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對於『窈兮冥兮』,一般把『窈』解釋為『深遠』、把『冥』解釋為『暗昧』。實際上『窈』在這裏通『幽』。當然『幽』同樣也可以解釋為『深遠』,但是在這裏其實還是『昏暗』之意。也就是說『窈』和『冥』其實義近,甚至義同,正如『恍』與『惚』二字。在上一章裏,老子云『惚兮其若海,恍兮其若無所止。』這個『海』已經解讀過,實際上就是『晦』,也就是『昏暗』之意,正是因為有一些本子把這個『海』解讀為『大海』,所以才會出現『恍兮其若無所止』的文本。事實上,此句在不同的版本裏是很不一樣的。如:
嚴遵本作『忽兮若晦",傅本作"淡兮其若海",範本作"澹兮若海",御注.英倫二本作"忽若晦",廣明.景福.室町三本作"忽兮其若海".李道純曰:"'忽乎若晦」,或雲'淡乎其若海」,非."謙之案:王.範本作"澹"字是也.王羲之本亦作"澹",碑本誤作"淡".說文:"澹,水搖也,從水,詹聲."與"淡"迥別."海",本或作"晦",為"海"之假借.書考靈曜:"海之言昏晦無睹."釋名釋水:"海,晦也.主承穢濁,其色黑而晦也."海.晦義同.此形容如海之恍惚,不可窮極.』
長期以來解釋,雖然提到『海』通『晦』但是仍然愛到『海』字的影響來解釋。如『海,晦也.主承穢濁,其色黑而晦也。』實際上,『海』通『晦』,並沒有含義上的關聯,主要是兩字古者都從『每』聲,讀作『昧』,故而通假。正是因為【老子】的版本在演變中,受到『海』字的影響,在流變的過程中潤色出了『恍兮其若無所止』的文字,事實上這一句的在不同的版本中也是存在極大的不同。
通過上面的解讀,事實上所謂『恍』、『惚』、『窈』、『冥』均是『昏暗不明』的意思,引申為『模糊不清』。
那麼『其中有精』是何意?所謂『精』者,有的解釋為『實情』,有的解釋為『精氣』,五花八門,不一而足。事實上『精』在這裏通作『情』。此句也就是當作『其中有情』。那麼帛本【老子】的出土也是一個明顯的證據。帛本【老子】此章作:『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老子為何要說『其中有情』呢?『其情甚真』和『其中有信』又有什麼關係呢?孔子說過『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看來這個『情』、『信』之間還是存在着關聯的。問題是此一時,彼一時,這個『信』和『情』在老子之時,具體如何含義如何?要破解之,則不妨從『其情甚真』入手。『真』在金文中才開始出現,而且寫法較少,可見其使用頻度並不高。但是另一個字在當時的寫法上與之相當接近,且出現要早得多,使用頻度也要高得多,這個字就是『貞』字。『貞』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頻繁的出現了,寫法多達147種之多。貞的本字即『鼎』,在這裏是指占卜用的火具,那麼此時已經引申為『占卜』之意,如『貞龜』、『貞吝』、『貞卜』。那麼在郭店出土的竹簡中『真』一律寫作『貞』,事實上,這一句的原文本來就是『其情甚貞』,故而『其中有信』,所謂『信』者,此處即『應驗』之意。那麼這個『貞』的原意也就是指『准兆』、『預兆』。【周禮•春官•大卜】云:『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注】云『兆者,灼龜發於火,其形可占者。』那麼這個『情』實際上也就是『實情』、『實事』。
老子說:『模糊不清啊,其中卻有實情,這個實情是個極準的預兆,它必然能夠得到應驗。』其實,『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是指物件而言;『其中有情』、『其中有信』,是指事件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