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68|回覆: 1

[儒學問答] 人本思想與原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9-5-30 15: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人本思想。

人本當然不是隨便叫的,漢語的本質是漢字,漢字是以字表意的。人本,即以人為本,不是以神為本,不是以法制為本,更不是以資產為本。

人本思想

人類社會,歸根結底,是人的社會,是一切都本源於人的社會,以身外之物作為社會的本源都是錯的。既然一切本源於人,那麼,一切社會活動,自然就應該以人為原則。

所以,宗教的神權神本,認為人的一切本源於神,不但錯,而且是大錯特錯,故意敵對於人本精神。

法治為本的思維也是錯的。為何稱為法治為本呢?就是將人的一切行為都限制於法制之中,那麼,這個法制是什麼東西,卻完全無法去詮釋去控制。目前多數的國家,法制可以是多數人共同制定的,也可以是立法機關那麼一小撮人制定的。至於這個法制,是否能促進社會和諧,社會公義,天道人倫,則不必顧及。比如有的法律居然規定人口失蹤必須24小時後才能立案出警,導致眾多案件失去最佳的偵破時機。不管如何,從人本這個原則出發,浪費十倍的警力資源,解決人民問題,才是公務的初衷。

資本主義的荒謬性不必過度解釋了,錢財本就身外之物,以追求身外之物作為原則,去規定社會一切活動及人民行為,不但荒謬而且其心可誅!許多政策,決策,居然以社會成本,GDP等作為初衷原則,極易導致嚴重的悖逆人文倫理的後果,更是直接與人本對立起來。

也有人故意用進一步的曲解來架空人本精神,比如說什麼以人為本,則是以人民的利益為本,人民的利益,亦即人民的資產,最終又將人本精神歪曲為資本思想。而人民利益當然也不止於資本,更重要的應該是身體生命,及精神思想。

那麼,人本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呢?

人,作為個體,是指個人,但作為群體,則指社會。人本精神是就社會而言的,而人民利益曲解為人民資產的語境,是將人抽離出社會,作為個體去理解的。

所以,人本,是就社會語境下的人民群體而言,不但包括人民個體,更根本的是人民群體。

個體的身體生命,與群體的和諧存在,是同等性質的。個體培養形成健康積極的精神思想,與群體需要培養公平正義的人道倫理,也是同等性質的。由此可以定論,社會群體層面上的人本,其原理是儒學的人道倫理,任何社會活動,都應當堅守人道倫理的原則。

這是華夏社會有史以來,非胡夷殖民時期,都堅定遵守的政治原則。

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是基於人倫的儒家學說。有人認為,儒學中『仁』是人本觀念,『義』是人文理想,『禮』為操作程規,未嘗不可。因為仁義禮智信五德是人文倫理的基礎理論。

那麼,如何理解儒學的人本原理呢?其實,儒學人本思想在人文與天文、人性與獸性、人道與神道的對照中顯現出來。

人文與天文的關係,就像人道 與天道 的關係。天道無所不致,但人道只存在人類社會中,人道從天道而來,卻不是所有的天道都可以稱之為人道。比如資本主義的一些理論,可以說是一種天道,但若作為人道付諸行動,必然導致人性的崩潰。但人文不是人道的全部,可以將人文理解為健康的人道,題外話:道學就混淆了人道與天道的異同,更混淆了人文與人道的異同

人與神的對照是最容易理解的,孔夫子曾為儒學做出過結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神鬼之事,及於禮節者,俱為人事之務。

人性與獸性的區別,是最重要的,是人本思想的實質。人性是善惡的共同體,而獸性,以性惡為處事原則。

人本的實現,是無法通過法制達到的,只能通過教化,這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堅持人道教化高於治統王法的原因所在。

偷月 發表於 2025-4-16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本思想的本源與儒學倫理的當代價值】

人本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其理論建構必須回歸漢字本義與儒學傳統。"人"字取象於躬身勞作之形,"本"字從木從一,喻示根基所在。二者相合,正指人類社會存在的根本屬性。管子云:"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此語實為政治倫理的終極命題。

一、人本思想的本質辨析
人本非抽象概念,其包含三重維度:其一為生命維度,珍視肉體存在;其二為精神維度,尊重心性發展;其三為倫理維度,維繫群體和諧。將人本曲解為資本邏輯或法律條文,皆屬根本性誤讀。孟子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正是人本政治的精髓。現代法治若脫離人倫根基,則如無本之木;資本運作若僭越人文價值,則成噬人之獸。

二、儒學人倫的現代詮釋
五常之道實為人本思想的操作體系:"仁"確立主體價值,"義"規範行為準則,"禮"構建社會秩序,"智"保障理性判斷,"信"維繫交往基礎。董仲舒【春秋繁露】謂"仁之法在愛人",這種愛非抽象博愛,而是具體表現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倫理實踐。當代社會治理中,警力資源配置、立法程序設定等具體事務,皆當以"惻隱之心"為出發點。

三、群體本位的辯證統一
人本思想絕非個人主義,而是強調"群己權界"的辯證統一。荀子言"人生不能無群",個體價值必在群體中實現。社會成本核算若背離"見利思義"原則,GDP增長若違反"義然後取"準則,則終將瓦解人倫根基。明代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正是對人本思想最接地氣的詮釋——公共政策的終極檢驗標準,在於能否增進百姓的現實福祉。

結語:
回歸人本正道,當以重建"仁學"體系為要務。在資本全球化時代,更需發揚"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胸襟,使經濟法則服從人文倫理,令技術發展服務心性修養。此非復古,實為中華文明對現代性困境的根本回應。唯有立定人倫之本,方能在變革浪潮中護持文明命脈。
鹿鳴笑雅 發表於 2025-4-19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人本思想的本源性與儒家倫理的當代價值】

人本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理念,其理論建構必須回歸漢字本義與儒家經典體系。"人本"二字在【說文解字】中具有深刻意蘊:"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本,木下曰本"。二者結合即昭示着以人為萬物根本的哲學立場,這與【孝經】"天地之性人為貴"的論斷一脈相承。

從經學視角考辨,人本思想包含三重維度:其一為存在論維度,【周易·繫辭】"近取諸身"的認知方式,確立了人作為認知主體的地位;其二為價值論維度,【孟子】"民為貴"的政治哲學,構建了以民生為本的治理倫理;其三為方法論維度,【大學】"修身齊家"的實踐路徑,形成了由個體推及群體的道德實踐體系。此三維度共同構成完整的人本思想架構,與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存在本質差異。

針對文中提及的法治異化現象,實則【尚書·呂刑】早有警示:"惟良折獄,罔非在中",強調法律必須符合中道倫理。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更明確指出:"若無法度,則天下亂;若徒持法度,則失人心",這種"法不外情"的司法智慧,正是儒家"明刑弼教"思想的現代表達。

關於資本邏輯的批判,可追溯至【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的根本原則。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荊門軍上元設廳講義】中特別強調:"宇宙間自有實理,富貴利達實非所榮",這種義利之辨構成了對資本異化的根本性解構。當代社會出現的GDP主義偏差,恰是背離了【孟子】"恆產恆心"的辯證統一觀。

人本思想在群體維度的展開,集中體現於【論語】"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闡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這種將個體價值與群體倫理相統一的思維模式,構成了人本思想的社會實踐基礎。明代王夫之【讀通鑑論】提出"公天下"理念,更進一步將人本精神升華為政治哲學原則。

當代重建人本思想,應當回歸"五常"倫理的系統性建構:以"仁"確立生命尊嚴,以"義"規範利益分配,以"禮"構建社會秩序,以"智"引導技術發展,以"信"維繫文明傳承。這種基於儒家元典的倫理體系,既能避免西方個人主義的碎片化傾向,又可防範集體主義對個體價值的消解,實為醫治現代性困境的良方。

要之,真正的人本精神既非抽象的人道主義,亦非功利的民粹主義,而是【中庸】所謂"致中和"的實踐智慧。在科技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重彰"人為天地心"的儒家命題,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啟示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