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1|回覆: 0

[太極] 太極拳如何連續弓步進步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2-22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術網資料  太極拳的大架套路習練中有較多的弓步連續進步。『唯內之是求』地追求符合太極拳的理法要領來完成這種動作,從而正確地培養符合太極拳武術特性的條件反射,不僅關係到太極拳武術實戰能力的培養,而且能夠有更好的健身強體作用。如果傳授指導者自己對這種動作沒有具體細緻的正確要領的概念,或表達不清楚,或跟隨學練者『唯外之是鶩』地僅僅憑着觀察容易了解的外形動態而馬虎、含糊地模仿,就很難正確地完成這種動作,武術與健身目的也就難以達到。然而對於這種動作的介紹不僅少,而且有的敘述含混籠統不清楚,有的語焉不詳不完整,還有的故弄玄虛其實自己也是糊裏糊塗,因此本文就這一問題談談鍛煉體會。本文所介紹的完成這一動作的方法,對於初學者不必要求全部做到,但熟練後是應該追求的,而如此初步鍛煉時與純熟後的反應與感覺又是不一樣的。
  從生理與運動解剖學角度分析,人的一腳向前伸邁,腳未落地之前兩腳朝向應該有一定的角度才符合自然合理的人體運動規律。所以,太極拳套路中的弓步連續進步,一腳向前伸邁時另一腳應該有一定的外撇。按照外撇的腳是否承載體重,可以分為虛腳撇腳和實腳撇腳兩種。實腳撇腳的進步存在於正在進攻的拳式中間,如搬攔捶的搬後接攔捶的步法,在太極拳中是較少的。因為太極拳所有單個拳式都是包含着接勁、沾黏連隨和發勁整個過程的,而接勁、沾黏連隨是需要前腳有一個『虛』的過程的。太極拳的弓步連續進步多是幾個單個拳式的重複,不是連環拳式,這樣的弓步都是屬於虛腳撇腳的,不同的只是『虛』的程度而已。這種虛腳撇腳的進步大致有三種類型,一類是如摟膝拗步這樣需要化解後正面發勁攻擊的進身,一類是如野馬分鬃這樣需要化解後先貼靠再橫挒發勁攻擊的進身,一類是如玉女穿梭這樣需要在側化的同時發勁攻擊的進身。雖然與上肢武術動作配合的弓步進步有多種形式,但大致的過程步驟都是基本相同的。以下主要以摟膝拗步這類拗步正弓步為例來加以討論。
  由於武術動作用文字敘述,步驟分述太細往往會造成繁瑣使人理解困難,所以本文將一個弓步形成過程分為六個步驟作提綱挈領的簡要敘述,再將具體細節作詳細介紹。下面以已經形成的右正弓步開始敘述。
  右正弓步的規格是:①兩腳前後分開,右腳在前,腳尖向前,兩腳的橫向距離可在兩腳內側前後方向直線的兩側至兩腳的最外側橫距與兩肩的橫距同寬;②左腳尖外撇約45度左右,向後自然伸直,右腿屈膝約90度至135度;③胸腹正對前方,兩肩的連線與兩胯的連線、兩側肩胯的連線分別各成平行線,因此右胯前的腹股溝向內向後縮,左胯後的臀紋溝向內向前縮,從而左右臀部的形狀大致相同,右小腿約與地面垂直。
  弓步進步過程的步驟如下。
  1.以沉引起右腳向前蹬地作為動力,引起略有左移的左胯為軸使軀體右轉並略後坐,因而帶動右胯向內向後縮,從而同時帶動右腿伸直、右膝向外轉動和右腳尖外撇。
  【說明】
  ①所謂的『沉』是指氣沉丹田沉蓄於腹部的內力通過腰骶部向下沉送。腳蹬地主要是腳跟蹬地,必須由沉引起,不能由右腳的局部力量主動蹬地,不然就違反了太極拳理法要領而『手足自動』使用『力』了。
  ②在右腳蹬地的作用下,身軀先以右胯為軸略微左轉使左胯向左後移,同時促使左膝略微向外轉,然後再以左胯為軸,軀體右轉帶動右胯後移內縮形成軀體後坐,同時帶動左膝和右膝都向右轉,右腳尖外撇。右膝和右腳尖的轉動不能主動。另外,右腿的伸直不是完全伸直,更不是挺直。
  ③身軀不能主動後坐,必須是被前腳推動後坐的;身軀不僅不主動後坐,而且右胯還有維持原來位置的前撐。太極拳中的身軀必須總是對其移動反應形成對抗,如前腳推動身軀向後,身軀就反應為向前撐,體現了『有前即有後』。如果身軀主動後坐、右胯主動後移,前腳與右胯會有脫節感,由腳而上的勁力傳遞就被破壞,容易形成前腳只能後退、後腳不能提起的『雙重』。只有『沉』引起的右腳向前『蹬』與右胯向前『撐』引起身軀後坐,在身軀後坐的過程中,後腳才仍然可以靈活地提起向側方或後方移動,而前腳的『沉蹬』一消失,前腳也可以立即向前或向後移動,從而形成前後兩腳都能夠輕靈提起移動的『偏沉』。
  ④身軀後坐不是整體的後退,身軀後坐雖然也有後移,但實際上後移很小,似乎外形動態上身軀右邊明顯後移,但身軀軸線的着地點仍在原處附近側移,腿腳的表現是左膝在原地下降,甚至還有前移。如果是整個身軀向後退的移動,則表現為身軀軸線着地點和左膝也都後移,左膝沒有下降而有上抬。由於進步一般總是快於退步,所以這樣的動態不可能化解掉前方敵人進步的攻擊,更不可能達到引進落空的武術目的。
  ⑤必須以左胯為軸使軀體右轉,就像過去的用手牽拉小石磨,右手將小石磨的手柄由右前往回向自身牽拉時身軀移動的情況,左胯後坐略有左移和身體右轉,不能以腰脊為軸使軀體右轉,但又必須以由下向上傳至腰脊部的力量使軀體右轉,這樣兩胯才都能夠放鬆。這一動作的武術企圖是沾黏連隨的引進落空,只有這樣做,軀體後坐右轉才能靈活地化解掉前方敵人的攻擊,從而具有引進落空的武術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太極拳古拳譜中的『氣如車輪,腰似車軸』的意思是指腰脊是『氣』(就是引起動作的勁力)的傳遞樞紐,不是說腰脊是身軀轉動的軸,腰脊帶動肢體必須體現為胯帶動肢體。太極拳中,腰脊幾乎是不成為軀體轉動軸的,不然是不可能完成沾黏連隨的。因為如果腰脊成了軀體轉動的軸,必然軀體右轉時右肩後移、左肩前移,就使得左肩外側正對向前方的敵人了,這樣不僅不可能有沾黏連隨的武術效果,而且會在原地形成挨打的背勢。現代許多練太極拳者誤解了『腰似車軸』的意思,練拳中總是以腰脊為軸轉動身軀,這是錯誤的。
 2.以沉引起的左腳向後蹬地為動力,推動身軀向右前方移向右腳。
  【說明】
  ①這個步驟的目的是將身體重心基本上移向右腳。
  ②必須以沉引起的左腳蹬地的動力通過腰骶部推動身軀向右腳前移,腰骶部必須有維持原來位置的、與移動方向相反的後撐,不能以右胯或身軀主動向前、或右腿主動屈膝形成身軀移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兩胯都放鬆靈活,不然就是『手足自動』使用『力』,違反『有前即有後』等太極拳理法了。
  ③身軀向右前移必須追求胯的平移,如同坐在移動的凳子上移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步法的『偏沉』,防止『雙重』。
  3.繼續以沉引起的左腳蹬地為動力,推動身軀以右胯為軸右轉,然後以右轉的身軀拖動左腳至腳跟提起離開地面。
  【說明】
  ①左腳蹬地至引起身軀發生右轉就結束,左腳跟提起並且外展是被身軀右轉帶動的,不是左腳蹬地推動的。
  ②此步驟的目的,一是使身體重心完全由右腳支承,身軀以右胯為軸的右轉以體重完全移動到由右腳承擔為度,身軀右轉要儘量小,右轉過大容易形成左肩外側正對向前方敵人的背勢。二是為下一個動作的左腳由身軀反向帶動前移創造條件。
  4.身軀以右胯為軸向左迴轉,反向帶動左腳經過右腳內側向前伸至腳跟着地。
  【說明】
  ①身軀往左迴轉是借兩胯放鬆不用力自然自動形成的,不要由右胯主動用力向右轉動身軀,右膝不能隨身軀的往左迴轉向前轉,這樣可以充分保證身體重心的穩定。
  ②單腿承擔體重、以右胯為軸轉身帶動左腳移動的整個過程中,左腳被帶動是由身軀往左迴轉的反作用自然引起的,左腳移動的方向與身軀轉動的方向正好相反,只有這樣左腳移動才能『輕靈』,左腳跟落地才能『悄然無聲』。左腳移動的軌跡會形成一段圓心在左外側、弧度由左後方向右腳內側再向左前方的弧線。由於體重完全由右腿承擔,身軀的中軸線幾乎落在右腳中,所以左腳經過右腳內側時,兩腳的間距約小於身軀橫距的1/2。左腳的移動不能由左腳的主動用力形成。
  ③左腳被身軀反向帶動向前運動中,腳踝要始終自然放鬆不用力,左腳由後方被帶動移於近右腳內側過程中腳尖自然垂下,繼續由近右腳內側被帶動向前伸至腳跟着地的過程中腳尖自然蹺起。左腳在運動過程中必須離地面較近,如貼着地面探索狀向前運動。
  ④左腳向前運動過程中要尤其注意圓襠(裹襠),表現為臀部縫與下襠部的張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左腳跟着地時左腳與右腳有一個橫向間距,並且左腳尖正對前方。
  ⑤雖然弓步前後兩腳橫向間距越大,下支撐面積也越大、穩定角也越大,但如果間距過大身軀就不可能沿前後向的直線移動,如果沿前後向的直線移動,身體重心垂線就會移出下支撐面而站立不穩,為了避免失去平衡,身軀就會沿斜朝向左腳外側的前後斜線移動,形成的弓步不僅會使左胯甚至左臀外凸,而且容易形成『雙重』、勁力傳遞不順遂等,從而妨礙沾黏連隨和發勁。太極拳穩定身體重心不是依靠穩定角大有利於頂抗,而是依靠動步或不動步之步法靈活的沾黏連隨,所以增大兩腳的橫向間距對於太極拳而言是得不償失的。而對於太極拳的沾黏連隨和發勁站穩而言,兩腳的橫向間距並不需要太大,甚至對於某些人——金仁霖先生根據葉大密先生的傳授認為——弓步只要兩腳在前後向直線的兩側,沒有橫向間距也可以。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因為這樣的弓步,前腳與外撇後腳兩腳的最外側橫向距離已經達到30厘米左右,比人身軀橫向尺寸小不了多少,滿足站立穩定的要求是足夠的了,而為了滿足沾黏連隨和發勁的要求,前後兩腳的橫向間距必須首先滿足動作6之身軀前移符合前後向直線移動的要求。所以,盲目地追求太極拳弓步兩腳的橫向間距大是不正確的。
  ⑥上述1至4的步驟也適用於站立位的左腳前伸,只不過站立位的左腳前伸還有身軀由右腿支承的不向前移動(也就是身體重心始終落在右腳)的向下坐,左腳必須要由身軀的下坐有坐在下降凳子上的牢實感與左胯內縮催動下提起和探索狀的向前伸,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左腳移動『輕靈』,因此着地腳必須有『落地生根』的沉穩感。如果沒有軀體的沉、轉與胯內縮,單憑有的人所說的『脊背之氣』提起腳,那是違反太極拳理法的『主動自動』。又因為腳前伸時腹和腰骶部之『命門』是不允許向前運動的,所以有的人所說的此時『命門向前走到極限』也是錯誤的。又有的人說太極拳中腳的移動是『實胯托着虛胯將腳前送到位』,從籠統的理論上講這句話沒有錯,但如果將這句話理解為腳與胯的移動是同向運動,那就表現為移動腿局部用力,移動腳是不可能『輕靈』的。『實胯托着虛胯將腳前送到位』必須表現為胯與腳的運動方向相反,這種相反相成的運動規律在太極拳中有很多表現,比如腰脊催動手向前運動,並不是腰脊也向前運動,相反腰脊是向後撐,所謂『命門後突』。至於有的人說太極拳邁步要有『太空行走』感,就是身體重心消失後身體豎直與沉穩失去的移動,一般的想像就是『飄浮』,則是太極拳絕對不能允許的,必須明白太極拳的『輕靈』是包含着身體豎直和一腳沉穩的。
  5.身軀繼續以右胯為軸向左迴轉,造成左胯內縮,並帶動右膝向前轉至朝向近正前方,身軀則完全朝向正前方。
  【說明】
  ①這一步驟是體現發勁攻擊的動作6之前必不可少的準備。
  ②由於左腿被左胯反向離地拖動過程中左胯的放鬆減少,這一步驟可以使得左腳跟着地後兩胯立即恢復自然放鬆,左胯的腹股溝會有內縮下墜的松沉感,右胯後的臀紋溝會有擠壓的向下牢實沉坐的感覺。右膝朝向近正前方是身軀以右胯為軸向左轉所帶動的,從而使得右膝與外撇之右腳尖的朝向出現了角度,這樣有利於兩胯都放鬆,有利於動作6右腳向後蹬地時右膝不容易受傷和右腳的勁力順遂向上傳遞,並可保證動作6中身軀是沿前後直線、朝向正前方移動的。有人認為成正弓步時後膝與外撇之後腳尖的朝向必須一致,筆者認為這樣做兩胯都不可能放鬆,後膝也容易受傷,顯然是錯誤的。
 6.右腳向後蹬地推動身軀向前移,直至形成左弓步。
  【說明】
  ①這一步驟從開始至結束都體現為發勁攻擊的模擬(當然習練中一般是不爆發勁力的)。前腿不能主動向前弓,弓步形成時還必須有向前蹬撐、阻止身軀繼續向前移動的反應。身軀向前移動必須在『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的作用下,由右腳向後蹬地催動髖骨前移引起,腰骶部不僅不能主動向前移,而且應始終向後撐靠『命門後突』。右腿向前推動身軀的着力處是髖骨的右胯關節,表現為右胯後的臀紋溝處擠壓感尤其大,臀紋溝的角度也隨着身軀前移越來越小而向內凹陷進去,至弓步形成時兩臀後部形狀相差不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始終『立身中正』。要避免身軀前移中臀紋溝幾乎沒有角度變化,而體右髂嵴處的腰部卻隨身軀前移出現了彎曲而發生左臀後部豎、右臀後部很斜的凸臀。
  ②右腳蹬地推動身軀前移過程中,膝部必須先略有下降,如同是車輪前進,從而保證身軀向前移動如同坐在移動的凳子上平移,這樣一可以保證身體重心移動穩定,二可以保證由後腳而始的勁力正對前方順遂貫通,三可以使被動前弓的左腿膝蓋承受的力很小,從而不容易受傷。這樣可感覺到動作中承受體重最大的是右臀紋溝處和右腳的小腿部。當然,這個動作必須以動作5中的右膝儘量朝向近正前方作為保證。
  ③身軀必須是朝向左腳內側緣的正前方移動,前移過程中兩胯必須是同步的,或左胯的前移略小於右胯的前移,左胯的前移必須完全被動,只有這樣才能始終保持胯的放鬆內縮,從而體現葉大密先生根據楊澄甫先生之傳授所說的身體的中間與兩肩『三豎線齊頭並進』的『專主一方』。弓步形成時,從俯視角度看,左大腿的外側面與右腿的外側面是兩條前後向的平行線,身軀軸線在這兩條平行線中間的下支撐面中,左胯的腹股溝處充分內陷,前小腿是垂直的,膝蓋不會前突,更不可能前突超過腳尖;右胯後的臀紋溝應充分地向前內陷,從而使得身軀『立身中正』,這樣可以保證雙手前按之兩手的位置在前弓腿膝蓋兩側的上方,摟膝拗步的單手前按之手的位置在近前弓腿膝蓋內側緣的上方,與鼻尖前後相對。
  ④這樣形成的弓步,在身軀基本不動的情況下,前弓腳可以提起向前躍進或後退,後腳也可以提起向前移動或後退,這樣的弓步才是『偏沉』而不是『雙重』的。前弓腳之所以可以提起移動,是因為後腿仍向後沉蹬、腰脊仍向後撐靠,在這樣人體內力的作用下,人體實際體重可以由後腳支撐。後腳之所以可以提起移動,是因為人體一旦消失向後的內力而將內力向前促使前腳沉蹬之力增大,人體實際體重是落在前腳的。
  上述步驟其實是一氣呵成完成的,很難作截然的步驟分別。初步如此鍛煉,動作幅度應該適當大一些,腳向下沉蹬的力度和時間要長一些,這樣便於體驗、有利於條件反射的形成。隨着熟練程度的提高,動作幅度會自然地越來越小,腳向下沉蹬的力度和時間也會自然地越來越少。初步如此鍛煉者如果追求動作幅度小則不利於學習,而隨着熟練程度的提高,刻意地保持明顯的動作幅度也是錯誤的。達到純熟程度時這種動作的細節情況,別人往往是難以憑觀察了解清楚的。
  野馬分鬃這類進步,其武術企圖需要先不是發勁的貼靠,在左弓步形成的瞬間再發勁橫挒攻擊,所以動作5中身軀不是完全正對前方,在動作6結束瞬間再以由左胯為軸身軀左轉,以保證挒的威力充分發揮。而玉女穿梭這類進步,則由於武術企圖需要側化的同時發勁攻擊,所以,動作5的以右胯為軸的身軀向左轉的幅度要大一些。這兩類弓步與摟膝拗步類的弓步略有差異,六個步驟則是基本相同的。
  當前太極拳界中,以右弓步形成後為例的弓步連續進步,許多人的表現可以用一本講座教材性著作的說法來歸納,那就是:
  ①『左腿稍屈,身體重心後移於左腿,右腳尖翹起外撇』;
  ②『上體右轉,身體重心前移於右腿,右腿屈弓,左腳提起收至右腳內側』;
  ③『上體左轉,然後左腳向左前方邁出一步,腳跟落地』;
  ④『身體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前弓,左腳踏實,右腿自然蹬直成左弓步』。
  按照這樣的敘述完成整個動作的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拳病,所有動作都往往是主動自動的行為。此外,動作①中的『重心後移』絕大多數都成了沒有轉身的整個身軀後移,喪失了沾黏連隨的武術作用。動作②中的身體前移往往上體右轉過度,也喪失了沾黏連隨的武術作用。動作③中的左腳向前方邁步,使兩胯不能放鬆;有人左轉身與左腳前邁同時,身體重心往往控制不好發生前移,因而前腳落地如『重濁有聲』;而右膝大多與右腳尖的朝向一致,膝蓋容易受傷。動作④中的身體前移軌跡大多發生微微上凸的弧形而不是平移,反映為身體重心的浮起;並且前弓腿的膝蓋承受的力很大,膝蓋容易受傷。大多這樣的進步又兩腳間距過大,結果雙手前按成了前弓腳同側的手就在前弓腳的上方,胸部沒有與前腳尖相正對,摟膝拗步向前按的手掌往往與前腳相距了一個兩腳的橫向間距,與自己的同側耳朵前後相對,與武術要求不符合。而且這樣的進步,如果前方受到拖拉,前腳根本不可能靈活地提起前躍而形成了『雙重』,所以這樣的步法是不符合太極拳理法的。而本文介紹的弓步連續進步,動作前部分與弓步形成時各體現了太極拳所特有的沾黏連隨、發勁等武術特性,體現了『不用力』、『手足不自動』、『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進之則愈長』、『氣如車輪,腰似車軸』、『有前即有後』、『發勁須沉着松靜,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八面支撐』、『輕靈』等太極拳的經典理法要領。太極拳的正弓步連續進步應該是這樣鍛煉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