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5|回覆: 0

[漢語詞典] 『可』的語法化及其動因(2)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1-2-24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13)詳曰:『公、王相去,一階而已,班列大同,安有天子三公可輒拜人者!(【三國志裴注・魏書四】)  
  錶轉折的『可』是由表加強語氣的『可』的用法發展來的。『可3』在唐代用例不多,而且和『可2』的區別往往要通過句義是否存在轉折來辨析。如:  
  這些例句中,可用於複句中,都存在前後相對或相反的意思,『可3』出現在複句後一分句句首,也就是兩類相對意思的銜接處。  
  (14)相見不相親,不如不相見。相見情已深,未語可知心。(李白【相和歌辭・相逢行】)  
  (15)登山猶自健,縱酒可多愁。好是能騎馬,相逢見鄂州。(朱慶徐【贈江夏盧使君】)  
  『可3』用於句子之中,兩個動詞性成分之間。例(14)『未語』就難了解,但卻『知心』;例(15)『縱酒』本為消愁,卻反倒『多愁』。『可3』處於這種句內意義相對的轉折處。  
  『可3』的這種用法到清代才多了起來。它既可單用,也可和其他關聯詞合用;既可用在一個句子中,也可用在小句與小句之間。但從句法位置上看,都是用在述語前的,仍是副詞:  
  (16)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說,你又何曾見過他?(【紅樓夢】第3回)  
  到清末的【兒女英雄傳】中『可2』還沒有發展出明確的連詞用法,『可』還是用在句中述語前。太田辰夫(1987:P303)指出:『僅用「可」一個字,古代就有表示轉折的用法……但是應該看作副詞。隨着時代往後,就看到了連詞化的例子。』作連詞的用法,是由錶轉折的副詞『可3』進一步虛化為僅表關聯作用的『可3』的。如:  
  (17)雖然我已經暈頭轉向。已經四肢無力,可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余華(余華【死亡敘述】)  
  從副詞進一步虛化,成了詞綴化,『可』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變為構詞的詞綴,1)前綴:跟單音節動詞結合,構成形容詞,表示意願或感情,如『可悲、可愛、可恨、可憐等;2)前綴:跟單音節名詞結合,構成形容詞,表合適,如『可心、可口、可意』等,是一種特殊的處於發展中的現象,從不定位語素趨向於定位語素,而具有了比較抽象、概括的意義,有時僅僅表示語法意義,這是實詞虛化的隱喻機制。  
    
  三、『可』的語法化動因  
    
  1 語義動因  
  實詞的虛化的重要機制是語義機制,也就是說實詞虛化是要以意義為依據的。『可』字由一個實詞虛化為構詞語素和虛詞,其跟語義有相當大的關聯。『可』的詞彙源義是『許可』,語法源義是『允許』。(邢志群2004)根據語義,『可』主要出現在謂語前,表示某事『可做不可做』。句法位置的確定,是『可』字語法化的前提。『可』由一個能願動詞逐漸演變成黏着在動詞或形容詞前,起修飾或強調作用的虛化成分。  
    
  2 語境影響  
  語境影響可以解釋『可』作反詰副詞的產生過程。『可1』表估價的『應該、應當』這一義項,是表明說話人的認識和評價的,本身帶有很強的情態意義,是說話人根據客觀情況或事理做出的主觀推斷,在先秦就已經被廣泛地用於反問句中。先秦,『可1』的雙重否定用法已出現,在『可1』出現於反問句和雙重否定句十分頻繁的環境下,它的助動意義逐漸弱化,表強調語氣的用法便出現了。  
  語境影響還可以解釋『可』由強調語氣發展出轉折功能。『可2』、『可3』在句中都用作副詞,所處的位置基本一致,更主要的是所具有的強調語氣也大致相同。二者的區別在於;『可2』表強調,從句法結構上看位置比較靈活;從語義上看,出現的語境比較自由,不一定需要前後的意思相反或相對。而『可3』作轉折副詞,必須用於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組或分句中。從『可2』到『可3』的發展來說,我們認為是由於『可2』處在詞組之間、句子之中或上下文銜接中轉折的位置,並在這個位置上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通過強調後一分句或後面的詞組,幫助轉折意義的表達,開始逐步出現錶轉折的義素。(作者:王素改 )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