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子】卷11平役賦詩解興役賦以安上濟下物盡利用後之政者隨時益損而息耗之 題文詩: 昔先王之,興役賦以,安上濟下,物盡利用, 之宜是故,隨時質文,不過其節,計民豐約, 而平均之,使力足以,供事財足,周用乃立, 一定之制,以為常典,甸都有常,分焉諸侯, 有常職焉.萬國致貢,器用殊物.君上不興, 非常之賦,下亦不進,非常之貢,上下同心, 以奉常教,民雖輸力,致財而莫,怨其上者, 所務公而,制有常也.戰國之際,棄德任威, 競相吞代,而天下之,民窮困矣,秦並海內, 滅先王制,行其暴政,造阿房宮,繼以驪山, 之役外築,長城之限,重百越戍,賦過太半, 傾天下財,不足以盈,其欲役及,閭左也竭, 天下之力,不足以周,其事於是,蓄怨積憤, 同聲而起,陳涉項梁,之疇奮劍,大呼天下, 民響應以,從之驪山,之墓未閉,敵國已收, 其圖籍矣.昔東野畢,御盡其馬,之力顏回, 知其必敗,況御天下,而可盡人,之力也哉! 用人力歲,不過三日,者謂治平,無事之世, 是故周之,典制載焉.若黃帝時,外有赤帝, 蚩尤之難,內備舟車,門衛甲兵,六興大役, 再行天誅,居無安處,即天下民,不得不勞. 勞而不怨,用之至平.禹鑿龍門,開辟伊闕, 築室九山,滌疏百川.過門不入,薄其飲食, 卑宮室以,率先天下,天下樂盡,其力而不, 敢辭勞者,儉而有節,所趣公也.故世有事, 即役煩而,賦重倘世,無事即役,簡而賦輕, 役簡賦輕,則奉上禮,宜崇國家,之制宜備, 此周公所,以定六典.役煩賦重,上宜損制, 以恤其下,事宜從省,以致其用,黃帝夏禹, 所以成功.後之為政,思黃帝之,至平夏禹, 之積儉周,制之有常,隨時益損,而息耗之, 庶幾雖勞,而不怨矣.常平倉制,賦備災患. 卷11平役賦
題解
平役賦,即今日所說合理的稅收制度。只有實施合理、公平的稅收制度,才能實現安上治民的目的。
【原文】
昔先王之興役賦[221] ,所以安上濟下,盡利用[222] 之宜,是故隨時[223] 質文,不過其節[224] ,計民豐約而平均之,使力足以供事,財足以周用[225] 。乃立一定[226] 之制以為常典[227] ,甸都[228] 有常分[229] ,諸侯有常職[230] 焉。萬國致[231] 其貢,器用殊其物。上不興非常[232] 之賦,下不進非常之貢,上下同心,以奉常教,民雖輸力[233] 致財,而莫怨其上者,所務公而制有常也。戰國之際,棄德任威,競相吞代,而天下之民困矣。秦並海內,遂滅先王之制,行其暴政,內造阿房之宮,繼以驪山之役,外築長城之限,重以百越[234] 之戍,賦過太半[235] ,傾天下之財,不足以盈其欲,役及閭左[236] ,竭天下之力,不足以周其事,於是蓄怨積憤,同聲而起,陳涉[237] 、項梁[238]之疇[239] ,奮劍大呼,而天下之民響應以從之。驪山之基(基疑墓)未閉,而敵國已收其圖籍[240] 矣。昔者,東野[241]畢御盡其馬之力,而顏回[242] 知其必敗,況御天下而可盡人之力也哉!夫用人之力,歲不過三日者,謂治平無事之世,故周之典制載焉。
【注釋】
[222]利用:謂物盡其用、使事物或人發揮效能。
[223]隨時:順應時勢,切合時宜。【國語 ●越語下】:『夫聖人隨時以行, 是為守時。』韋昭注:『隨時: 時行則
行,時止則止。』
[224]節:節度。
[225]周用:足用。
[226]一定:規定的,確定的。
[227] 常典:常例,固定的法典、制度。
[228] 甸都:甸,郊野、郊區。都,本義是建有宗廟的城邑,引申為城市。
[229]常分:定分。
[230]常職:固有的職務。【左傳 ●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乎始為國政本.秩禮,續常職,出滯淹。』孔穎達疏:『續常職者,職有廢闕,任賢使能,令續故常也。』
[231] 致:送給,給予。【說文】:『致,送詣也。
[232]非常:不合慣例,不適時宜。
[233]輸力:出力,貢獻力量。
[23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稱百越,也叫百粵。
[235]太半:超過半數以上。 [236]閭左:居於裏門左邊的平民百姓。裏門左側是古代平民居住的地區。借指戍邊的兵士。
[237]陳涉:即陳勝。秦陽城人,字涉。秦末農民起義的倡導者。
[238]項梁:秦末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後代,項羽的叔父。生性豪放,驍勇善戰。在反秦起義的戰爭中,因輕敵,在定陶被章邯打敗,戰死。
[239]疇:類,同類的。
[240]圖籍:圖簿,地圖和戶口冊。常指疆土、百姓。
[241]東野: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平子,因有功於國,被封賜食邑於東野(今山東平邑),其後代中有人以地名為姓氏,稱東野氏。應指季孫氏。
[242]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不僅贊其『好學』,而且還以『仁人』相許。 【譯文】
從前,先王制定勞役賦稅,是用來安上利下,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的,因此會隨着實際情況調整有關法律條文,不越過應有的節制,計算百姓的收成多少,平衡調節,使服役的勞力能夠滿足國事的需要、徵收的財資足夠使用。於是,確立統一的規定,並作為常規制度。郊區、都城有固定的分限,諸侯有固定的賦稅。各諸侯國進奉貢品,器物用度各不相同。君主不征取非常規的賦稅,百姓不進奉非常規的貢物。上下一心,遵守固定的禮教。百姓雖服役出力、上交財物, 卻沒有人埋怨君主,是因為賦役公允、制度規範。戰國時,拋棄德教,僅憑威嚴,各國相互吞併,天下百姓窮困。秦王統一全國, 於是毀壞先王的制度,推行暴政。內修阿房宮,接着征役夫在驪山修墓;外築長城限敵,並加強對百越的防守。賦稅大增,超過百姓收入的一半,竭盡天下的財富,尚不能滿足他的欲望;勞役殃及貧苦人家,用盡天下的民力,也不能完成他的事務。於是,蓄積己久的怨憤,一齊爆發。 陳涉、項梁一夥舉劍高呼,天下百姓回應跟從。驪山的墳墓尚未完成,都城已被敵對者攻佔。從前東野畢駕車,竭盡馬的氣力以爭先,顏回知道他一-定會失敗。何況統治天下,而竭盡民力呢?使用民力,如果一年不超過三天,就稱得上是太平安定的社會,所以周朝典制予以記載。 【原文】
若黃帝[243] 之時,外有赤帝[244] 、蚩尤[245]之難,內設舟車門衛甲兵之備,六興大役,再行天誅[246] ,居無安處,即天下之民,亦不得不勞也。勞而不怨,用之至平[247] 也。禹鑿龍門,辟伊闕[248] ,築九山[249] ,滌百川。過門不入,薄飲食,卑宮室,以率先[250] 天下,天下樂盡其力而不敢辭勞者,儉而有節,所趣公也。故世有事即役煩而賦重,世無事即役簡而賦輕,役簡賦輕,則奉上之禮宜崇,國家之制宜備,此周公所以定六典[251] 也。役煩賦重,即上宜損制以恤其下,事宜從省以致其用,此黃帝、夏禹之所以成其功也。後之為政,思黃帝之至平,夏禹之積儉,周制之有常,隨時益損,而息耗[252] 之,庶幾[253] 雖勞而不怨矣。 【注釋】 [247] 至平:極其公平,極其清平。
[248]伊闕:洛陽之南,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如同天然的門闕-一樣,故稱。又名『龍門』。
[249]九山:九州的大山。
[250]率先: 作表率。
[251]六典:謂古代六方面的治國之法。【周禮.天官●大宰】:『大宰之職, 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 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
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
[252]息耗:猶消長。指事物的盛衰、盈虧、吉凶等。 【譯文】 黃帝時,外有赤帝(【史記】中五帝之一)、蚩尤(【史記】中東方九族首領)之患,國內設置舟車、門衛、甲兵的防備,發起六次大戰役,又替天行道討伐叛逆。居住沒有安定的處所,則天下百姓不得不異常辛勞,但辛勞卻沒有人埋怨,因為是用以實現天下太平。大禹鑿通龍門,打開伊闕山,築室於九山(即會稽山、泰山、王屋山、首山、太華山、岐山、太行山、羊腸山、孟門山),疏通百川,過家門而不入,飲食菲薄,宮室簡陋,勤勞先於天下人,而天下人樂於盡力,不辭勞苦,是因為他凡事約束自己而有節制,其目的是為了公眾利益。因此,國家有大事,勞役賦稅就繁重;天下太平,勞役就少而賦稅輕。勞役少而賦稅輕,那麼百姓侍奉君主的禮節應更為尊崇,國家的制度應更加完備,這是周公制定六典的原因。勞役賦稅繁重,君主應減少政令而體恤百姓,事務應減少以求實用,這就是黃帝、夏禹成就其功業的原因。後世為政,想到黃帝的公平、夏禹的積蓄節儉、周代制度的穩定有常,結合時勢改革稅賦徭役制度而增減其徵收程度,這樣,百姓大概就會勞苦而不埋怨了。 |