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22|回覆: 1

[中醫理論] 減肥與辟穀·開泰講中醫養生篇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6 14:3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減肥與辟穀·開泰講中醫養生篇
有食物,人不一定能生存,只有吃了食物,才能生存。食物豐富,人不一定能健康,只有飲食有節才能健康。飲食有節,大家知道不能吃多了,七分飽,但現實之中,因吃得不合理,吃多了導致的疾病很多。生活方式的疾病,主要是吃得不對引起的。

飲食有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不僅僅是飲食量的節,不要多,還包括了飲食種類的節。五穀為養,米麵是主食,是支撐生命的主要食物,節,絕不是不吃主食,只吃副食——牛奶、雞鴨魚肉、禽蛋,而是米麵為主,輔以五果、五畜、五菜。

食量之節,是飲食有節的重要內容。食量之節,不是標準化、規範化的統一之節,而是自我的饑飽感覺為根據,以不飽脹為原則的節。饑飽感應吃的動力,也是吃得合理的標準,全在自我的生命感應性。

飲食量的節,合理的根據在脾胃的感應性。脾胃的氣化功能不同,脾主運化升清,胃主受納降濁。每個人的胃的容量大小,決定吃的多少。不吃主食,甚至絕食,必然是脾胃衰敗,日久精氣竭絕,暴病、暴亡。

【黃帝內經靈樞·平人絕谷第三十二】:『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伯高在論述了胃腸容量之後,說到『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也。』

說兩句題外話。人們常常把形態解剖成為醫學評判的標準,而且總認為中醫沒有形態解剖。錯了,中醫有解剖,而且比西醫早得多,科學得多。西醫還在四體液中摸索的時候,中醫就已經對一些人體器官有了比較清楚的形態認識。

【黃帝內經靈樞·平人絕谷第三十二】:『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泄氣,出其精微,栗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二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為什麼中醫沒有沿着形態之路發展?我們應該把這個問題想清楚,而不是盲目地把形態解剖、實驗方法當成科學,當成先進的東西,把中醫科學化、實驗化。這不僅是中醫復興的根本問題,也是中國文化振興的關鍵問題。

醫學是術,不是道。醫學路線是由文化之道決定的。西方文化之道是物質利益之道,醫學走形態路線,服從實驗主觀,無論是理論發展還是臨床醫療,四體液→器官→組織→細胞→分子,都不把人當人,都缺乏尊重生命、尊重客觀的人文精神。

中國文化是天人合一、以人為本之道,中醫走生命路線,主觀認識不僅服從天人相應的客觀,而且以天人相應的客觀檢驗主觀理論。『天覆地載,莫貴於人』,中醫將星辰、日月的運行聯繫於人,四季氣候的寒熱聯繫於人,社會人事的勞逸苦樂聯繫於人,還有人自己的觀念德行等作為對健康的影響,生存環境中的所有因素與活生生的人聯繫起來,認識生命、認識人,形成生命關聯性的醫學理論。

不難看出,中西醫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截然不同的根本不在醫學理論,醫學理論不過是認識路線、認識對象、認識方法等的綜合結果,中西醫的不同歸根結底是文化之道的不同——中醫以人為本,西醫以物為本;是客觀基礎不同——中醫是活人、天人相應,西醫是死人、形態解剖;是認識路線的不同——中醫是自然狀態下的生命路線,西醫是實驗主觀的物質路線;臨床對象不同——中醫是活生生的人,西醫局部確定的形。由於文化之道的區別,中醫與西醫的客觀基礎、實際對象和認識路線、認識方法的不同,我們忽視了這些具有根本性的文化問題,繞開了這些決定文化本質的基本條件,在理論上去搞結合、去現代化中醫,結果只會是扼殺中醫,阻礙中國文化的復興。

解剖路線的認識對象不是活人是死人,是與泥土、石頭一樣的東西。泥土、石頭、死人,沒有生命,沒有『陰平陽秘』的能動性,沒有呼吸的升降,沒有飲食二便的出入,也沒有冬夏寒熱的感應,人事苦樂的情志,這恐怕就是中醫沒有走形態解剖之路的主要原因。

文化是人類的精神產品,是人的理性思維的產物,走物道還是走人道,重生命還是重財富,不是文化本身決定的,而是開創文化的古聖先哲決定的。

伏羲八卦天、地、人一體,開創了以人為本的中國文化之道,自然生命,生命自然,天人合一。所以中醫雖然在立學之初,有很先進的解剖知識,但還是走上了以人為本,天人相應的理論路線。

形態醫學的客觀基礎是肉體物質,不是活生生的人,臨床醫療的實際對象是局部形態。西方文化被財富論、國富論武裝起來,把物質利益當成文化驅動力,不尊重自然,不尊重生命,文化理論之中沒有活生生的人,在實踐運用之中,不把人當人,沒有人性。所以20世紀,製造了2次世界大戰,在形態醫學的理論主導下,還出現了活人解剖、活人實驗這樣慘無人道、滅絕人性的事情,如日本侵華時31部隊,美國的LSD和腦前額葉切除術實驗(參見:歹毒美國·開泰講中醫天命篇)等。

客觀講,形態為客觀獲得的認識,與自然完整性、多維聯繫的生命為客觀獲得的認識,各有千秋,各有優勢。中醫骨傷、癰瘍、眼科等形態認識就很重要,經絡穴位就是形態基礎上的認識,但中醫形態認識,沒有與自然完整性的活人相分離,沒有將形態孤立於多維時空的生存環境之外。分離後,孤立開,理論的臨床運用就要出問題。為什麼按照西方文化的路子,找不到形態意義上的經絡?客觀對象錯了,認識方法錯了。

活人是與自然萬物有着因應關聯性的生命體,要吃,要喝,要呼吸。吃喝、呼吸等是生命之徵,沒有生命之徵,即便形態是人的形態,標本時從人的形體上取下來的,也不是人了。

中國文化以維生、護生、養生為己任,中醫學以『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為目的。因為物質利益得追求,因為奢華生活的貪婪,文化偏離了維生、護生、養生之道,醫學在肉體物質分析上越走越遠。

在西方文化氛圍濃厚,形態醫學一統天下的文化環境裏,我們養生,首先要確立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生命觀,不為物質形態的桎梏所困。養生是理性有為,受文化觀念、個人意識的主導,沒有天人相應的生命觀,沒有『我命在我』的意識和智慧,有為不可能養生。

養生,落實在生,觀念錯了,落實在物,落實在肉,能養生嗎?從實驗室裏走出來,打破形態的枷鎖,放眼天地,放眼活生生的人,形成天人合一的生命觀,天人相應的疾病觀、養生觀,沿着『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生命之道,有所作為,才能養生。

養生有為,從吃開始,起居、情志、精神等理性有為,和於自然,適於我命是基本要求。

適者,節也。節,不是絕,而是適可而止。

脾胃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猶如草木之根,根深則葉茂。飲食有節,如水之潤土,不傷後天之本,不害生命之根;飲食無節,淫水浸泡,既傷後天之本,也傷五藏氣化。現在很多美食節目,博主狼吞虎咽,吃堆積如山的食物,千萬不要盲從。『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這是很有害的。

吃的合理性的問題,是在食物豐富起來之後,維生、護生、養生的重要問題。在農耕、養殖等文化之術出現之前,人們靠天吃飯,餓肚子是常有的事,所以生命演化出了耐饑寒的因應協調性機制,餓一點、冷一點,不會有傷害。農耕、養殖等文化之術,使人們擁有了生產能力,食物豐富起來,因吃得多而傷生殞命的情況時常發生。中醫根據這樣的生命事實,認識飲食與健康的關係,這才有了飲食有節、謹和五味的養生理論。

飲食有節,無須精確計量,以生命之應為依據,吃得合理就能做到。

吃得太多的直接傷害,主要是胃腸積滯,小兒易成疳積,成人易成痞滿。間接傷害,就是影響五藏升降出入的氣化活動,水谷精微不歸正化而化之為邪,在體內停積下來,日積月累,堵塞經隧之通路,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慢性病。

間接的傷害很多。飲食太多,進入五藏氣化的水谷精微太多,超過了五藏藏納、六腑傳化的能力和濡養皮毛脈筋骨等形體的需要,肝的疏泄、肺的敷布、心的生化、腎的藏納等都可能受到傷害,或停於肝,或生成痰,或壅滯血脈,或堵塞水道,癌症、脂肪肝、尿毒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便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之謂也。

寧少勿多,飲食有節特別需要注意。過去食物匱乏,要勤儉節約,寧脹出病也不能剩,現在食物豐富,要是吃得差不多了,就不要再吃,寧願剩也不能脹出病。光盤行動,是要少點菜、少做菜,適可而止,避免浪費,多了,脹出病來,就違背了光盤行動的初衷。

宋·朱佐【類編朱氏集驗醫方.養生雜論】:『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養性之術,常使谷氣少,則病不至矣。』

谷氣勝元氣者,吃得太多,吃得太好,水谷精微不歸正化,反化為痰濁濕邪,壅滯在肌肉血脈之中,所以肥而不壽。元氣勝谷氣者,飲食有節,水谷精微歸於正化,衛氣營血精津液得以充實,皮毛脈筋骨等內外的形態得到濡養,就能養生而壽。

【萬病回春】認為:『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精華,和凝上下,津液含畜,神氣安守,榮衛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病無由作。』

活人要吃,吃得合理,適可而止,謹和五味則養生。

飲食養生在節不在絕。可現世之人,把絕食——不吃主食或儘量少吃主食,喝水、蔬菜汁、水果等代替主食的方式來養生,生化之源絕了,生命之氣得不到補充,生命之神失去涵養,害莫大焉。

人人怕肥胖,是病不是病,都不吃主食以求減肥。肥胖不一定是病。肥胖病的病機是多樣的,有脾虛,有痰濁,有水濕,有氣鬱,不問青紅皂白,不吃主食,恐怕是肥減了,但後天之本毀了。

減肥,脾胃不可傷,水谷不可絕。

【黃帝內經靈樞·平人絕谷第三十二】:『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也。』

道家有辟穀養生的方法,通過絕飲食以養生。辟穀養生,有全辟穀——不吃不喝;辟水谷——只喝不吃;半辟穀——吃適量果蔬三種。

在辟穀過程中,通過導引吐納、靜心凝神,調動五藏氣化活力,可以使營養從清靜、自然的天地之氣中化生,維持生命需要。對普通人來說,不懂辟穀之理,不知辟穀之法,盲目辟穀,害莫大焉。

我們絕不要輕易去辟穀。辟穀是一門生命學問,不是簡單地不吃不喝,把不吃不喝當成辟穀,性命就可能不保了。

有的辟穀期間,可以合理飲食,吃一些補益氣血的中藥,如紅棗、核桃、胡桃、人參、桂園、荔枝、松子仁、花生仁和蜂蜜等。

辟穀不是簡單地絕食。天食人以五氣,人與天地相應,氣內外出入,呼吸導引吐納之術,具備了將自然之氣轉化為生命之氣的能力,才能辟穀。沒有辟穀的知識,也缺乏辟穀的正確方法,以為辟穀就是不吃,就大錯特錯了。

不要以為中國文化講辟穀,就以為養生就可以不吃不喝。吃是必須的,吃得合理,避免飲食變成垃圾,堵塞胃腸,阻礙氣道、水道、谷道才是正道,如【退庵隨筆.攝生】所云:『欲得長生,腹中長清;欲得不死,腹中無滓。』

元·羅天益【衛生寶鑑.卷四.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謂食物無務在多,貴在能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即頓頓必無所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精華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內守,營衛外固,邪毒不能犯,疾疢無由作,故聖人立言垂教,為養生之大經也。』

【醫學傳燈】:『飲食雖能養人,亦能害人。欲求長生者,全要飲食節制,為卻病之良方。』

吃是地球生命的共性,細菌要吃,草木要吃,豺狼虎豹要吃,沒有文化的原始人要吃。這些所有生物的吃,都是自然調控,有胃的尺度,吃不下了就不會再吃。文化人吃,受理性主導,放縱口福,胡吃海喝,吃就不養生反害生。

水谷是生命的基石,吃是存亡的關鍵。現在有相當多的女性,為了美,該吃不吃,月經斷絕,不育不孕,精氣日衰的情況很普遍。

吃本身是養生的,之所以害生,是文化精神出了問題,是人們觀念出了問題。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等養生有為的認識,『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體驗的認識,我們不能因為沒有實驗分析,沒有統計學處理,就否定其養生價值,就放縱飲食,按實驗室理論的要求去吃。

五穀為養,牛肉牛奶,山珍海味等和五果、五菜一樣,是輔助是補充。草木離不開土,人離不開五穀。肉食為主的民族,也還要吃麵包、吃餅。

現在有一種傾向,中藥食療、泡茶養生。我認為,無病的人要謹慎,有病的人莫盲從。藥食雖然同源,但還是有分別。食物不是藥物,食性平和,祖祖輩輩都吃,藥性則有寒熱升降之偏,人沒有連續不斷、祖祖輩輩地吃。藥物當成飲食,長期吃,長期喝,與生命之氣的寒熱虛實狀況互補則有益,不能互補,更容易出現『久而增氣,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的情況。
勤勤懇懇 發表於 2021-11-17 08: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食物豐富,人不一定能健康,只有飲食有節才能健康。


喜歡先生的文章,一針見血,直揭本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