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3|回覆: 0

[儒家代表人物] 王笑冬:孔子生卒天文曆法考

[複製連結]
余覺中 發表於 2022-10-7 0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王笑冬

人類在經歷了兩次瀕臨毀滅的世界大戰之後,蹣跚着步入了二十一世紀。作為國際科學文化機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孔子列為人類歷史上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混亂與戰爭依然不斷的二十一世紀,孔子將引領人類朝何處去?

1988年7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大會上發表聯合聲明:『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這表明西方世界中的有識之士,開始反思西方看重的物質文明,他們將視線再次投向了東方。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還原孔子的真實面貌,索源儒學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孔子生辰是儒學體系的元點,它比耶穌元年還早近六個世紀。追溯到這個東方文化的元點,不僅能夠讓我們認識儒學的根源,還能看清儒學與儒教的區別,以及不同的發展脈絡,從而認識儒學的先導性。對人類命運的強烈關注與使命感,促使儒學的傳承者們無法成為『逍遙的隱者』。儒學的天地人認知體系,是中華體系的幹流。儒學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模式最理性的思考與實踐。儒學之道就是在宇宙天地空間背景下,引領人類的認知由混亂與暴力走向秩序與文明,最終引領人類社會走進大同社會。

然而,當我們用耶穌紀年公元來追溯孔子生辰的時候,有必要先了解一些曆法知識。

迄今為止,世界上的曆法可分為太陰曆、太陽曆和陰陽合曆。太陰曆主要考慮月球的運動,利用月球的朔望周期29.53日把月相與日期固定地聯繫在一起。人類早期的曆法多使用過太陰曆,適用於宗教儀式。但與回歸年365.2422日春夏秋冬的關係不固定,給農業生產和生活帶來困難。

太陽曆是以太陽的回歸年周期為基本數據制定的曆法。歐洲太陽曆是古羅馬凱撒大帝請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斯協助制定的,世稱『儒略曆』或『舊太陽曆』。當時測得回歸年的值是365.25日。儒略曆從公元前45年的1月1日漢元帝初元三年十一月二十九開始實施,取代舊羅馬曆。公元前45年,儒略曆實施的第一年為閏年366日。之後,連續三個平年365日,後再為閏年366日,以此類推。一年設十二個月,單月為大月31天,雙月為小月30天,與月相毫無關係。因為羅馬帝國每年二月年終要處決犯人,視為不吉,所以減去一日。二月平年為29日,閏年為30日。又因為凱撒養子奧古斯通大帝生於8月小月,又從2月減一日加到8月,變8月小為8月大31日。這樣2月平年為28日,閏年為29日。為了避免連續7月、8月、9月三個月連大,又改9月、11月為小月,10月、12月為大月。

公元325年,歐洲基督教國家召開宗教會議,決定共同採用儒略曆,並依據當時的天文觀測,定每年3月21日為春分日。

當代一百年來測得的回歸年的平均值為365.24219日,即365日5小時48分46秒。而儒略曆的回歸年值為365.25,即365日6小時。兩者之間有11分14秒之差,到了公元1582年,春分點前移了十日,竟在3月11日。從公元325年到1582年間,相當於每400年差三日。為此,羅馬教皇格裏高利十三世只好召集學者研究,改革儒略曆,採取每400年取消3閏,即所有百位為整的年數,若不能被400整除,則不制閏,如1700年、1800年、1900年;能被400除盡的年份才制閏,如1600年、2000年。改革後的格裏歷的回歸年的精確度很高,為365.2425日,與當代回歸年平均值只差26秒。約3300多年才相差一日。我國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於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制訂【授時曆】的回歸年長度也為365.2425,比格裏歷早了三百年。

格裏高利十三世教皇同時規定,把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第二天改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補上了前移的十天。改革以後的儒略曆稱為格裏歷,也稱為公曆。由于格裏歷的回歸年精度高,有人建議將1582年以前的日期也改為格裏歷,但很多歷史文獻已經按儒略曆記載,改動起來會導致混亂。所以公元1582年之前使用儒略曆,1582年之後使用格裏歷,是國際通用的做法。

公元1582年10月4日為明萬曆十年夏正九月十八,癸酉日;而公元1582年10月15日為明萬曆十年夏正九月十九,甲戌日。我們要注意西方曆法出現的這個人為的斷層。

孔子誕生於公元前,也應該使用儒略曆,不應使用格裏歷,也就是公曆。這裏要注意區分『公曆』格裏歷與『公元』公曆紀元,即耶穌紀年

公元英語:Common Era,縮寫為C.E.,即公曆紀元,現今是國際社會最多國家採用的紀年規則,最初源自於歐洲等西方基督教國家,以耶穌出生為紀元,原稱西元,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而改稱公元。但後來歷史學家發現耶穌誕生年份有誤,或在公元前7年到公元前4年間。

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也就是公元元年。公元前1年記為『-1』,沒有公元0年。若計算公元前的年份,如公元前551年距公元2016年應為:551+2016-1=2566年。

公元元年1月1日為漢哀帝元壽二年歲次庚申十一月十八,丁丑日。公元元年立春後,歲次辛酉。正月初一春節後為漢平帝元始元年。

當我們用西方兩千年尺度的太陽曆,來記錄至少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的時候,我們要注意現在使用的公曆,其『年』與『日』都是不連續的。

中華文明上古有文字記載,一直使用陰陽合曆。它把太陽曆與太陰曆結合起來制定曆法,設置閏月或用其他計算以調和四季【尚書·堯典】曰:以閏月定四時成歲,使季節能近於天時,便利農事、漁獵及社會活動。陰陽合曆既照顧月相周期,又符合四季變化。這是中華文明的標誌。

中國的曆法有至少4000年的歷史,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最通行的紀年方式是干支紀歲法,即把10天干和12地支分別組配起來,每60年為一周期。中國曾用的其他紀元方式有: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黃帝紀年法等。

中華文明的文明尺度至少有五千年,如果用兩千年的西方曆法來丈量中華古代文明則很容易出現紀年和紀日的錯誤。中華文明從共和元年至今,干支紀歲都是連續的,從周幽王六年周曆十月辛卯日公元前776年9月6日,周正十月初一,夏正八月初一,辛卯日,日食起至今,干支紀日都是連續的。孔子誕生於公元前五百多年,正好位於期間,這為孔子生辰的考證奠定了曆法的基礎。

辛亥革命後,湖北軍政府確認黃帝紀年。次年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決定採用西曆曆法太陽曆作為國曆,但紀元部分沿用中國傳統,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改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制度。

夏曆又稱:黃曆、皇曆、漢曆、農曆,或常被訛稱為陰曆或舊曆,是現今依舊廣泛使用的中國傳統曆法。中國曆法相傳為黃帝創製,故原稱為『黃曆』,後又轉稱為『皇曆』。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宣佈採用西曆格裏歷,中國傳統曆法則被稱為夏曆或舊曆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格裏歷為公曆,夏曆改稱『農曆』。

夏曆常被稱為農曆,指導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夏曆中的節氣,而朔望月潮汐能指導漁業,月相又與鳥獸活動相關而指導狩獵;夏曆是陰陽曆不是陰曆太陰曆;夏曆仍在二十一世紀廣泛應用,勿需曆法改革,因此不『舊』。

夏曆是一種陰陽曆,其『月』的部分是以『朔望月』為基準確定的,其『歲』是以回歸年為基準確定的。現在使用的農曆是依據夏曆的規則,完全依照當代天文數據計算得來的,因此夏曆本質上是一種天文歷。我們今天使用的農曆的數據,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利用當代軌道計算方法的當代天文歷算數據,不再是清代的算法了,可以同步反映日月等天體的運動。夏曆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終於做到了『曆象日月星辰』【尚書·堯典】

夏曆以包含有冬至的月份夏正十一月,子月後的第三個月寅月為正月,相傳為夏王朝使用的曆法。湯伐夏後,前移一月,以丑月夏正十二月為正月;武王伐紂,以子月夏正十一月為正月;自秦及漢,延用【顓頊曆】,則以亥月夏正十月為『歲首』戰國時期『年』、『歲』混亂,但月份名稱仍與夏曆相同。到漢武帝時期,落下閎制【太初曆】,復歸夏正,『年』與『歲』相符。之後又經歷多次改歷至今。現使用的農曆是從清初開始推行的【時憲歷】。【太初曆】雖僅使用了188年,但『太初曆法』規定的『以寅月為歲首』、『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無中氣月制閏』等制歷原則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說,今天使用夏正的農曆依然是夏曆的延續。

春秋時期,處於社會轉型階段。記載孔子生卒日期的【春秋】以及後來出現的『春秋三傳』,即【公羊傳】【穀梁傳】和【左傳】,其記載的歷史雖在『武王克商』之後,但【春秋】中涉及的曆法不僅有夏曆建寅、殷曆建丑、周曆建子,還有魯舊曆建丑和魯新曆建子等曆法。孔府有一副門聯:『夏正共呈椒作酒,魯宮還獻壽成詩。』寫的就是春秋時期的魯國多種曆法並用的現象。

殷曆建丑,武王克商後,雖然周王室將正月前移一月,改為建子,但魯國與毗鄰的宋國依然使用殷曆『建丑』的曆法,我們稱為『魯舊曆』。隨着周王室對周曆的推行,魯國的曆法也同時使用建子,我們稱為『魯新曆』。

春秋時期的魯國,『魯舊曆建丑』與『魯新曆建子』兩種曆法並行使用。孔子就誕生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這就是魯曆的獨特之處。因為無法對【春秋】的天象與曆法數據進行逐一校驗,兩千多年來困擾了許多史家。

我們推測,用『魯舊曆』與『魯新曆』記載的大部分原始史料由於魯國的社會動盪而散佚。少數散落的史料後來被孔子整理成了【春秋】,完成了第一次結集。如果我們能夠看清春秋時期魯國的這一獨特的曆法現象,就能用現代天文計算結合曆法知識還原這些古文獻信息。

孔子整理【春秋】後,孔子弟子子夏口授公羊高和穀梁子【春秋】要義。傳至漢代始成文字,就是【公羊傳】和【穀梁傳】。二書所記,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史記】記載,孔子作【春秋】之時,與左丘明魯國觀史,後口授其弟子。左氏唯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實,故作【左傳】。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於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

【公羊傳】【穀梁傳】【左傳】統稱為『春秋三傳』。這三部儒學經典文獻,其中完整地記錄了孔子的生卒日期。

【公羊傳】裏記載了36個日食,其中用現代天文歷算核准的曲阜地區魯國國都發生過的日食有31個。這31個日食信息是極為寶貴的信息元,可把古今的信息接軌。這些數據表明,經孔子弟子子夏傳授的【公羊傳】裏信息的可信度是很高的。這31個古代日食記錄的數據與現代天文軟件和歷算軟件還原的曲阜地區的日食和曆法數據相符,與干支紀日也相符。

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食是【春秋】中最早的現代天文計算和古代曆法相符的數據,尤其是干支紀日完全吻合。因為這個古代信息沒有標明日食是否發生在朔日,因此或為魯舊曆建丑二月的朔日,或為魯新曆建子二月的晦日,但這些信息都指向了儒略曆公元前720年2月22日己巳日這一天。所以無論是使用魯舊曆還是魯新曆,都不會影響最終的考證日期。

在孔子誕生的前後兩年,在魯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3年、魯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魯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公羊傳】與【穀梁傳】中一共記錄了四次日食,其中三次日食記錄與現代天文計算數據相符。這為考證孔子的生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羊傳】中『襄公二十一年』記載:『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這次日食發生曲阜地區,為魯舊曆建丑九月的朔日;干支紀日為庚戌;周正十月初一;儒略曆公元前552年8月20日;儒略日是1520036日。這是一個毫無懸念的古文獻信息,當代天文計算與古代曆法信息完全吻合。

儒略日Julian Day,JD是指由公元前4713年1月1日,協調世界時中午12時北京時間20時開始所經過的天數,多為天文考古中作為天文學的統一曆法,把不同曆法的年表統一起來。

【公羊傳】『襄公二十一年』中記載:『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穀梁傳】『襄公二十一年』中記載:『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我們知道,一個干支紀日為60日,如果十一月有庚子日,十月和十二月則不可能有庚子日。我們對【公羊傳】和【穀梁傳】中的曆法信息做全面的分析就會發現,魯舊曆與魯新曆的記事經常會交替出現,甚至在同一年的記事中,也會出現魯舊曆與魯新曆並用記事的現象,但無論使用哪種曆法,因為有干支紀日,都不會影響考證的日期。

【公羊傳】與【穀梁傳】中的『襄公二十一年』同時記錄了『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雖然這個日食沒有發生,如果核對曆法,這天為魯舊曆十月庚辰朔,也就是魯新曆十一月庚辰朔,這天是儒略曆公元前552年9月19日。

之後【公羊傳】記載:『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魯襄公二十一年,魯新曆十一月有『庚子』,而魯舊曆十一月無『庚子』。所以【公羊傳】記載的是魯新曆十一月庚子。

【穀梁傳】『襄公二十一年』中記載:『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穀梁傳】記載孔子誕辰的『庚子』,雖未標出月份,但在冬季的記事中,只能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如結合干支紀日分析,孔子生辰只有三種可能:魯舊曆十月庚子;魯新曆十一月庚子;魯舊曆十二月庚子。『孔子生』的記載也在『十月庚辰朔』魯舊曆十月庚辰朔之後,沒有標註月份,從語序上看,『庚子』應為『十月庚子』,也就是魯舊曆的十月庚子。縱觀【公羊傳】與【穀梁傳】的全部記事,在『文公元年』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公羊傳】曰:『三月癸亥朔,日有食之。』為魯新曆三月癸亥朔,儒略曆公元前626年2月3日。【穀梁傳】曰:『二月癸亥,日有食之。』應為魯舊曆二月癸亥朔。

綜合以上分析,魯襄公二十一年只有『魯新曆十一月庚子』,也就是『魯舊曆十月庚子』同時符合【公羊傳】和【穀梁傳】中孔子生辰的記載。這一天是周正十一月二十一,殷正十月二十一,夏正九月二十一,魯舊曆十月庚子,魯新曆十一月庚子。這天為儒略曆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儒學體系是天、地、人知識體系的集成。作為儒學體系代表的【春秋】則是天、地、人的同步信息數據流的集成。雖經歷多次社會的動盪與變革,這些人類社會早期的天地人同步信息流被打亂,後又經孔子和儒學傳人的多次整理、集結、迭代,發展到了今天的新儒學。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被後世學者由此推斷為周曆的『十月庚子』,這天為夏正的八月二十七。這樣一錯就錯了兩千多年。如按曆法推斷,這天為儒略曆公元前551年10月4日。

到了中華民國,推行公曆,也就是格裏歷。因為考慮格裏歷每400年比儒略曆少了3個閏日,自所謂『孔子誕辰日』的公元前551年至格裏高利教皇改歷的公元1582年,格裏歷比儒略曆則少了16個閏日。因為格裏高利十三世教皇在1582年把10月4日的第二天改為10月15日,格裏歷比儒略曆多出10日,故把孔子的誕生日在10月4日基礎上,又前移了6日改為9月28日。於是,國際上就把格裏歷公元前9月28日視為『孔子誕辰日』。

今天,有人把【公羊傳】與【穀梁傳】記載的『孔子誕辰日』在『10月9日』的基礎上推算為公曆格裏歷的10月3日,也前移了6日。但是,在公元1582年之前使用格裏歷不符合國際上習慣做法,容易造成歷史信息的混亂。所以國際『孔子誕辰紀念日』應是每年的10月9日。國家的祭孔日應為每年的農曆夏曆九月二十一。

儒學體系傳承過程,就是將混亂歸為秩序的一個過程。核准古籍文獻中歷史信息是把古代天文曆法知識與現代天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科學。

與孔子同時代的其他體系都無法考證其創始人生卒的年、月、日。只有儒學體系可以考證到其創始人生卒的年、月、日,這可以看出儒學體系的先導性。

每當讀到【詩經】中孔子整理過的詩句:『天之生我,我辰安在?』我們仿佛聽到孔子在責備我們。對孔子誕生日的誤讀,是對整個儒學體系的誤讀。

一些將孔子視為儒教教主的儒生,不願意承認生孔子之年竟然發生了日食這樣『不吉利』的天象。如滿清的名士梁玉繩號無聊居士曾怒批【公羊傳】,並斷言:『襄二十一年日食,必非生聖人之歲。』這也許是司馬遷將孔子誕辰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的緣由。因為只有這一年【春秋】沒有記載發生日食。魯襄公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皆有日食發生。

【左傳】『哀公十六年』記載:『夏四月己丑,孔丘卒。』這日為魯新曆的四月己丑,儒略曆公元前479年3月9日,為周正四月十二,殷正三月十二,夏正二月十二。

自孔子誕生的公元前552年至孔子逝世的公元前479年,正好73周年。故孔子七十三之『歲』不虛。『虛歲』的說法是牽強附會。

儒學之道是先通過正心、修身,而後克己復禮,以達到心性歸真、天人相感之境地。不論星移斗轉,都能與時偕行。

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北辰為北極星官,其中最明亮的是『帝星』。

我曾一個人在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長久地仰望孔子像——天空中文昌六星旁,北斗七星的『斗魁』正對着『帝星』,曾對整個天庭發號施令。今天,由於歲差運動,孔子時代的『北辰』已被『勾陳一』取代。

今天,孔子是否能引領人類進步?星移斗轉,儒學是否能與時偕行?所以,必須還原孔子的本來面貌,還原儒學的天地人思維體系。

2016年3月19日,農曆夏正二月十一,是孔子逝世2494周年的祭日。

2016年10月21日,農曆夏正九月二十一,也是殷正魯舊曆十月二十一,是孔子誕辰2567周年紀念日。東西方古今曆法竟然在一天相匯,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紀念日。

本人建議儒學研究恢復孔曆紀年,但要更正以往孔曆紀年將儒略曆公元前551年定為『孔曆元年』的錯誤。

魯襄公二十一年,歲次己酉,儒略曆公元前552年為孔曆元年——孔元,記為『0』。公元前551年記為『1』,公元前553年記為『-1』。這樣,不必修改以往孔曆紀年的數據,但在計算孔子誕辰的時候,要加『1』。

如計算公元2014年孔子誕辰周年,此前的算法是551+2014-1=2564周年;而現在的算法為551+2014-1+1=2565周年,即只需把551和2014相加即可,不必再減去一年。

如計算某一孔曆紀年到孔元前的相隔年份,也只需把孔元前紀年與孔元後紀年的數字相加即可,不必再減去一年。

勘正 南開大學離休教授 譚成章
【春秋三傳天文曆法索源 孔子生卒天文曆法考】2016年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