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5|回覆: 0

[漢語教育] 詩詞鑑賞中常見典故和意象(2)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0-6-8 14: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情詩論壇
11、梅花『以花貴,自戰國始』,到梁、陳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詠梅詩。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大都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于贈別,尚無明顯的象徵寄託。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徵。張耒:『何以伴高潔,清曉頌【黃庭】』;張澤民:『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肌膚姑射白,風骨伯夷清。』蘇軾:『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託了一種高潔的品格。
  
  12、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也。』後世詩歌常用松柏象徵孤直耐寒的品格。劉禹錫:『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李山浦:『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裏聞。桃李謗她真是佞,藤蘿攀爾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徵高潔的品質,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
  
  13、杜鵑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鵲』的神話傳說。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淒悲,動人肺腑,名為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繫在一起。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14、烏鴉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小令【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15、蟋蟀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於【詩經。豳風。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緻:『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準備冬衣以至懷念征人等聯繫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後的惆悵。
  
  16、猿啼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徵着一種悲傷的感情。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酈道元【小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他們都藉助於猿啼表達這種傷感的情緒。
  
  17、關山關塞山河。關,關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梅花落』為曲子名。意思是請問笛聲飄到哪裏去了呢?風吹着悠揚的笛聲一夜間就間就飄滿了邊塞大地。
  
  18、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淒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淒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就不再列舉了。
  
  19、明月、白雲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杜甫詩【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這兩句也是借白雲明月,寄託對友人的懷念。劉長卿【謫仙怨】:『白雲千裏萬裏,明月前溪後溪。』寫別後相隔之遙與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雲,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帶給千裏萬裏之外的友人。至於對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謝莊【月賦】:『隔千裏兮共明月。』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等等。
  
  20、水在中國古代詩歌裏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