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6|回覆: 0

[漢語教育] 母語教育:構建和諧的文化人格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07-11-16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教育報
母語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標誌。在當前人們普遍贊同『軟實力』觀點的情況下,我們來深入探討基礎教育中母語教育的文化使命,是非常有意義的。對語言文字使用能力的培養和健康人格的塑造是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又因為母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母語教育必然肩負着神聖的文化使命。  
讓母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基礎教育階段是人生的起始階段。一個人在這個時期所形成的語文素養,對於他將來的成長和發展具有奠基意義。因此,任何國家都非常重視基礎教育中的母語教育。
『基礎』,首先表現在對漢字的認讀和書寫上。學習漢字,有兩個問題必須明確:一是數量,二是使用。目前,我們要求中學生熟練掌握3500個常用字,這個要求並不高,但是學生掌握得究竟如何,目前還沒有一個大面積調查的結果。廈門大學中文系的一個教授說,他們曾對新入學的大一學生進行過3500個常用字的測試,主要測試對字音和字形的掌握程度,結果是60%的學生不及格。由這3500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含成語),中學生究竟能掌握多少?現在也還是一個未知數。字和詞語,是語文能力的『核』,這個『核』不牢固,語文能力就有輕飄之感,必然影響到整個語文的學習。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一個小學水平的孩子就能認讀很多字、詞,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總字數是2720個,除去重複,單字2000個左右,在促進兒童識字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只要我們牢牢把握住了字、詞關,就等於為完成母語教育的文化使命夯實了基礎。
再說漢字的書寫。它是語文教育的『命根子』,語文教育的一個特殊任務,就是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漢字書寫能力。要想掌握漢語字、詞,離不開書寫。現在,學生直接書寫漢字的機會越來越少,電腦替代了手寫,作文直接交打印稿,或者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給教師。這一現象令人憂慮。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漢字直接書寫的優點是其他任何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祖先創造漢字就是讓人來書寫的。只有在動手書寫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感受到漢字的美:間架結構美、音形義結合美、線條流動美、和諧美、佈局美,等等。同時,漢字書寫也是認同祖國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都德在【最後一課】中寫道:『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個認識太深刻了!
當然,僅僅滿足於對漢字的認讀和書寫是遠遠不夠的。古代漢語的精粹語言養料和經典作品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都需要學生去積累、吸收、內化。現在很多學生背英語很賣力,背古詩文就頭疼,這種現象不好。我們要想辦法提高學生背誦經典作品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這方面,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目前,高考規定了背誦的篇目,對強化學生的背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數量上看,篇目還可以再多一點。語文教育的文化使命,還應該更加具體地體現在教師引導學生對漢語語言養料的積累和吸收上。
讓語文教育培育學生的美好心靈
中學階段也是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形成的時期,是情感發展和心靈成長的關鍵時期。以漢語言書寫的許多作品可以幫助學生實現這種成長。
作為一個中國人,生活在祖國的文化土壤之中:面對內憂外患,又遭受打擊,該怎麼辦?那就去讀一讀屈原的【離騷】吧。面對權貴的戲弄,理想破滅,該怎麼辦?那就去讀一讀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吧。仕途坎坷,心情抑鬱,該怎麼辦?那就去讀一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吧。另外,像【出師表】、【陳情表】、【進學解】這些美文,直到今天都是學生精神成長進程中不應該逾越的佳作。我們在閱讀這些優美詩文的同時,也是在認識和感受中華民族的精神品質,對於培育學生美好的心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讓中學生閱讀古人的作品,目的並不是讓學生成為古人那樣的人,而是為構建個人的精神文化大廈積累建築材料,即塑造『文化人格』。語文教育的文化使命可以表現為弘揚『民族文化』和構建『個體文化』兩個方面。『民族文化』是根基、是源頭;『個體文化』是枝葉、是長流。『個體文化』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歸屬於『民族文化』,二者相互依存。語文教育的文化使命,更加深刻地體現在對『個體文化』的構建產生積極的影響上,體現在文化立人和人格塑造上。
語文教育的這種人格薰陶,是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揣摩、涵泳和感悟實現的。那些生動感人的語言文字滲透到學生的情感世界中,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潛移默化,滋養浸潤,淪肌浹髓。就我個人的教學體會而言,不抓語言的教學容易出現課堂走空,是語文教學的大忌。精神層面的東西是附麗於語言符號之上的,抓了語言,精神跑不了;只抓精神,容易丟失語言。
給學生呈上原汁原味的文化大餐
『文化人格』的構建過程,也是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揚棄』過程,學生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即便是【陳情表】、【出師表】這樣的千古名篇,也可能存在着與現代社會不相吻合的因素,存在着當代中學生不願意接受的因素。這就需要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優秀的情感品質是怎樣形成的?是由哪些基本元素構成的?教材編寫如何促進青少年情感的健康發展?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依據來編選課文呢?還是以弘揚傳統文化為目的來編選課文呢?還是二者兼顧呢?這實在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從語文教育的歷史上看,傳統的語文教育,在體現『主流文化』上做得比較好,但忽視了『支流文化』,尤其忽視了表現個性的『支流文化』。體現『溫柔敦厚』詩教的作品多,表現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作品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在學校教育中,儒家文化相對成了主流,使得今天的中學生普遍較少接觸【老子】,也很少讀【莊子】、【墨子】和【韓非子】。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像【游褒禪山記】這樣鼓勵冒險的文章鳳毛麟角,像李卓吾的【童心說】和趙壹的【刺世疾邪賦】這種具有批判精神的文章難以選進課本。其實,中華傳統文化中,並非沒有個性鮮明的代表人物,並非沒有鼓勵冒險、創新的佳作,並非沒有具備批判精神的名篇。仲長統的【昌言】、鮑敬言的【無君論】,都有針砭社會、解放思想的實際意義;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勉學】是勸學醒世的良言,文詞立意俱佳。
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極其豐富的、是多元的、是圓融的,是我們自己把它變得狹窄、單一、僵化了。語文教育要把傳統文化原本豐富的大餐呈現給學生,這也是其文化使命的內容之一。只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才能培育出個性鮮明的人,才能培養出各種傑出的人才,才能塑造和諧、健康的人格。
現代詩文的文化元素則更加豐富。『五・四』以後,封建文化中的糟粕遭到猛烈衝擊,『科學、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深入人心。當代社會,民主平等、尊重人權、重視生命、保護環境、和諧發展等先進的理念普惠眾生,這給中華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又一次大發展。
從歷史上看,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外來文化的加盟。從語文教育的角度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佳作,無論表現手法還是思想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了新的、很大的發展;外國文學作品的進入,使得文化的多元性更加明顯。今天的語文教育已經不是純粹傳統意義上的語文教育了,它加入了外國文化的元素,具有了世界意義。(■程翔 作者為北京大學附中副校長、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