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卷2為政第二詩解2周而不比執兩用中 題文詩: 孔子又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者也; 退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曾曰: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子曰溫故,而知新也,可為師矣. 君子不器,德才兼備,達性暢情,通古達今. 子貢問曰:何為君子?孔子對曰:先行其言, 而後從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也者, 比而不周.君子至正.孔子有曰:學而不思, 則罔昧矣;思而不學,則殆疲哉.學思兼顧, 和而不偏.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執其兩端, 用中於民,君子兼顧.子謂由曰:誨汝知之, 知之而為,知之者也,不知而為,不知者也, 是謂知也.子張問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 慎言其餘,則寡尤錯;多見闕殆,慎行其餘, 則寡後悔;言寡尤錯,行寡後悔,祿在其中. 【原文】
2·9 子曰:『吾與回(1)言,終日不違(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1)回:姓顏名回,字子淵,生於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歲,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2)不違:不提相反的意見和問題。
(3)退而省其私:考察顏回私下裏與其他學生討論學問的言行。
【譯文】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蠢。』
【原文】
2·10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釋】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過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隱藏、藏匿。
【譯文】
孔子說:『(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原文】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
【注釋】
(1)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釋】
(1)器:器具。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釋】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結。
(3)小人:沒有道德修養的凡人。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原文】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注釋】
(1)罔:迷惑、糊塗。
(2)殆;疑惑、危險。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2·16 子曰:『攻(1)乎異端(2),斯(3)害也已(4)。』
【注釋】
(1)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2)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詞,這。
(4)也已:這裏用作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攻擊那些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 (錢穆論語新解註:取兩端用其中,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原文】
2·17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2)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原文】
2·18 子張(1)學干祿(2),子曰:『多聞闕(3)疑(4),慎言其餘,則寡尤(5);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1)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生於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孔子的學生。
(2)干祿:干,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取官職。
(3)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4)疑:懷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譯文】
【譯文】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