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09|回覆: 3

[儒家學說] 【論語】卷2為政第二詩解2周而不比執兩用中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7 21: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卷2為政詩解2周而不比執兩用中
題文詩: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者也;
退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子曰溫故,而知新也,可為師矣.
君子不器,德才兼備,達性暢情,通古達今.
子貢問曰:何為君子?:先行其言,
而後從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也者,
比而不周.君子至正.孔:學而不思,
則罔昧矣;思而不學,則殆疲哉.學思兼顧,
和而不偏.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執其兩端,
用中於民,君子兼顧.曰:,
知之,知之者也,不知,不知者也,
知也.子張,干祿子曰:多聞闕疑,
慎言其餘,則寡尤錯;多見闕殆,慎行其餘,
則寡;言寡尤錯,行寡,祿在其中.
【原文】
2·9 子曰:『吾與回(1)言,終日不違(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1)回:姓顏名回,字子淵,生於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歲,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2)不違:不提相反的意見和問題。
(3)退而省其私:考察顏回私下裏與其他學生討論學問的言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蠢。』


【原文】
2·10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釋】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過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隱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原文】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

【注釋】
(1)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釋】
(1)器: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結。
(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原文】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注釋】
(1)罔:迷惑、糊塗。
(2)殆;疑惑、危險。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2·16 子曰:『攻(1)乎異端(2),斯(3)害也已(4)。』
【注釋】
(1)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2)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詞,這。
(4)也已:這裏用作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攻擊那些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
(錢穆論語新解註:取兩端用其中,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原文】
2·17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2)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原文】
2·18 子張(1)學干祿(2),子曰:『多聞闕(3)疑(4),慎言其餘,則寡尤(5);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1)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生於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孔子的學生。
(2)干祿:干,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取官職。
(3)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4)疑:懷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譯文】
【譯文】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裏了。』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6-17 15:1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周而不比"章義理闡微

【為政】篇此章以顏回悟道為引,揭示儒家觀人、交友之要義。孔子言"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非謂顏回真愚,乃贊其"默識心通"之境。【朱子語類】解此云:"不違者,意不相背,有受而無問,非無問也,心解而不待發問耳。"顏回"退而省其私"能發明師說,正見其"聞一知十"之資,此聖門"心傳"之典範。

次段"視其所以"三句,實為儒家"知人論世"之方法學。"以"者,當下行為;"由"者,行事動機;"安"者,心之所樂。程頤【伊川經說】謂:"由者,其所從來;安者,其所歸宿。三事勘驗,則人心不可掩矣。"此三重觀人法,由表及裏,自跡溯心,與【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考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相發明,構成儒家完整的人格考察體系。

"周而不比"乃此章樞要。【集解】引孔安國註:"忠信為周,阿黨為比。"朱熹釋曰:"周者普遍,比者偏黨。"儒家交友之道,貴在"泛愛眾而親仁"的普遍性,而非"朋黨比周"的私狹性。此與【中庸】"執兩用中"相貫通——"周"者中道之廣,"不比"者偏私之戒。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點明:"君子之周,天理流行;小人之比,人慾錮蔽。"

今觀此章,可見儒家實踐智慧之精微:顏回"如愚"實為大智若愚的修為境界,"觀人三法"是由現象透視本質的認識方法,"周而不比"則是統合普遍性與特殊性的倫理原則。三者層層遞進,共同構成"為政以德"的實踐基礎。學者當知:觀人當如明鏡止水,交友須似青天白日,此即"執兩用中"在人際領域的妙用。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7-15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周而不比"章義理髮微

【論語·為政】載孔子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此八字實為儒家處世哲學之精要。朱子【集注】釋"周"為"普遍","比"為"偏黨",可謂得其三昧。然此中深意,猶待闡發。

考"周而不比"之義,實與【中庸】"執兩用中"之道相通。君子之周遍,非無原則之濫交,乃"和而不流"之中道體現。觀孔子論交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正見其周遍中有揀擇,普遍中含節度。程子謂"君子義以為質",此"周"字背後,實以義理為綱維。

至若"視其所以"三句,乃儒家知人之法的完整體系。"所以"者,當下行為動機;"所由"者,既往行事軌跡;"所安"者,心性根本所向。三者由表及裏,構成道德判斷的立體維度。王陽明【傳習錄】云:"如見人揖讓,須察其是發於本心,抑或徇於外儀",正是對此方法的實踐發揮。

顏回"不違如愚"之象,尤堪玩味。表面觀之似愚鈍,實則體現"默識心通"的為學境界。【周易·繫辭】言"默而成之,不言而信",顏子之"不違",正是德盛仁熟之徵。程頤謂"顏子之樂,非樂簞瓢陋巷,樂其天理流行",可作此章註腳。

今人處世,常陷兩弊:或圓滑世故而失原則,或固執己見而乏通融。孔子"周而不比"之教,恰為對治良方。曾國藩云:"立身以不妄語為本,行事以不苟且為要",庶幾近之。至若知人之明,在當代尤具現實意義。王夫之【讀通鑑論】有言:"聽其言而觀其眸子,人焉廋哉",正可與本章相發明。

要之,此章雖簡,涵攝甚廣。既明君子小人之辨,復示觀人之方,更蘊顏子求學之范。三者貫通,可見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實踐智慧。學者若能於此體認,則於為政之道,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熊季 發表於 2025-9-8 20:0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第二篇有言:『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此章乃孔子評述顏回之語,看似平淡,實則深蘊儒家觀人、察世之要義。夫子謂顏回『如愚』,非真愚也,乃大智若愚之象。顏回能終日聽講而無問難,似不能及,然其退居私室,於夫子所言默識心通,踐履於身,更能發明新意。此非機械記誦者所能為,實是德性內化、知行合一之徵。孔子以此點明:為學非徒逞口耳之辯,重在反躬實踐,默而識之。

繼而孔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此三語可謂觀人之法要。朱子【集注】云:『以,為也;由,行也;安,所樂也。』謂當審視一人當下所為,復考其既往行事之由,再察其心安於何處。如此由外而內、由跡而心,層層深入,則人之真偽善惡無所遁形。此非權謀之術,乃仁心明覺之照察。蓋儒家觀人,終以成己成物為歸,非為苛責他人,實為辨明君子小人,以正人心、敦風俗。

『周而不比』『執兩用中』雖未直出此章,然其精神實貫串於【為政】全篇。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朱註:『周,普遍也;比,偏黨也。』君子待人無所偏私,泛愛眾而親仁;小人則結黨營私,徇利忘義。此與『視其所以』章相呼應:若能以公心觀人,則不為私昵所蔽;若能以中道察事,則不為兩極所惑。故『執兩用中』非折衷鄉愿,乃權量精切、恰合天理之謂,如顏回之『足發』,正是能體中道、妙契心傳。

要之,此數章雖言觀人、為學,實皆關涉為政之本。為政非僅居位臨民,乃正己以正人之過程。孔子以顏回之例示人:政教之基,在於涵養德性、明察人心;而『視所以、觀所由、察所安』之法,既可識他人,亦當以之自省。若能如是,則私意無所容,而天下可歸於治。此即【為政】之深意:一切外王事業,皆從內聖功夫中來。

以上內容依您要求,以專業文風回覆,共約七百餘字。文中援引朱子集注等傳統詮釋,緊扣『觀人』『中道』等概念展開,力求體現儒學精微之義。若需進一步調整或補充,敬請指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