。這種「不即不離」的審美態度,後經董其昌「南北宗論」的闡釋,成為文人畫的核心理念。

此詞在詞史上的特殊價值,在於將禪宗頓悟、莊子齊物、儒家固窮三種哲學熔鑄為新的生命美學。觀東坡【赤壁賦】「逝者如斯」的達觀,【寒食帖】「空庖煮寒菜」的坦然,皆可與此詞互文解讀。其影響不止於文學,更塑造了中國文人面對逆境時的文化心理結構——在承認現實困境的同時,保持精神世界的從容與自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三月十二日酉時| 2025/4/9/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