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光明日報】 漢字古今傳承,歷史悠久,承載着華夏文明幾千年,這是中國人的驕傲。近年來關於漢字簡繁問題的話題,再次升溫,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這是好事。而其中簡體字只有幾十年的說法,似與史實差距較大。
查看現有的歷史資料,無論是出土文獻還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簡體字的歷史不是幾十年,而是幾千年,簡體字古已有之。例如,從商代甲骨文開始就能見到當今簡化字『從』的身影:兩個人一前一後,表示跟從的意思;而繁體的『摹背魷值氖奔湎嘍越賢(大約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裏就有象形的『網』字;在東漢的【說文解字】中以『網』為正體。又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蟲』的字形,地下出土的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銀雀山漢墓竹簡以及東漢的許多碑刻,昆蟲的『蟲』大都寫作『蟲』。其他像『電、雲』等簡化字,其源頭也都見於甲骨文、金文。
漢字發展的史料足以證明,自從有了漢字,就有了簡體,而簡體與繁體的並存從漢字產生就是客觀存在。例如,『眾』和『』出現的歷史都能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都是會意字,『眾』的寫法是:三『人』並列;『\』的寫法是:『日(周代訛為「目」)』下三『人』。經過後代的字形演變,『\』已經完全看不出是『日』下三『人』了,『眾』由並排的三『人』寫成上邊一『人』下邊兩『人』,『人三為眾』,會意猶存。籠統地說,簡體字的歷史跟繁體字一樣長。
漢字經過從甲骨文、金文到隸書、楷書的演變,記寫漢語的功能在提高。簡體字只是漢字的另一種寫法,在漢字發展演變中陸續形成,在長期使用中優勝劣汰,逐漸定型化。現行的簡化字表更多地體現為對歷代簡體字的一種歸納整理和篩選確認,其中絕大多數來源於歷代的『俗字』和『手頭字』,即歷代簡體字,不少字早已進入古代字書。例如:『麥』字見於戰國末至秦代抄寫的睡虎地秦簡及漢代的居延簡和碑刻中,被收入南朝的【玉篇】;『禮』字在漢碑中常見,被作為戰國古文收入【說文解字】;『塵』字最早見於唐代的敦煌變文寫本,『筆』字最早見於北齊的雋敬碑和房周陀墓誌,這兩個字均被收入北宋的【集韻】;『糴(買進糧食)』和『糶(賣出糧食)』,被收入唐代的【干祿字書】;『糧』字見於【墨子・魯問】等先秦古籍,在東漢碑文中也多見,被收入【玉篇】;『遞』字也被收入【玉篇】;『猶』字見於唐代敦煌變文和元代抄本【京本通俗小說】,後被明代字書【正字通】收入;『遷』字最早見於宋代刊行的【古列女傳】,後來也被【正字通】收入;『戰』字見於明末的官府文書檔案【兵科抄出】和清初的【目連記彈詞】,1932年的【國音常用字彙】收入其中。
不少簡化字源於草書的楷化。例如:『婁』字來源於漢代草書,歷代書法家筆下多有與『婁』相似的草書寫法,楷化後的字形最早見於宋刊【古列女傳】,後來收入【國音常用字彙】;『長』字也源於草書,最早見於漢代史游書寫的【急就章】和居延漢簡、敦煌漢簡;『夢』字也源於草書,可見於北宋蔡襄、明代李卓吾等人的書法作品,又見於元代刊本【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後來被【康熙字典】收入。其他像『時、東、樂、夾、書、學、覺、為、孫、廢、盡、層、辦、攙、導、鄧、鳳、壞、聯、鄰、傷、實、執、樹、應』等等也都是在歷史上草書楷化的字。
【宋元以來俗字譜】中匯集了很多簡體字,寫法跟現代的簡化字相同或相近的約有一半以上,如:『實、寶、禮、聲、會、憐、懷、攙、羅、聽、萬、莊、夢、陽、雖、醫、鳳、義、亂、皺、台、辦、戰、歸、黨、辭、斷』等;清代雍正皇帝在批對曹雪芹祖父抄家的公文裏還曾使用『禮、爾、亂』等簡體字;太平天國政府機構也曾採用唐宋以來有生命力的簡體字,如『蟲、國、飢、彌、為』等;1935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收有2400多字,1936年容庚的【簡體字典】收有4445字;陳光堯的【常用簡字表】收有3150字;1937年前北平研究院字體研究會發表【簡體字表・第一表】,約1700字,大多采自宋元以來戲曲小說刻本上的字形。新中國成立以後由國務院批准公佈使用的簡化字是在千百年來形成的簡體字的基礎上產生的,歷史淵源悠久,承繼脈絡清晰。在應用中出現的少量問題可以用多種辦法加以解決,不會影響其正常發揮記寫漢語的功用。
漢字逐漸由圖形化、線條化走向筆畫化,經隸變後很多字已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難以會意的會意字;由於古今音的變化,有些字已由原來的諧聲變為不諧聲或不大諧聲,這種變化並非始於當代簡化字。例如:『』與『龍』,在小篆裏就已分成左右兩部分,看不出是龍的象形,繁體的『』和簡化的『龍』都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無論是繁體的『』還是簡化的『為』從篆書開始就很難看出是『人手牽象』的會意字了;『f』是形聲字,其聲旁在現代已很難發揮標音作用,簡化的『遞』其聲旁與現代讀音反而吻合;『燕』和『焦』都是傳承字,不存在簡繁問題,但由於字形的演變,二者下邊的四個點由原本不同變為相同,前者的四個點原本是形象的燕尾,而後者的四個點代表的是『火』。諸如此類都跟是否簡化無關。(程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