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老去世的消息,我是當天從中國中醫藥報社得知的。報社要通過我了解一下相關的紀念活動,以便配合報道。我握着電話一時語塞,因為我的記憶一直停留在半年前,何老那從三樓走上四樓的身影,那蒼老而有力的雙手,那慈祥而睿智的雙眸。
那是去年8月1日。我們完成了【丹溪醫學大成】書稿後,想請國醫大師何老作序。下午四點半,我打電話到何老家,想告訴他我的請求,準備約好時間將資料送去。
電話打通後,正好是何老接聽,『明天你來的話我就等你,8點半到9點我在家。』
第二天早上8點半,我在何老家樓下恰巧碰到何家阿姨。她一邊領着我上四樓何老的書房,一邊說,何老說過了你要來。書房實際上是居室中的一間朝南的臥室改造而成的,牆上掛着何老寫的詩,書桌上擺着何老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的合影;桌上還有一尊何老的立像,笑容可鞠地向來客致意。
何老的臥室在三樓。不一會何老從三樓走上來,我忙迎上去要攙扶他。他連連擺手,說我自己來,你坐。何老穿了件白色短袖襯衣,皮膚白皙,面色紅潤,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我說,我原來就在中醫藥研究院。何老說:『知道,知道,我們兩個單位在一起,是鄰居。』他接着說:『我很尊重潘老(指潘澄濂,系原省中醫藥研究院前身省中醫研究所所長,我畢業後一直跟隨潘老臨證和文獻研究),文革中我們都靠邊了,我的壓力比他要大得多,畢竟我有這麼多學生。』說着,何老笑了起來。
說話間,何老拿出一罐飲料,用餐巾紙擦了擦罐口,遞給我。謝過何老,我忙談起正事。我遞上【丹溪醫學大成】書稿,告訴何老書稿編寫的由來,寫作過程及主要作者。何老邊看邊說:『丹溪是大家,內容確實不錯,【格致餘論】、【丹溪心法】很有影響。』我在省中醫藥研究院文獻研究所曾整理編寫了【丹溪醫集】一書,於1993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想必何老對此事有印象。
何老接着說,『增秀(指盛增秀,省中醫藥研究院文獻研究所原所長)搞文獻多年,工作踏實;劉時覺(溫州醫學院附屬二院)是我們學校研究生畢業的;你的雜誌(指【浙江中醫藥】內刊)我都看到,內容蠻好,政策性強,有指導意義,你的文筆不錯。』
【浙江中醫藥】內刊自2003年刊發以來,一直得到了何老的關心和支持,去年初,我收到何老送給我的【國醫大師何任翰墨文化選集】後,撰寫了『讀【國醫大師何任翰墨文化選集】有感』一文,在2011年第2期刊出。何老對此事念念不忘,他說的『文筆不錯』主要是指這件事。
何老翻讀着書稿,不時地停下來仔細審閱。他說:『我相信你們的實力,你們搞的東西不會差。翻讀完書稿,何老說,書稿很好,我給你們推薦!』
何老從書稿的編寫談起了古醫籍整理的意義,強調中醫要有中醫的思維。他語重心長地說,做中醫的就要有經典功底,要有中醫思維。何老是文獻研究專家,對【金匱要略】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被譽為『中國研究【金匱要略】的第一人』。他說:『我治療內科、婦科、腫瘤、疑難雜症等,都受到了古醫籍的啟發。何老遇重病大症,常以經方取效,這是宗法於仲景;治療時病,輕清滲解,用的是溫病學派法則。他說,我們不是死抱經典不放,但經典畢竟是中醫的基礎,沒有經典,中醫就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了。可惜的是,現在讀經典的人不多了。中醫可不能沒有根啊!』
何老說,現在中醫的人是不少了,缺的是什麼,缺的是中醫思維。他說,王國強部長曾經強調,中醫一定要有中醫思維。對於中醫來說,這確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何老接着說,還有一個醫德問題。他說,從孫思邈『大醫精誠』到現在,可以證明中醫是最講醫德的。清末時期,施今墨12條原則,主要內容就是講醫德。何老說:『對於醫德,我在學校裏是反覆講的,一直強調律身唯實,待人唯誠(真),只要是誠,只要真,哪怕說錯了也沒問題,總會被理解的。現在正面教育的太少了,要重視正面引導,要抓醫德教育。現在尤其需要提倡醫德。』他說,許多人開大方,一張方動則上千元,太過了。這也是醫德問題。是否真的需要這麼貴重的藥,要為病人想一想。
年逾九旬的何老仍堅持門診看病,他經常想到如何避免病人的麻煩,對於許多病人,在看過一次後,常告訴病人下周接着服用就可以了。何老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病人省點掛號費。古人說『不使人間造孽錢』。何老解釋,這個『造孽』也包括了索取不義之財。何老要求正正規規做人,呼籲正面教育。
在省政府舉辦的祝賀何老榮獲國醫大師光榮稱號的表彰會上,何老說,別人名聲在我之下的,我應該多想想別人,從醫術、醫德、醫風等各個方面協助別人、幫助別人;別人名聲在我之上的,我應該多想想自己,如何從醫術、經驗、閱歷等各方面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這就是國醫大師的寬闊胸襟。
時間不知不覺過了半天,我不忍心繼續打擾何老,起身告辭。我提議與何老拍照留念,何老欣然同意。
臨別時,何老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國醫大師何任醫案墨跡】送給我,上題『仁潮醫家雅屬何任辛卯仲夏』。何老還答應我的請求,安排時間,對中醫思維、對醫德、對傳承、對發展、對提高療效作系列專題採訪,沒想到,這次採訪成了難以完成的心結。
國醫大師何老對中醫傳承發展的關心,對中醫醫德、中醫思維方法的推重,對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期待,對中醫事業的鐘愛,將永遠激勵着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