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0|回覆: 0

[儒家文化]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6 16: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既要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還要用當代的事情做印證

既要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還要用當代的事情做印證

野諺曰: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一【史記上】。

『野諺』,俗語。『前事之不忘』,即不忘前事,此為倒裝句,能夠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後事之師』就是以後做事的借鑑。君子治理國家,考察於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律,審慎權衡與之相適應的形勢,取捨有條理並順應時代制定相應策略,因此歷時長久而國家安定。

這句話告訴人們,既要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還要用當代的事情做印證,把古代治國理政的經驗,運用在當代的企業管理、政事管理之中,觀察它是否依舊有效。

例如古人所說的君仁、臣忠,被很多企業家運用到企業管理之中,創下了『中國式管理』的成功案例。此外,還要審時度勢,根據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比如,古代的最重禮是三跪九叩首禮,現在如果行三跪九叩首的禮,就會被人認為是封建,就不能夠接受。所以現代的最重禮,特別是在公共場合,就改為三鞠躬禮。這也是根據時代的變化做相應地調整。

在【崔寔政論】中,總結一個國家興衰成敗的原因,體現出一個普遍的規律。『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漸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習亂安危,逸不自睹。』大凡天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君主或領導者繼承太平的日子太久,社會風俗逐漸變壞也不覺悟,政治逐漸衰落也不更改,而且習慣於這種亂象,安於逸樂而看不到危機。

或荒耽嗜欲,不恤萬機。』『或』是『有的人』。有的領導者過分沉溺於欲望的滿足和享樂。不恤萬機,不理國家大事。

或耳蔽箴誨,厭偽忽真。』有的人聽不進勸告和教誨的箴言,滿足於虛偽,忽視真誠。

或猶豫歧路,莫適所從。』有的人像在十字路口一樣不知道何去何從。

或見信之佐,括囊守祿。』『見』是被的意思,被相信的輔佐大臣為了保住自己的俸祿閉口不言。『括囊』是把口袋紮起來,用來比喻閉口不言。為什麼閉口不言,明知道錯了卻不去勸諫?就是為了保持自己的俸祿不去得罪人,不敢觸怒君主的龍顏。

或疏遠之臣,言之賤廢。』有的人因為是被疏遠的臣子,地位低賤,他的言語也不被採用。

是以王綱縱弛於上,智士鬱伊於下。悲夫!』因此國家的法制綱常鬆弛於上,有識之士憂心忡忡於下,真是可悲啊!

這段話描述了國家由盛轉衰的一個普遍規律,用古人所總結的一句話就是,『成由勤儉破由奢』。如果領導者都只為自保,並且過着驕奢淫逸的生活,自私自利,國家就會逐漸衰敗。

所以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可以發現國家興衰成敗的規律,也就可以從中找到當代國家之所以興衰成敗的原因。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